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洛川杨梅英泥塑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洛川杨梅英泥塑, 杨梅英,女,63岁,洛川县城关镇村民,她心灵手巧,剪纸、绘画、刺绣纸扎样样
杨梅英,女,63岁,洛川县城关镇村民,她心灵手巧,剪纸、绘画、刺绣纸扎样样做得好。她捏一手好面花,在省城西安获过二等奖。
她从80年代开始,用本地传统的方法捏制泥塑,而且做的数量很多,大件有100X60cm,小件有5X10cm。她的泥塑吸收运用了面花的捏制手法和造型特点,形象生动,构思新颖,而且非常古朴。虽然她捏制泥塑的历史不算长,但从文化内涵与造型特点上看,她继承了洛川民间文化的特点,唐宋画像砖的某些特征。
分析杨梅英泥塑的特点,就会发现泥塑的造型大多来自面花,比面花刻画的更细更精彩。洛川面花艺术历史久远,每逢年节,有作面花的习俗。清明节时制作鸟蛇形的祭祀供品,端午节时制作面虎、面鸡,小孩生日时制作动物花馍,给新婚夫妇赠送的圆形花馒,作为圆满吉祥的祝福。这些造型与内容在杨梅英的泥塑作品里都能找到相似之处。但放在一起相比较,就会发现其独到之处。
杨梅英泥塑在西安展出后,受到专家与群众的高度赞扬,称为陕北民间美术一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凤翔彩绘泥塑
虎头挂片凤翔县地处陕西关中西部,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汉唐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彩绘泥塑便是一只耀眼的明珠。凤翔泥塑主要集中在六道营村,凤翔县志记载:“六道营泥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此村家家户户都习惯于农闲季节制作泥塑。”相传明太祖洪武初年,朱元障的一个兵营(六营)驻扎于此,其中有一些在江西烧过陶瓷的人。明建立政权之后,撤消了兵屯制,这些军人就在此安家落户,开始了泥塑的营生。文革前已有六十多家制作泥塑。凤翔泥塑大致可分挂片(浮雕)和圆雕,挂片以虎头挂片为主,圆雕分人物、动物,人物有戏曲、钟馗、骑动物的娃娃等;动物有虎、狮、蟾、十二生肖等。共计二百多个品种。凤翔泥塑在制作特点上称之为“脱胎泥偶”,即翻模、制坯、刷白、勾线、敷彩。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七十年代末开始恢复制作,代表艺人胡深、胡新民)作品曾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四十余次,产生...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代表人物:王兰畔(1920─1996),陕西洛川县永乡阿寺村人,1976年开始创作,其作品选型夸张,装饰华丽,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婚丧嫁娶、农家生活最为多见,构图方式采用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制约,将天地人物、远古近代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之妙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1986─1987年她两次应邀去北京,为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师生讲学献艺,引起轰动,被誉“东方毕加索”。她的剪纸作品《迎亲图》、《独生子女》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其农民画作品《大禹治水》、《二郎担山赶太阳》、《娶亲》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毛麻绣
俗语道:“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而洛川县的民间艺术家们硬是在麻布上绣出了美妙绝伦的艺术奇葩。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我国民族壁饰的一支新秀。1984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94年和1995年,世界妇联组织两度来洛川考察,参观了后子头乡的毛麻绣工艺品,并收藏了部分作品,中央电视台亦专题报道了洛川毛麻绣。1995年,洛川又组织民间艺术家们制作虎头图案绣品30多块和《丹凤朝阳》大型壁挂10块,参加陕西省为世界妇女大会献礼活动。洛川毛麻绣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1件,陕西省展览馆收藏70件,上海展览馆收藏50件,并多次飘洋过海,赴国外展出,有500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文狮子
狮舞洛川盛行“狮子舞”,尤以“文狮子”最为著名。狮子在洛川深受人民的崇敬和喜爱,每逢春节闹秧歌或耍社火时,都少不了舞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化身,可以避邪、驱瘟、消灾免难,春节耍狮子的习俗,具有逐疫驱邪的含意。此外在农村盖房修门时也常用石狮子做门墩或顶柱石,用以镇邪;有的农户在炕头上摆着石狮子,做小娃的枕头,也有祝福的含意。这些特色浓郁的民俗,使狮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洛川文狮子,以洛川城关镇为代表,风格、动作都很有特色。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细腻地表现了狮子温和驯顺,活泼可爱的性格。通过表演狮子的扑、转、滚、翻、爬、卧,以及抖毛、摇头、摆尾、舔爪、啃裆、搔痒等动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狮子的习性和特征。洛川文狮是在1946年前由山西人畅伯龙来洛川落户经商时传入,后经老艺人何三友等不断探索创新才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文有武、文武兼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