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龟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的文化辉煌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龟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的文化辉煌,龟兹文化的辉煌早已是不用过多论证的事实了,在西域漫长的发展变化史中,龟兹就是

  龟兹文化的辉煌早已是不用过多论证的事实了,在西域漫长的发展变化史中,龟兹就是西域的一个文化源,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而形成的龟兹文化,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的那一抹亮色至今还让人们叹服。近日,400多万字的《龟兹文化研究》的出版,再一次让人们为龟兹文化的辉煌所叹服。

  长久以来,龟兹文化和中原文化犹如两位惺惺相惜的“智者”,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使它们各自都形成了耀眼的光环。

  在西域各种文化中,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龟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是龟兹乐舞。龟兹乐舞旋律优美,使用的乐器也非常丰富。而龟兹乐舞对中原的影响也早就开始了。公元384年,吕光从龟兹携“奇伎异戏”而还,这是龟兹乐传入中原的最早的记载。此后,在后魏、北齐、北周、隋朝、唐代龟兹乐都处在显著的地位。

  龟兹的音乐家苏婆、白明达、白智通、白付间、白迦等龟兹音乐家都来到中原,为中国音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婆,他将龟兹音乐中的“五旦七调”的乐理体系传授至中原,直接推动中原的音乐变革。白明达也是龟兹人,历经隋唐两朝,一生创作了许多乐曲。

  龟兹乐舞与中原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盛唐乐舞的高度昌盛,就与龟兹乐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时,龟兹的乐师常常是中原宫廷里的座上宾,唐诗里俯拾皆是对“琵琶”、“胡旋舞”之类西域音乐舞蹈的描写。有专家研究认为,唐朝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也是吸收了龟兹音乐的素材而成的。

  龟兹还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大乘和小乘佛教由此传向中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除了在长安讲授佛法以外,还不遗余力地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和他的弟子们共翻译出佛经47部,384卷。

  不仅如此,龟兹在文学艺术上还对中原文化有过特殊的贡献,据有关专家考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先祖就是龟兹人。由此可见,中原文化之所以能繁荣,龟兹文化功不可没。

  同样,龟兹文化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历史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最早生活在龟兹的有3种人:汉人、印度人、吐火罗人。由此可以想见,龟兹从最初就和中原发生联系,他们必然和中原文化产生交流,龟兹文化必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非常可惜,由于先后生活在龟兹的民族非常多,政权更迭非常频繁,能留到今天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有完备的史料记载,因此,中原文化对龟兹文化的影响很难找到文字的记载。

  但是,我们从现今存留的龟兹建筑、壁画以及乐器中也能清晰地看到中原文化对龟兹文化的影响。在城市建筑上,龟兹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许多优秀成分,如,龟兹佛寺建筑风格中明显有中原地区风格的印记;在龟兹石窟壁画的菩萨像上也可以看出中原隋唐绘画的痕迹;而龟兹乐器中,除了龟兹本民族的乐器羯鼓、五弦外,还有其他民族的乐器,来自中原的汉族乐器笙、箫等。

  由此可见,龟兹文化和中原文化在相互的发展过程中,都大量地吸收了对方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从而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不仅龟兹和中原地区存在着文化互补,整个西域和中原都存在着这种互补。西域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从来都是相互影响,又互相吸收的,两方互补的结果是使两种文化都丰富起来。中原吸收了西域文化中的精华而使自己的文化丰富起来,同样,西域文化也是从中原文化中吸取了精华而丰富了起来。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积累而形成的,由于地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限制,各种文化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点,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哪一种文化所具备的包容性强,它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就强,这种文化就越有活力,生命力就越强。龟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西域的一个文化源就是因为它广泛地吸取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这在当时创造了龟兹文化的辉煌,而且时至今日,这个经验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应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更好地互相借鉴、吸收,汉族要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也要吸收汉民族文化,要互为补充,互相丰富。不仅如此,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还应该借鉴、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龟兹壁画
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供养故事画佛经叙事画龟兹人体艺术的造型多变,具有飘逸脱俗的视觉体验,而无激昂的动能。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些半裸的菩萨。这些人体表现得清华秀丽。他们那种合十的双手、高高的乳房,温柔高雅,交脚而坐,不媚不妖,令人陶醉。这些半裸的菩萨,其体态婀娜多姿,舞姿轻快灵活,面相端庄恬静。龟兹壁画中的人体,所采用的基本书法是“屈铁盘丝“式线条。其特点是”用笔紧劲“,”洒落有气概“。在具体描绘中,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一种方法是先勾线描,然后在肌体颜面的四周用土红色多次晕染,使中间空出,以此来显示肌肉的块结构和凹凸立体感。这一书法,“远望眼晕发凹凸,近视即平平”。所书人物,给人以“身若出壁”、“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觉。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桑株岩画
桑株岩画刻在县桑株乡乌尔其村的一块岩石上,画面正对着河滩。岩画在县城东南100多公里,已进入昆仑山的浅山区。岩画长3米多,高1.3米。画面上的形象有各类人橡:有人作弯弓射箭状;有人跟随于与马后作行走状;有人骑马而行状;有兽开,多为头上有双角的动物,类似大角羊。还有人手形和不明其火简单线条等。人像大者高27公分,宽20公分,动物大都高20公分,宽23公分。画面左上方还有象文字一样的符号,利用硬物在岩石上敲击勾刻而成的。岩画附近和河谷中没有找到什么古代遗物,在民间也无传说,大约年代过于遥远之故。人像和动物都很形象,线条古朴,风格原始。一般人认为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作品,可能是反映远古时代畜牧和狩猎的生活。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且末岩画
位于且末县东南约180公里处的阿尔金山北麓,莫勒切河东西两岸山腰及山丘的岩石上,海拔2570─2600米。且末古代岩画,引起国内外考古专家和中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在1公里长,20米─80米高的岩石上刻着数千幅岩画。且末岩画分四个类型:一、人物画。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面具舞(舞者头插鹿角,羽毛和其它饰物,有的臀部系尾,拖生殖器),这些舞姿明快大方,造型豪爽简炼,节奏明快生动,使我们当代人看了都不得不认真学习的一种真正野趣舞蹈。表现战争的场面更是使人拍手叫绝。最古老的战争,膘焊的山民,充满生气的部落争执,最后是和平解决,似乎人类在古代就把和平当做艺术永恒的主题。粗线条而又古老的人物体育活动的形象,有的手脚十字交叉,有的脚下好象跺着云雾奔跑跳跃,有的好象在作操练招,使我们看到古代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二、动物画。有奇特怪异的骆驼奔跑,有健壮的野牛在角抵,有勇敢的牦牛爬山峰,有奔...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墩墩湾岩画
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有沥青马路直通,交通极为便利。岩画位于墩墩湾山沟的西面,沟宽100米,大多为现代农田开垦利用,有小溪从岩画旁流过。岩画位于一块花岗岩上,岩面节理非常清楚,岩石为不规则的方体形状,长3.3米,南面最长处4.1米,高2.4米.岩画内容为牛的造型,尺寸为45×45厘米,另一幅为山羊的造型,幅面尺寸为50×30厘米。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兴地岩画
兴地岩画位于库鲁克塔格山兴地峡谷中,是新疆发现较早的也是较大的岩画,岩画长约15米,高约6米,有大小图像300余个,反映了远古牧民牧民狩猎、建筑婚嫁、舞蹈等场景。该画结构宏大,意境深远,在我国岩画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