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拜城传统民间手工艺:帕拉子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6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拜城传统民间手工艺:帕拉子,帕拉子纺织传统民间手工技艺,距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6月初,我来到具有“帕

  帕拉子纺织传统民间手工技艺,距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6月初,我来到具有“帕拉子纺织村落”之称的拜城县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在过去,这里的家庭都会这项手工技艺。如今只有30%的人家会使用这项技术,为让民间手工技艺帕拉子纺织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07年1月它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们来到帕拉子纺织传承人帕丽坦木·亚库普的家。走进她家的院子,看到她正和几个姑娘在织毛线。一个木架上放着刚染过的毛线,鲜艳的颜色滴落在地上特别显眼。据帕丽坦木·亚库普说,她的纺织手工技艺是从她母亲那里传下来的。帕拉子纺织工艺的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原料都取自于自然。

  对于它的制作过程,帕丽坦木·亚库普说要先将羊毛加工成毛线,用染料上色、然后纺织。染料分为纯天然的石头染料和植物染料。植物染料取自黑英山乡境内原材料沙棘树根,还有生长在高原山上的野山花、核桃绿皮等。矿物染料为红土、绿英石等。这些染料都是她们在闲暇时间里自己去找的。

  帕丽坦木·亚库普拿出了许多用纸包着的染料,这些染料在太阳下闪闪发光,颜色特别鲜艳。她告诉我们,用石头染料染色时,要先取出少量原料放入容器中用凉水浸泡,同时在染料锅里加入适宜的盐水,待水温达到80摄氏度时,将准备好的染料水倒入锅中来回搅拌,待到染料完全被毛线吸收后,再将毛线拿出来晒干即可。

  植物染料与石头染料的工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先将植物染料的原料放入锅中用温水煮,待颜色完全融入后再将毛线放入染色。其他程序与石头染料基本相同。纺织阶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排版,然后按照经纬交错的方法在准备好的布料上进行纺织,加以时日,就可以织出一件漂亮实用的纺织成品。如地毯、褡裢等。结实耐用是帕拉子纺织的最大优点,也是它生命不息的关键所在。一般的织物有40年左右的寿命,颜色不容易掉,这是其他的纺织物所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30%的家庭中都有这样一套织帕拉子的工具用来施展技艺,其工具构造很简单、一个普通的木架、随一个刀形的翻板,只要把不同的颜色的毛线固定其两端,通过木架子纺织就完成了。在族人的家里,许多人家里用的毯子、炕围、墙围、沙发垫子,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帕拉子纺织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产物,凝聚着祖先们的智慧。

  拜城县文体局局长张钦告诉我,在以前有的家庭可以靠帕拉子纺织增加收入。但随着生活的进步,帕拉子纺织由于工艺落后,生产进度慢,已经没有多少市场竞争力,人们对帕拉子纺织的兴趣越来越淡,帕拉子纺织的发展举步维艰。当下主要多为自己家庭所使用,或馈赠他人,不再作为商品出售。

  但作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帕拉子纺织手工工艺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它的择料、上色、成线、纺织工艺流程,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纺织工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了让这项古老的纺织工艺流传下去,帕丽坦木·亚库普已经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女儿。2001年10月,帕丽坦木·亚库普在黑阴山乡中学招收了一个纺织技术班,她负责给学员讲课传授纺织工艺技术。

  帕丽坦木·亚库普说牞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项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拉蛾
“拉蛾”又叫“扑蛾”,流传于宝鸡市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一带。“拉”为当地方言,意即“逮”,拉蛾就是扑蝴蝶。舞蹈通过三位少女同一位老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嬉戏扑蝶的过程,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追求。老翁扮丑相,在活泼的扑蝶过程中,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性格。三个少女天真烂漫,其中一位手执长杆,杆头用绳悬吊几个彩绸制的蝴蝶,另二人手握两片彩裙随着舞步摆动,如同彩蝶在春风中飞舞。表演中打击乐无限反复,以烘托气氛。表演者以即兴方式临场发挥,要求彼此配合默契,和谐统一。少女以“躜躜步”为主。老翁根据舞蹈情节变化即兴发挥,变化各种扑蝶动作,有时是快步急切的追扑;有时要悄悄的窥视,不论是跑、蹲、跪都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老顽童的形象。拉蛾系地台社火中代表性节目之一,常与“八打棍”、“黑虎鞭”、“高跷”、“狮子”、“竹马”等形式组成民间舞队,在春节或庙会时,游村串乡,巡回表演,挨门拜年。地台社火是当地民间社火...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牛拉鼓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清代在描写咸阳社火的词中写道:“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建国前,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成立“同乐会”,由会长出面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社火活动。同乐会除组织牛拉鼓外,还组织彩旗队、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梆绞舞,芯子等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正月十五上社火那天,全村人穿红戴绿,欣喜若狂,一大早就集合在广场整队出发表演,当队伍进入城镇时,吸引...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独山子岩画
位于米泉市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独山子村。岩画主要分布于独山子南部山坡的石壁和崩塌的黑色石面上,从山脚的岩画到山顶的峭壁,在约两万平方米的斜坡乱石上分布着各类题材的岩画,总计不少于一二百组。岩画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画面上不仅刻有羊、骆驼、鹿、马、狗、熊、牛、狼、野猪等动物,而且也有表现原始游牧民族狩猎、放牧、生殖及原始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两组最具代表性。第一组位于独山子东南角坡底的一块巨大岩石上。该石呈长方体斜卧于地面,微微向西倾斜,坚硬而呈铁黑色的石面光滑平整。在宽3米、高4米的范围内,布满各种动物、人像、太阳、月亮及不明其意的符号。右下角的一块岩画因剥裂而于1988年初被盗。最上部的画面有骑者的形象,还有羊、狗、马等动物,而尤以马的图案最多。
· 秦陇文化—文化艺术—康家石门子岩画
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距呼图壁县城83公里南山岩壁上。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岩面平整,岩刻面约220平方米,雕刻着300余人,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这处岩画经有关专家论证定为三乔暗娜塞人,距今2500多年前,塞人就已活动在帕米尔、天山及北疆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的经济生活以“随畜逐水草”为主,且兼营冶炼、加工铁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最高统治者称“塞王”。塞人喜欢尖顶帽,崇尚各种饰牌金饰片、铜器及各种野兽纹图案。古代塞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呼图壁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早在西周时期,呼图壁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耕耘劳作。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写下了光辉的历史。南山康家石门子岩画,虽经...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图一、制作精美的偶人;图二、銮架-龙首;图三、吼出阿宫腔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封恳请书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