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彩莲船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彩莲船,“彩莲船”流传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广大地区,系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玩灯时
  “彩莲船”流传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广大地区,系每年春节和正月十五玩灯时最常见的一种歌舞形式。属于民间船舞。
  陕南彩莲船的表演,人数较多,有太公、驾船女、丑婆和二至四名帮船女。一般先,“打场子”,然后“绕∞字”、“龙摆尾”、“祈四方“。舞步轻盈、节奏欢快,如同江上引舟,水中?游。它的模拟的手法表现船儿在水上运行的过程,或“平水慢划”、成“穿浪过滩”。中间穿插太公与丑婆的夸张表演,插科打诨,风趣挑逗,增添了表演的喜剧情绪。
  彩莲船形式优美、活泼、有说有唱,载歌载舞。表演时打击乐与歌唱交错进行,相互烘托。舞一阵,唱一阵,歌舞交融,声情并茂。曲调以当地的民歌、小曲或花鼓子为主,内容有拜年进的贺?祝语,有地方小戏和生活故事。
  彩莲船造型精致,形式多样,色彩斑斓,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工艺给制造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四船扑莲
“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老渔翁和他的女儿爱莲,去汉江河打鱼赶早市。爹背小舟,女提网篓,天明之前路过莲花池畔,突然一团金光射来,把老渔翁吓了一跳,女儿眼尖,急忙叫爹爹向池心看去,原来是一朵斗大的金莲花。二人立即把小舟放进池中,向金莲驶去。谁知那朵金莲是朵宝莲,在池面上漂浮不定,船走花走,船停花停,好像有意和他们嬉耍,始终追赶不上。爱莲心想,如果再有几只船从四面堵截就好了。于是又回到村里,叫来三个姐妹,各驾一船共同追逐,闹腾了半天,还是连个花瓣瓣也没弄到手。直至金鸡啼鸣,天色大亮,那朵斗大的金莲花也眨眼不见了。后来,白岩村有两位民间艺人,根据这一传统故事,借鉴“采莲船”的表演形式,排练了由一个艄公划桨,四个村姑驾四条无篷小船...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水船
流传于陕北各地的“水船”有“跑旱船”、“耍水船”、“搬水船”、“跑船”等不同名称;陕南各地又称“彩莲船”;个别地方还有驾船者装扮成“蛮婆”形象的,称“蛮婆船”。陕北水船多于正月十五前后和其它身歌节目同场表演,也有单独进行活动的。夜晚表演时,彩船船楼四角悬挂小红灯,伴舞的姑娘手中zhou着莲花鱼灯,或其它花灯,既要为表演起照明作用,又为演出增添了气氛。水船表演强调船体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装饰华丽。因而,各地对扎船、绑船、糊船、绘船非常下功夫,常请来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制作。除了常见的四柱楼船外,也有不少其它的形式,如龙凤船、莲花船、鱼灯船,其中有扎成圆形船的,也有扎成长形的,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此外,水船表演时,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坐船女子要求窈窕、俊秀、常穿鲜艳的大襟彩服,头梳大辫插绢花。艄公多扮丑相,有的将老艄公按传统戏曲中的老生打扮。小艄公多画白豆腐块,按传统戏曲中的三花脸打扮,更为普...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战船
“战船”又称“跑船”,流传于渭甫地区潼关县高桥乡的西税村、高桥村等地,是陕西境内少见的一种船舞形式。战船不同于常见的跑旱船、采莲船、水船,它以集体表演古代征战故事为主,并根据节目内容和角色多少决定表演时的船数,一般少则十二条,多时可达二十余艘,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船体不是系在表演者腰间,而是由演员双手提着船把,船面仅高于地面18厘米左右。再用铁片、钢筋制作肩架和假臂、假手,用布带系在演员的上身,穿蟒或靠,假手中插着各种长短兵器。船架上事先装上特制的假腿、假脚,用服装遮盖,仿佛让观众感到驾船者真的站在船上或坐在船舱中一般。船架分为楼船、条船两种式样。楼船又称旗船,即帅船。船上扎有一座亭阁,内坐手执令箭、令旗或笏板的主帅、丞相或军师、文臣等一类统领人物,故又称为“坐势”、“文势”。条船,即战船。船上插桅杆,挂红灯,挂三角战旗,驾船者分别手执大刀、长枪、宝剑、方天戟,身穿盔甲战袍,扮各种英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鱼嬉莲
“鱼嬉莲”流传于西安灞桥区水流乡。春节时与龙灯一起组成民间社火队进行表演,由一姑娘手持莲花灯引逗两条鲤鱼灯嬉戏玩耍,寓意“连年有余(鱼)”,表达人们庆贺丰收、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鱼嬉莲的道具,用竹篾扎制成两条长约四米的灯架,外蒙以布,绘成一红一青两条鲤鱼。每盏鱼灯各由三人分别*(左扌右周)鱼头、鱼身和鱼尾,另由一位姑娘手执莲花灯(类似龙灯中的耍宝者),在锣鼓伴奏中引逗两条鲤鱼不停地左扭右摆,上下翻滚,以表现鲤鱼在水中遨游、追逐莲花的各种形态。基本动作有“滚鱼”、“摆鱼”、“鱼绊漂”、“鱼嬉莲”等。莲花姑娘头盘双髻,身着深绿色短衫,披白纱肩,手拿粉红色莲花灯。舞鱼者身着对襟秧歌男上衣。三人动作协调,配合默契,突出鱼灯的舞动,以表达鲤鱼活泼欢快的动作特征。晚间表演时,莲花灯、鲤鱼灯里点燃蜡烛,熠熠闪亮的灯光使舞蹈表演在夜色中产生一种更为优美的意境。当地的群众历来认为鲤鱼与莲花有一种“荣华富贵”...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莲花碗
“莲花碗”流传在南郑、洋县、西乡等县,尤以西乡最盛,是当地民间在中元节和祭奠亡魂时,由僧或道徒表演的一种以莲花状灯碗为主要道具的祭祀舞蹈。以表演莲花碗著称的西乡县,号称汉中的歌舞之乡。这里南屏巴山与四川交界,北临汉江,遥对秦岭。以史料和挖掘本县李家村、何家湾、红岩坝三个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殷商时代,这里已属部落联盟式的奴隶制国家——巴国领土。迄今在县文化馆内还收藏着一件带有巴国标志的原始打击乐器虎钮铜锌于和端公跳坛时所戴的七张彩色木雕面具。在民间歌曲、器乐曲中仍保留着[赞五方]、[神歌子]、[观音扫殿]、[赞韵]、[西方赞]等宗教曲目。从而显示了西乡县民间歌舞与宗教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清楚看到古代巴蜀文化的深远影响。莲花碗一般在两种场合表演:一种是每年中元节在寺庙举办“盂兰盆会”时表演,另一种是在民间丧礼中表演。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俗称“鬼节”,当地又叫“鬼过年”。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