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打锣镲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打锣镲,   “打锣镲”仅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原是寺庙举办神会时,为娱神而跳的一

   “打锣镲”仅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原是寺庙举办神会时,为娱神而跳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后来演变成春节灯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这种舞蹈形式名为打锣镲,但并不舞锣和镲,而是舞者双手挥舞着两个竹扎纸糊的彩圈(名“锣镲圈”)作舞。这种形式的形成,可能和当地群众崇敬“哪吒天尊”的信仰有关。
    
    贯溪村位于白龙塘牧马河南岸,距何家湾、红岩坝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不远。这里在旧社会时,山荒水患,兵灾匪扰,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丰收,修庙祭祀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愿望和习俗。据当地安灵寺内的石碑记载,清光绪时还举行过大型的“演戏酬谢神灵,报答神恩”的活动。庙内迄今还残存着“三顾茅庐”和“哪吒闹海”的壁画。而打锣镲就是演戏酬神闹社火或耍灯时表演的一种双人舞蹈。据艺人介绍,其表演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驱鬼镇邪和求神赐福,二是为表演打开场地。究竟求的什么神?根据舞蹈道具彩圈与哪吒使用的乾坤圈相似,加之安灵寺“哪吒闹海”的壁画,反映了当地群众对哪吒天尊的崇拜。据老艺人刘代儒介绍,他在孩童时就听爷爷刘寅说过“哪吒太子武艺高强,脚蹬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锣镲便是当地人借助哪吒的神威来镇鬼降妖的,根据打锣镲表演的实际了解,确有祈求哪吒驱鬼镇邪的目的。
    
    打锣镲在春节耍灯队伍中是开场节目,其他节目均在其后表演。贯溪村出灯的顺序是,领头的是盏大号灯(形象是只大猴子),接着是十二属相灯,之后是锣鼓队,紧接着便是打锣镲,再次为竹马灯,男、女演员、首灯、排灯舞、火狮子,扫尾的是另一组锣鼓队。每当到达演出地点,号灯一插,十二属相灯围成一千圆圈。观众自动站在圈外观看。第一个上场的便是打锣镲。接着是打小洪拳、跑竹马、劈刀、打花鼓、小调演唱、地围子,接着一段花鼓一段地围子,反复表演,直至天明。最终收场时,由男、女演员全体出动,尽情欢舞,将耍灯,推向高潮。当鼓炮齐鸣,彩花飞舞之时,突然火狮子在击乐声中冲出场,任凭观众用焰花喷射。达到最后的高潮时,火狮子猛冲出场,随号灯而行,转入另一演出场地。
    
    打锣镲演员为偶数,人数不限。据艺人讲,最早是男女对打,人数在十对以上。后来随着艺人的减少,一般有一两对就行了。原有十套动作,现在只传下来八套。每套动作称一环,有固定的程式,每个动作要左右反复做一遍。二人多做对称的造型。舞蹈动律简洁、明快、刚劲、有力,且具有民间拳术的风韵。常用的动作有“双砍”、“单砍”、“背砍”、“抖镲”、“单踢”以及“马步”、“弓步”等,构成了热情奔放,英姿勃勃的艺术风格。刘代儒讲“打锣镲动作要求做得刚劲有力、干净利索,讲究稳、准、狠三个字。稳,即脚步稳健;准,即出手、踢腿要准;狠,指出手、踢腿要有力。给观众留下一种挥拳舞剑的感觉。”全套动作的名称是:佛手、洪拳、执圈闹海、打镲、砍圈、背圈和亮相退场。
    
    从舞蹈风格来看,该舞蹈搀杂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武功特色。舞蹈一开始,舞者双手合掌胸前,上体微前倾,神情虔诚。舞蹈中多次端腿、合掌,都使人联想到僧人盘腿苦修的颂课姿势。
    
    艺人表演时头扎黄表纸花,腰围战裙。在激烈的击乐声中手执彩圈上下舞动,砍手和踢腿,都在小节后半拍的后半部分猛然用力,造成急促的效果,很像打拳,颇有武士风度。
    
    音乐用锣鼓伴奏,有堂鼓、小镲、铰子、马锣等。锣鼓点以本地社火鼓点“三点水”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花鼓中的节奏,形成了潇洒自如,欢快活泼的风格。
    
    打锣镲在贯溪村十分红火,但并非人人都会跳。由于自古就沿袭着传内不传外的习俗,因而造成了一种封闭式的状态,长期局限在一个村中流传,未能广泛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撂锣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与敲锣者必须人数相等,少则各三四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另有数十名舞花杆的姑娘两人一组站在队伍中间,随着节奏边舞边跳。上百人组成一支队伍庞大、响声震天的表演大队。特别是数十面大锣随着节奏同时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齐上齐下,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给人们以新颖、壮观的气势感染。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左扌右周)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飞锣
延安富县流传着一种手持马锣边舞边击,还不时将锣抛向空中的舞蹈,称“飞锣”。是当地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建国前每逢春节闹秧歌时,富县交道乡的部分村庄都表演打飞锣。六十年代后由于许多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经逝世,只有少数村庄还能够表演。据老艺人刘书唐(1940年生)回忆,他小时候,当地飞锣颇为活跃,表演得也较为精彩。当时曾有一个鼓手带领八名锣手共同表演,不但击锣技艺娴熟,身手矫健,而且场面热烈。每个打锣者身上都系很多彩带,舞起来五彩缤纷,色泽艳丽。飞锣常和秧歌、水船、霸王鞭、板凳鱼、老虎扑羊等组成综合性的民间舞队,除大场表演外,也作为一种小场节目,穿插于秧歌队中。小场表演时,一般由一个腰鼓和四个手持小马锣者参加,鼓手站在中间挥槌击鼓,四个锣手围鼓击锣转圈。常用的动作有“掏锣”、“飞锣”、“绵羊碰头”等。舞姿优美舒展,动作潇洒矫健。跳至高潮时,速度欢快,节奏铿锵,鼓手下蹲,锣手跃起,一起一伏,...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上锣鼓
“上锣鼓”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鼓舞形式,现仅在渭南地区合阳县伏六乡东雷村流传。东雷村地处黄河西岸,自古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隘,有“铁码头”、“看船嘴”之称。旧时,村中的百姓除农耕外,不少人从事驾船摆渡或拉纤摇橹,终年在黄河上劳动生活。为祈福求神、庆贺丰年,每年正月十五皆在村中修的三官庙前闹社火。从正月初五清晨起,锣鼓队便挨门依户在群众院落中大敲大擂,俗称“镇穷鬼”。上锣鼓的表演则是正月十五晚闹社火时的高潮,是最热闹最精彩的活动。当鼓手们围鼓敲击达到高潮时,便悄不自禁地争先上鼓、边击边跳,因而,群众称其为“上锣鼓”。东雷村分南、北两社,以村中小巷为两社的分界线。表演上锣鼓时,南北二社皆组织锣鼓队,先到对方社界中作挑衅性敲击。先敲击的客社尽情狂敲乱舞一番时,主社的锣鼓队从各自家中冲出,客队锣鼓队立即向本社界内逃遁,主社锣鼓队急追,如能追上客社锣鼓队,便将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击,以示压倒了对方...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锣鼓草
打锣鼓草的流行,是陕南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独创出来的一种将劳作和唱打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因多在播种薅草时演唱,故而得名。锣鼓草在各地内容风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师押仪二人,阵容变换机动灵活,程序内容侧重礼仪。有的则是歌师押仪三人,阵容庞大,演唱前,脱产的歌师立于阵后,手擎大锣,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开后,歌师就着节拍敲上一通。唱词有正本,有即兴创作,正本曲调则有《麻雀闹林》、《野鸡扑》和《牛搔痒》。过去打锣鼓草,要请端公安神,第一支歌叫《立五门》,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唱罢才入正题。这种锣鼓草,一般在农忙季节才打,特别是耕地多的农户,在薅草、采茶、插秧、养蚕等农活打架时就非打不可。事前,主家要到邻近农户家中打招呼,也有不请自到的。来人都是好劳力,虽不付工钱,但招待得特别好,除酒肉烟茶之外,还要给歌手预备白糖水,午饭则为固定的风味小吃——甜浆子,农忙季节...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十面锣鼓
“十面锣鼓”流传于西安市,临潼县的零口、马额、纸李、新丰、铁炉等乡镇及与临潼县相连的渭甫市南义村和高陵县的个别地区。十面锣鼓的舞队由二十一名男演员组成,其中一人敲击马锣进行指挥,另有十人敲社鼓、十人敲社锣。舞者身后背一根高约140厘米,上插各色彩纸做的三角小旗和纸花的花花杆。社鼓、社锣则用一软竹杆(横杆)从背花杆中下端向前伸出,担在舞者左肩上,俗称“背弓”,前端装上细绳吊勾,将社锣挂在吊勾上,左手握锣系,右手握锣槌敲击;社鼓挂法与社锣相同,即将一鼓环挂在横杆前端铁勾上,从另一鼓环中穿一绸带系在腰中,让鼓斜面横于晌前,左手握鼓架铁勾,右手握鼓槌击鼓。社鼓、社锣的持法,民间又习称为“背弓鼓”、“背弓锣”。此外,也有不用“背弓”架的;只将鼓横挂在腹前,双手握鼓槌交替敲击,称为“双双槌击鼓式”。临潼县的零口街、渭南市的张义村表演时则是由十二三岁的儿童们踩着小跷边舞边打。尽管有单槌、双槌之分,有踩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