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狮子上老杆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狮子上老杆,流传于富县张村驿等地的一种狮舞形式,以高台表演为主。由于有上架、爬杆、走软索

  流传于富县张村驿等地的一种狮舞形式,以高台表演为主。由于有上架、爬杆、走软索、倒吊等惊险动作,故称“武狮子”。《狮子上老杆》是1963年经河南籍艺人李春杰、罗永祥、杨占全等传授开展的。老杆高达2丈6尺,立在地面。杆的顶头翻绑一张八仙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凳子,从桌的两侧拉下4根粗绳,固定在地面,又从桌子四角向四面拉下4道引绳,以使老杆稳定。看上去雄伟壮观,高险惊人。表演时锣鼓声中引狮入口御诱球,倒翻上绳,随后狮子着两根绳曲腿上爬,时而立身走绳,时而戏耍,爬到半绳处,狮子故意四蹄乱蹬,绳索摇晃,令人心惊胆战,上至杆顶引狮人先做个“金鸡独立”、“一柱香”(肩到立)、狮子去后偏身绕耍,引狮人乘机钻到下隐藏起来,手拿绣球,引逗狮子,狮子猛扑而下,前半身吊在半空,一条后腿举在空中,仅用一条后腿扒住凳子。就在这一瞬间狮子忽地跃身上凳,叫做“雄狮探海”。如此动作向四方各一次。此后狮子在凳子上作伸腿打呵欠搔痒、啃等动作,这一连串动作均在一条凳上完成。狮子稍憩,随着鞭炮锣鼓声一跃而起,来一个360度腾空大磨头,至此引狮人爬至下杆绳上,举绣球引狮下杆,引狮人又紧打绣球,迫使狮子后退作“倒爬绳”的奇妙动作。下杆后狮子撒欢摇头摆尾,打滚抖身,拜过四方,立身向观众致意,引狮人跳上狮背一声呼哨,狂奔出场,整个表演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文狮子
狮舞洛川盛行“狮子舞”,尤以“文狮子”最为著名。狮子在洛川深受人民的崇敬和喜爱,每逢春节闹秧歌或耍社火时,都少不了舞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化身,可以避邪、驱瘟、消灾免难,春节耍狮子的习俗,具有逐疫驱邪的含意。此外在农村盖房修门时也常用石狮子做门墩或顶柱石,用以镇邪;有的农户在炕头上摆着石狮子,做小娃的枕头,也有祝福的含意。这些特色浓郁的民俗,使狮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洛川文狮子,以洛川城关镇为代表,风格、动作都很有特色。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细腻地表现了狮子温和驯顺,活泼可爱的性格。通过表演狮子的扑、转、滚、翻、爬、卧,以及抖毛、摇头、摆尾、舔爪、啃裆、搔痒等动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狮子的习性和特征。洛川文狮是在1946年前由山西人畅伯龙来洛川落户经商时传入,后经老艺人何三友等不断探索创新才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文有武、文武兼备...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笑和尚耍狮子
狮子舞流传甚广。城固县的“笑和尚耍狮子”以其有趣的情节、诙谐的手法、细腻的表演,通过对狮子拟人化的刻画,而显示了独特的风格。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的“白菜心”,汉水穿境而过,春秋时为楚地,秦时建县,是我国汉代“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优美的水乡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给这块沃土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兼南北文化于——体的许多民间舞蹈:水兽舞、四船扑莲、社火、高跷、彩船、五节龙等。其中笑和尚耍狮子颇具代表性,这个舞蹈里的狮子既有一般狮子舞和高台狮子表演,又通过“破阵”(或曰“节目”)刻画狮子的智慧、善良和温驯,形成了在表现内容上具有故事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风格上充满喜剧性的特色。笑和尚耍狮子中的狮子,民间相传原是天神,在天宫中由笑和尚驯养。后来狮子私自下凡,在人间作恶,玉皇大帝派笑和尚下凡降服狮子,并让他牵着狮子挨门挨户为人驱赶瘟疫,以保平安。笑和尚又称“喜乐神”、“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富平县老庙老鼓简介
老庙鼓俗名“老鼓”,民间“鼓舞”之一种。既为打击之乐,又伴有优美舞姿,给人以乐舞相得益彰之美。击鼓者不光是握捶挝鼓,同时也要边敲边舞,多为一人独舞独敲,锣、铙数付协奏;有时亦为二人对敲对舞,其神态表情、舞姿动作,都因鼓曲鼓点之不同而各具特色。时而威武矫健,时而滑稽,诙谐。虽只一鼓双捶,却舞姿变化多端,配之以铙钹数付和马锣多面,金鼓之声震耳,真有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之势。老庙老鼓一个鼓曲,自始至终,谓之“一盘鼓”,除节奏平缓的“长鸣鼓”(在路上行进时用)外,其它鼓曲如:转鼓子”、“缠穗子”、“滚绣球”鼓点雄浑有力,节奏紧张刚烈,其旋律宛若摧坚破阵,声震百里。每逢庙会,传统节日,各村之间,赛鼓成风,此起彼落,各显神通;尤其每年春节,从除夕之黄昏直到元霄之深夜,连续半月之久,金鼓之声,不绝于耳,可谓壮观。全镇村村都有十数面或数十面老鼓,都有自己的锣鼓队,全镇鼓艺人达2000多名,成立了老鼓协会,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上锣鼓
“上锣鼓”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鼓舞形式,现仅在渭南地区合阳县伏六乡东雷村流传。东雷村地处黄河西岸,自古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隘,有“铁码头”、“看船嘴”之称。旧时,村中的百姓除农耕外,不少人从事驾船摆渡或拉纤摇橹,终年在黄河上劳动生活。为祈福求神、庆贺丰年,每年正月十五皆在村中修的三官庙前闹社火。从正月初五清晨起,锣鼓队便挨门依户在群众院落中大敲大擂,俗称“镇穷鬼”。上锣鼓的表演则是正月十五晚闹社火时的高潮,是最热闹最精彩的活动。当鼓手们围鼓敲击达到高潮时,便悄不自禁地争先上鼓、边击边跳,因而,群众称其为“上锣鼓”。东雷村分南、北两社,以村中小巷为两社的分界线。表演上锣鼓时,南北二社皆组织锣鼓队,先到对方社界中作挑衅性敲击。先敲击的客社尽情狂敲乱舞一番时,主社的锣鼓队从各自家中冲出,客队锣鼓队立即向本社界内逃遁,主社锣鼓队急追,如能追上客社锣鼓队,便将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击,以示压倒了对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