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合字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合字灯,   “合字灯”流传于渭南地区富平县的南社乡师家村、东贾村等地。    这种以摆
   “合字灯”流传于渭南地区富平县的南社乡师家村、东贾村等地。

    这种以摆字造句为主的灯舞,由十四名男青年表演。他们头戴黑礼帽,身着黑布长袍(近年已多改穿中式对襟黑布衣裤),双手各持一盏木架方形灯,灯面上分别写一字,共二十八个字:“天元共赏佳节灯,子夜游春景色芳,万物交辉欢月良,年华泰霁庆明会。”二十八盏灯,象征二十八宿星座。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双手持灯连续跑“圆场”。在锣鼓伴奏声中,人走灯转,二十八盏灯组成一条闪亮的灯龙。在跑转的过程中舞者有时双手高举,有时横于腰旁,有时又上下摆动,使方灯一高一低,或呈波浪形变化。黑夜中,盏盏方灯熠熠闪亮,只见灯转,不见人舞。跑转数圈后,一声锣响,舞者即举灯排列成“大对联”、“小对联”、“大、小灯山”或“四吊”、“插屏”等造型。使字灯组成有意义的字句,如“大对联”上联为“元春夜月物共赏”,下联为“佳景明灯霁交辉”,横楣为“欢庆良节”。不用的灯,两灯面相对放在一旁。如此反复表演,使二十八盏灯组成各种词句诗文。

    有些村为美化灯的装饰,还用纱绢糊灯,在灯面上除了书写大字外,还彩绘山水花鸟等图案,使合字灯更具诗情画意。

    合字灯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中活动,元宵节是当地盛大的欢乐节,除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连玩三晚上合字灯及扑蛾、变马、大头和尚等社火节目外,还常在村口和土地庙前用竹竿、松梢、红绿彩纸搭成灯架,架子的横竿上,依次摆着数百盏小油灯,俗称“灯山”。灯山上的小油灯是全村各户根据自家人口多少自动送上的,以祈求人丁兴旺。各家各户大门口也都悬挂各式彩灯,届时全村到处是灯的山、灯的海,五彩斑烂,分外好看。十六日晚灯会结束时,当地还有偷灯的习俗,传说从灯山偷走一盏灯,就可“莲生贵子”、“长命百岁”。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来一盏新灯,向神还愿。小油灯,多系用半截白萝卜将心挖空作成,内装棉籽油,用棉花作灯捻点燃。

    据师家村老艺人阎守公(生于19O6年)、阎华(生于1911年)和东贾村老艺人贾宝五(生于1919年)等人介绍:合字灯是明末清初从京城传来的。清光绪《富平县志》卷六中曾记述师家村有位名叫师土式者曾于清初顺治年间在北京做官,后告老还乡。这和当地传说的合字灯从京城传来的说法比较接近。从合字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分析,它不象一般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粗犷、质朴特色,文绉绉的诗句词文一般人是很难看懂的。至今表演合字灯时,也常请村中有学问会写字的人书写绘制灯面诗文,每组成一个造型后,由乐队中的击鼓者高声朗读一遍。用灯摆字,组成诗文,这在我省民间社火中并不多见。唐代王建曾就“字舞”写道;“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①。这和至今合字灯表演时还书写着“天子万年、万物交辉”很接近。合字灯是否从唐代字舞演变而来的,或者说是古老的字舞在当今民间流传的一种遗存,值得进一步研究。

    【注释】①见《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P192(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勾灯
“勾灯”又称“十二莲灯”,流传于榆林地区靖边县的镇靖、青阳岔、东坑、红柳沟等地。表演时,舞者在伞头的率领下,双平各掫一盏灯,边歌边舞边跑队形。灯具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都用柳条编架,上糊彩纸,内点蜡烛。常见的有“五谷灯”、“六畜灯”、“龙灯”、“凤灯”、“莲花灯”,以及“十二属相灯”等。但最简便易行和普遍采用的,则是将农村用的土碗,装满沙子,将一把香蘸上食用油,插在碗中点燃应用。表演前,先在场内栽起十二根一米多高的木杆,每根杆顶挂一盏小灯,或放盏碗灯(也有放在地上的)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另有二十四名舞者双手各持一盏灯,象征二十四节气,在伞头的率领下进场围灯跑转,载歌载舞。往往从第一盏灯下唱到十二盏,“正阳宫里一盏灯,双喜临门两盏灯,三阳开泰三盏灯,四季发财四盏灯……”。唱完十二盏灯后,再从第十二盏灯唱回到第一盏灯,俗称“倒勾”,又称“双勾灯”。另外还有“单勾灯”的表演形式,即由十二人右手端碗...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排灯舞
“排灯舞”流传于铜川市济阳寨及神武、前齐、前原等村镇,属民间社火形式。表演时,每个舞者手中各提高约120厘米,宽约40厘米的立体长形架子灯,边跑边舞,又称“跑排灯”。排灯舞多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活动,过去也在庙会时表演,既可做整个社火队的开场节目,又为夜晚耍社火起照明作用。表演时,由八至十二名头扎白毛巾,身着中式对襟白布衫、中式黑长裤、扎红腰带的男青年,身背彩色背花,手持排灯,在一名“头灯”的率领下进行跑转。基本舞步为“小跑步”,即快步小跑,常用的队形有“龙摆尾”、“辫蒜”、“白马分鬃”、“单掏”、“双掏”、“跑∞字”、“卷白菜”等。舞至高潮时,步子逐渐加快,锣鼓越敲越紧。快速多变的队形图案,配以铿锵的锣鼓和阵阵胡哨,使气氛更为热烈,情绪更为欢快。舞者手中持的排灯,用木条制成灯架,从上至下分为三格,白纸糊好灯面后,有的绘上各种图案式花草,有的写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等吉庆语。每层...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跑红灯
秧歌中灯舞之一。流行于延安市桥镇乡,有“走灯”和“跑灯”之分。随秧歌队的叫“走灯”,单独表演为“跑灯”。人数不限,按广场、舞台大小定人数。舞者脚下套一竹(木)制圆盘,大小以脚步能行动为宜,圆盘上可装各种小花灯。一般4至8盏不等。舞者手中各提一盏灯,跑灯用碎步移动,曲谱用水船调,或创作词曲亦可。如随秧歌走场,可与大秧歌、打击乐、唢呐一致。如舞台表演,要画油装,舞台要暗灯光。远处观望只见灯光缭绕如游水面,歌声朗朗别有意境。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甘泉莲花灯简介
甘泉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春节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隋炀帝在府村修建的行宫,与甘泉隋唐玉液酒一脉相承。这种艺术形式,以代表着女性阴柔的莲花和男性的阳刚的鱼为吉祥图案,舞蹈者手中各持莲花灯、鱼纹灯,在既类似于关中秦音,又类似于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调伴奏下且歌且舞,是一种载歌舞的综合艺来,意蕴包含着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艺术风格既具有汉唐雄风的宽广恢宏,又融合了甘泉鱼米之乡的文雅秀丽色彩。甘泉莲花灯表演形式分为两种:“走灯”和“跑灯”。走灯即过街表演,基本以转变图案前进的形式进行。步法有圆场步,散膀端灯步,左跳步举灯,交叉划灯步,乐舞步,休息步,秧歌步七种。“跑灯”为场地表演,以穿插变化吉祥图案为主,主要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张灯结彩等。跑灯用碎步移动。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移,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见粼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