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锣鼓乐述略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6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锣鼓乐述略,陕西的锣鼓乐可分为伴奏锣鼓、清锣鼓和表演锣鼓三类。陕北多为伴奏锣鼓,关中一带

  陕西的锣鼓乐可分为伴奏锣鼓、清锣鼓和表演锣鼓三类。陕北多为伴奏锣鼓,关中一带以表演锣鼓和清锣鼓见长,陕南以伴奏锣鼓和清锣鼓显现其特色。
  (一)伴奏锣鼓·以伴奏社火节目为主,这些节目,有陕北的秧歌舞,跑旱船,关中的狮子、龙灯、高跷,陕南的彩莲船、耍狮子。
  (二)清锣鼓·这种锣鼓乐,也常在年节喜庆时演奏,但它不带任何舞蹈表演动作,也不为社火节目伴奏,而是纯锣鼓乐器合奏。
   (三)表演锣鼓·这是指演奏者同时作各种简单舞蹈动作的锣鼓乐,舞蹈的表演者也就是各乐器的表演者,几乎每一种表演锣鼓都有一段传说故事。这种锣鼓乐,只见于关中一带。 应用乐器和组合形式
  陕西锣鼓乐所用乐器可以归入鼓、锣、镓三类之中。
  鼓,有大鼓、堂鼓、小堂鼓、板鼓等。
  锣,有大锣、马锣、小锣、双云锣、云锣。
  镓,大镓、小镓、大饶、小饶、大钹、小钹等。
  曲目
  有的班社,为继承一个大型曲目的演奏而存在,这个大型曲目,也是一个曲种。因此,曲目、曲种、班社三者就合用一个名称。如《转鼓》(宝鸡市)、《十样锦》(咸阳)。
  有的曲目,原是练习用的基本鼓点或以这基本鼓点发展而成的。如《两槌》、《同槌》。
  有的曲目表示一种结构形式或打法技巧。如咸阳市的《十样锦》由10个段子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循环交替,变化发展而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西安市的《十样锦》则以10件乐器在乐曲中穿插独奏、对奏和镶嵌、交织敲奏,造成活泼跳跃的情趣和丰富的音色对比。
  有的曲目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在于定石。如《八仙过海》等。
  风格特色
  陕北、陕南、关中的锣鼓乐及其演奏,各具特色、风格不同。
  陕北锣鼓乐多为秧歌伴奏,特点不甚显著。陕南锣鼓乐多用细铜器,编制以小型多样、单件乐器组合见长,而关中锣鼓乐则多用粗铜器,编制以完整完备,群体组合为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陕南锣鼓乐讲究轻敲细打,鼓点疏密相间,节奏复杂,音色平富,风格明快爽朗,轻巧华丽,关中锣鼓乐则善于以不同类别的乐器作纯音色对比性演奏,阵容庞大整齐,气势夺人更兼舞姿雄健,步伐豪迈,有激人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鼓舞作用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鼓乐述略
西安鼓乐为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传统乐种。西安鼓乐主要流利于西安市以及南郊沿终南山一带的所属各县。西安古城和城南各县,有许多名山寺院,如蓝田县的水陆庵,长安县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县的楼观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过去都有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民间文艺也在逢会期间活跃起来。如农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六月二十的小五台古会和西安市的西五台古会,就是西安鼓乐活动最多、最集中的时间和场地。西安鼓乐,依靠师承关系,传统分为玄、释二门,玄、释两门,俗称道、僧两家。道家相传为九曜街城隍庙首七所传,讲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演奏较为细致幽雅,代表乐社有城隍庙、迎祥观,僧家相传为一位毛和尚和一位袁和尚所传,其演奏悠扬而较热烈,代表乐社有车仓、面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撂锣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与敲锣者必须人数相等,少则各三四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另有数十名舞花杆的姑娘两人一组站在队伍中间,随着节奏边舞边跳。上百人组成一支队伍庞大、响声震天的表演大队。特别是数十面大锣随着节奏同时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齐上齐下,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给人们以新颖、壮观的气势感染。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左扌右周)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飞锣
延安富县流传着一种手持马锣边舞边击,还不时将锣抛向空中的舞蹈,称“飞锣”。是当地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建国前每逢春节闹秧歌时,富县交道乡的部分村庄都表演打飞锣。六十年代后由于许多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经逝世,只有少数村庄还能够表演。据老艺人刘书唐(1940年生)回忆,他小时候,当地飞锣颇为活跃,表演得也较为精彩。当时曾有一个鼓手带领八名锣手共同表演,不但击锣技艺娴熟,身手矫健,而且场面热烈。每个打锣者身上都系很多彩带,舞起来五彩缤纷,色泽艳丽。飞锣常和秧歌、水船、霸王鞭、板凳鱼、老虎扑羊等组成综合性的民间舞队,除大场表演外,也作为一种小场节目,穿插于秧歌队中。小场表演时,一般由一个腰鼓和四个手持小马锣者参加,鼓手站在中间挥槌击鼓,四个锣手围鼓击锣转圈。常用的动作有“掏锣”、“飞锣”、“绵羊碰头”等。舞姿优美舒展,动作潇洒矫健。跳至高潮时,速度欢快,节奏铿锵,鼓手下蹲,锣手跃起,一起一伏,...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打锣镲
“打锣镲”仅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原是寺庙举办神会时,为娱神而跳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后来演变成春节灯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这种舞蹈形式名为打锣镲,但并不舞锣和镲,而是舞者双手挥舞着两个竹扎纸糊的彩圈(名“锣镲圈”)作舞。这种形式的形成,可能和当地群众崇敬“哪吒天尊”的信仰有关。贯溪村位于白龙塘牧马河南岸,距何家湾、红岩坝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远。这里在旧社会时,山荒水患,兵灾匪扰,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丰收,修庙祭祀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愿望和习俗。据当地安灵寺内的石碑记载,清光绪时还举行过大型的“演戏酬谢神灵,报答神恩”的活动。庙内迄今还残存着“三顾茅庐”和“哪吒闹海”的壁画。而打锣镲就是演戏酬神闹社火或耍灯时表演的一种双人舞蹈。据艺人介绍,其表演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驱鬼镇邪和求神赐福,二是为表演打开场地。究竟求的什么神?根据舞蹈道具彩圈与哪吒使用的乾坤圈相似,加...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上锣鼓
“上锣鼓”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鼓舞形式,现仅在渭南地区合阳县伏六乡东雷村流传。东雷村地处黄河西岸,自古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隘,有“铁码头”、“看船嘴”之称。旧时,村中的百姓除农耕外,不少人从事驾船摆渡或拉纤摇橹,终年在黄河上劳动生活。为祈福求神、庆贺丰年,每年正月十五皆在村中修的三官庙前闹社火。从正月初五清晨起,锣鼓队便挨门依户在群众院落中大敲大擂,俗称“镇穷鬼”。上锣鼓的表演则是正月十五晚闹社火时的高潮,是最热闹最精彩的活动。当鼓手们围鼓敲击达到高潮时,便悄不自禁地争先上鼓、边击边跳,因而,群众称其为“上锣鼓”。东雷村分南、北两社,以村中小巷为两社的分界线。表演上锣鼓时,南北二社皆组织锣鼓队,先到对方社界中作挑衅性敲击。先敲击的客社尽情狂敲乱舞一番时,主社的锣鼓队从各自家中冲出,客队锣鼓队立即向本社界内逃遁,主社锣鼓队急追,如能追上客社锣鼓队,便将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击,以示压倒了对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