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扇鼓舞
“扇鼓舞”流传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中握一用羊皮蒙制的蒲扇形鼓,边击边舞。
扇鼓舞由半农半艺的“神班子”表演,神班子由大师傅(巫师)或箱主带领五至八名“法师”组成,平日各自在家务农,遇事相邀便一同进行活动。神班子的活动由各村群众组成的神会邀请。邀请时,神会需写好帖子,由会长出面到大师傅家去邀请,群众称为“写神”。写神的村社信什么神,神班子就祭什么神。一般每个村社每年只祭一次,但有少数较大的村社,遇上瘟疫或虫害时,就要祭两次神。
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驱瘟”、“祭虫”、“保平安”。无论祭哪一种神,表演时,先要唱《祭神曲》,唱一段后,再跳一段扇鼓舞,唱舞相间,先唱后舞。常唱的神曲有《祭虫》、《驱瘟》、《保平安》、《祭旗》、《开刀》等。
扇鼓舞在祭神中表演,场地可设在庙院内、广场或村中十字路口。表演场地上必设神坛,亦称“祭坛”。神坛是用四根直径为20厘米的木桩,围成一个宽3米、长4米的场地,木桩之间用细绳连接,细绳上悬挂五色小彩旗、花幡等,故又称“五花坛”。坛有里、外之分,里坛靠北、外坛靠南,各置方桌一张,名曰“请示桌”。外坛桌上放盛着社土和五谷杂粮的斗、升和各种供品。斗、升内插着用黄表纸叠成的“神牌”,上写诸神姓名,及小五色三角形彩旗。坛外西、南两角各竖一根幡杆,幡杆上分别糊以彩色纸,表示一年的四时、八节、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杆顶插一面小三角旗,以召鬼神,再绑上一束糜、谷稷杆,以示五谷粟米。接着再挂上彩纸做的幡旗,白色的为“鬼幡”,彩色并带八角的为“神幡”。里坛外坛之间的场地就属表演区。
表演程式,因祭祀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别,如“保平安”时,坛内不奉神牌,不“开刀”,坛中要设方旗。“祭虫”时,坛中要奉*(左虫右八)蜡、虫王、管虫郎君、收虫使者等牌位。表演程式有谒庙、请神、出旗、升幡、沐浴、安老爷、交三皇、曳黑虎①、回神、送神、散钱粮、倒幡杆、施鬼神,最后以“载娘娘”结束整个祭祀活动。
祭祀整个过程为一日两晚,首祭晚上是谒庙敬神。由神会会长带领村社百姓,跟随神班子击鼓到神庙磕头烧香,向神灵表白神会户籍人数、管辖区域、祭祀时间及祈求目的。然后,在神庙前表演扇鼓舞后结束。
第二天为正祭日,祭祀前,三人手执扇鼓,站在庙前猛击一阵[牌子鼓],鼓声响彻山谷原野,以示百兽远遁,邪气尽消。四方男女老少闻声云集庙院内外,或烧香磕头,或求神许愿。祭祀开始,再击[牌子鼓]三次,舞者即入场跳起“参神”。随后,舞者以庄重、肃穆的情绪先向五方神灵作揖大拜。接唱曲、洒水清坛。然后出旗、升幡,即在坛的周围挂起各色彩旗,开始请神。请神时,舞者要将所请的神灵姓名职务、生辰日期、显应功德、依次逐个表颂。每请一神,击鼓表演一次。请神毕、曳来红煞②开路,黑虎灵官监坛。并将请来的神灵按职尊卑依次排位,接进里、外坛,叫“安神”。再行沐浴、奠酒、贡茶。安神毕,神会众人抬着宰杀的牛羊供品,由舞者唱着曲、击着鼓,领众献于诸神坛桌上,谓之“牲祭”。接着舞者跳“一步神”。舞后稍息,便是“开刀”祭旗的表演。开刀前,先表演—段扇鼓舞,再唱起“高打黄旗杀的杀,缚住血疙瘩,上祭天、下祭地”的神曲,赤裸上体,手持六尺长鞭绕坛—周,甩鞭缠腰打响三次,谓之“净身”。再从坛桌两侧翻两个跟斗,以示勇敢无畏。然后,跳跪于桌上,口念神曲,用尖刀刺破脊背,淬血染旗,谓之“血祭”,以示以血代躯、对神灵虔诚奉献,若为了“祭虫”,便需进入“路祭”,即由法师携一只公鸡、五个鸡蛋、五张弓箭(竹制)、一个升,升中盛五谷杂粮,再插上五色小旗。村社男女老幼打上彩旗,敲锣打鼓,在法师后面浩浩荡荡跟着,前往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后,法师开始唱《祭虫曲》,每唱三至四段向一方扔一个鸡蛋,射一支箭,撒一把五谷杂粮,击一通鼓。随后,用刀或用牙咬掉鸡头,以血涂染五色小旗,将鸡头挂在竹竿上,插在十字路口中心。由神会会长将血旗带回分给各户插在田间,使害虫望而生畏,不敢再来作践田禾,以保五谷丰收。
当日下午,进行“回神”、“送神”等表演。由一法师头束表花,左手持响刀,右手持一炷香,唱着神曲,由里坛到外坛向诸神牌位敬香参神,并烧纸钱、贡茶、奠酒,请诸神起驾归回。两法师随后击鼓,跳起“参神”。最后将里、外坛内所祭牌位用火焚烧,再倒下幡杆。然后,另设阴坛祭鬼施食,祭鬼时,唱的是一些劝世之词,并向四方撒些食物果品,奉告鬼魂安守本分,勿扰人间平安,最后跳一段扇鼓舞,结束坛祭。
晚上表演的则是“载娘娘”,主要在结束祭神后以民歌娱人为主。民歌内容有《十对花》、《五大嫂》、《十盏灯》等。表演时,一人扮娘娘、一人扮丑婆、一人扮丑汉。他们可以就地取材,逢场作戏,说说唱唱即兴表演。说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演出民间小戏;有时传统曲子或民歌;也有对诗文或说快板的,以颂古扬今劝善戒恶,天南地北,无所不及。语言土朴,表演幽默诙谐。有时中间插一段武术表演,直至深夜,兴尽方散。
扇鼓舞的表演道具,俗称“法器”,有蒲扇形九环单面羊皮鼓,鼓槌为一尺左右长的柳枝条;三尖两刃九环刀,俗称“响刀”;麻鞭、响板、牛角尖刀等。
法师身穿蓝色缀白边的坎肩,腰系红色长裙,长裙上再系一条由红、黄、绿、白、青、黑、紫、棕八色剑条形长带组成的“八卦裙”,是妇女们祈神求子还愿时赠送的。
扇鼓舞在表演时,三人一组,以神坛祭祀桌定位,上北下南,西出东入。相传舞蹈动作有七十二种,现保留的仅有“参神”、“—步神”、“倒三脚”、“拦马头”、“抡转”等十多种。其中还揉合了跳、踢、跪、翻、转等动作,此外还有“转鼓”、“抡鼓”、“搅鼓”、“背花鼓”、“旋风鼓”、“搬鼓”等,队形变化多以“跑圆场”、“绕∞字”为主。
舞蹈的伴奏,除了击鼓节奏和鼓柄铁环之声外,还有大锣一面,在旁一拍一下地敲击着。击鼓的鼓点有[牌子鼓]、[参神鼓]、[回神鼓]、[官请鼓]、[凤凰三点头]等。艺人口诀为“紧三槌,慢三槌,不紧不慢再三槌。”表演者以娴熟的动作,边击鼓边舞,时而抛鼓转鼓,时而旋转飞脚踢鼓,时而贴臂抡鼓,或以手指搅鼓,背部挽花,胯下过门等,动作奔放,潇洒自如,变化丰富。
扇鼓舞虽以民间祭祀表演为目的,但同民间生产生活、岁时节令、风土习俗密切相关。仍保留着民间祭祀的某些巫舞的风貌,又具有民间舞蹈的—些特点。
建国后,扇鼓舞在当地民间时有活动,十年期间被禁演。大部分艺人已相继谢世,至今会跳扇鼓舞的艺人所剩无几。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受历史的局限,具有浓郁的民间祭把色彩和功利目的。在农业科学较为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不相信跳扇鼓舞可以驱逐虫害了,但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就其表演的风格特点分析,它和甘肃天水等地流传的“旋鼓舞”很相似。据当地艺人师承关系推断,此形式在清末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