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扇鼓舞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扇鼓舞,   “扇鼓舞”流传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中握一

   “扇鼓舞”流传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表演时,舞者手中握一用羊皮蒙制的蒲扇形鼓,边击边舞。    

    扇鼓舞由半农半艺的“神班子”表演,神班子由大师傅(巫师)或箱主带领五至八名“法师”组成,平日各自在家务农,遇事相邀便一同进行活动。神班子的活动由各村群众组成的神会邀请。邀请时,神会需写好帖子,由会长出面到大师傅家去邀请,群众称为“写神”。写神的村社信什么神,神班子就祭什么神。一般每个村社每年只祭一次,但有少数较大的村社,遇上瘟疫或虫害时,就要祭两次神。

    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驱瘟”、“祭虫”、“保平安”。无论祭哪一种神,表演时,先要唱《祭神曲》,唱一段后,再跳一段扇鼓舞,唱舞相间,先唱后舞。常唱的神曲有《祭虫》、《驱瘟》、《保平安》、《祭旗》、《开刀》等。

    扇鼓舞在祭神中表演,场地可设在庙院内、广场或村中十字路口。表演场地上必设神坛,亦称“祭坛”。神坛是用四根直径为20厘米的木桩,围成一个宽3米、长4米的场地,木桩之间用细绳连接,细绳上悬挂五色小彩旗、花幡等,故又称“五花坛”。坛有里、外之分,里坛靠北、外坛靠南,各置方桌一张,名曰“请示桌”。外坛桌上放盛着社土和五谷杂粮的斗、升和各种供品。斗、升内插着用黄表纸叠成的“神牌”,上写诸神姓名,及小五色三角形彩旗。坛外西、南两角各竖一根幡杆,幡杆上分别糊以彩色纸,表示一年的四时、八节、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杆顶插一面小三角旗,以召鬼神,再绑上一束糜、谷稷杆,以示五谷粟米。接着再挂上彩纸做的幡旗,白色的为“鬼幡”,彩色并带八角的为“神幡”。里坛外坛之间的场地就属表演区。

    表演程式,因祭祀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别,如“保平安”时,坛内不奉神牌,不“开刀”,坛中要设方旗。“祭虫”时,坛中要奉*(左虫右八)蜡、虫王、管虫郎君、收虫使者等牌位。表演程式有谒庙、请神、出旗、升幡、沐浴、安老爷、交三皇、曳黑虎①、回神、送神、散钱粮、倒幡杆、施鬼神,最后以“载娘娘”结束整个祭祀活动。   

    祭祀整个过程为一日两晚,首祭晚上是谒庙敬神。由神会会长带领村社百姓,跟随神班子击鼓到神庙磕头烧香,向神灵表白神会户籍人数、管辖区域、祭祀时间及祈求目的。然后,在神庙前表演扇鼓舞后结束。

    第二天为正祭日,祭祀前,三人手执扇鼓,站在庙前猛击一阵[牌子鼓],鼓声响彻山谷原野,以示百兽远遁,邪气尽消。四方男女老少闻声云集庙院内外,或烧香磕头,或求神许愿。祭祀开始,再击[牌子鼓]三次,舞者即入场跳起“参神”。随后,舞者以庄重、肃穆的情绪先向五方神灵作揖大拜。接唱曲、洒水清坛。然后出旗、升幡,即在坛的周围挂起各色彩旗,开始请神。请神时,舞者要将所请的神灵姓名职务、生辰日期、显应功德、依次逐个表颂。每请一神,击鼓表演一次。请神毕、曳来红煞②开路,黑虎灵官监坛。并将请来的神灵按职尊卑依次排位,接进里、外坛,叫“安神”。再行沐浴、奠酒、贡茶。安神毕,神会众人抬着宰杀的牛羊供品,由舞者唱着曲、击着鼓,领众献于诸神坛桌上,谓之“牲祭”。接着舞者跳“一步神”。舞后稍息,便是“开刀”祭旗的表演。开刀前,先表演—段扇鼓舞,再唱起“高打黄旗杀的杀,缚住血疙瘩,上祭天、下祭地”的神曲,赤裸上体,手持六尺长鞭绕坛—周,甩鞭缠腰打响三次,谓之“净身”。再从坛桌两侧翻两个跟斗,以示勇敢无畏。然后,跳跪于桌上,口念神曲,用尖刀刺破脊背,淬血染旗,谓之“血祭”,以示以血代躯、对神灵虔诚奉献,若为了“祭虫”,便需进入“路祭”,即由法师携一只公鸡、五个鸡蛋、五张弓箭(竹制)、一个升,升中盛五谷杂粮,再插上五色小旗。村社男女老幼打上彩旗,敲锣打鼓,在法师后面浩浩荡荡跟着,前往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后,法师开始唱《祭虫曲》,每唱三至四段向一方扔一个鸡蛋,射一支箭,撒一把五谷杂粮,击一通鼓。随后,用刀或用牙咬掉鸡头,以血涂染五色小旗,将鸡头挂在竹竿上,插在十字路口中心。由神会会长将血旗带回分给各户插在田间,使害虫望而生畏,不敢再来作践田禾,以保五谷丰收。

    当日下午,进行“回神”、“送神”等表演。由一法师头束表花,左手持响刀,右手持一炷香,唱着神曲,由里坛到外坛向诸神牌位敬香参神,并烧纸钱、贡茶、奠酒,请诸神起驾归回。两法师随后击鼓,跳起“参神”。最后将里、外坛内所祭牌位用火焚烧,再倒下幡杆。然后,另设阴坛祭鬼施食,祭鬼时,唱的是一些劝世之词,并向四方撒些食物果品,奉告鬼魂安守本分,勿扰人间平安,最后跳一段扇鼓舞,结束坛祭。

    晚上表演的则是“载娘娘”,主要在结束祭神后以民歌娱人为主。民歌内容有《十对花》、《五大嫂》、《十盏灯》等。表演时,一人扮娘娘、一人扮丑婆、一人扮丑汉。他们可以就地取材,逢场作戏,说说唱唱即兴表演。说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演出民间小戏;有时传统曲子或民歌;也有对诗文或说快板的,以颂古扬今劝善戒恶,天南地北,无所不及。语言土朴,表演幽默诙谐。有时中间插一段武术表演,直至深夜,兴尽方散。    

    扇鼓舞的表演道具,俗称“法器”,有蒲扇形九环单面羊皮鼓,鼓槌为一尺左右长的柳枝条;三尖两刃九环刀,俗称“响刀”;麻鞭、响板、牛角尖刀等。

    法师身穿蓝色缀白边的坎肩,腰系红色长裙,长裙上再系一条由红、黄、绿、白、青、黑、紫、棕八色剑条形长带组成的“八卦裙”,是妇女们祈神求子还愿时赠送的。

    扇鼓舞在表演时,三人一组,以神坛祭祀桌定位,上北下南,西出东入。相传舞蹈动作有七十二种,现保留的仅有“参神”、“—步神”、“倒三脚”、“拦马头”、“抡转”等十多种。其中还揉合了跳、踢、跪、翻、转等动作,此外还有“转鼓”、“抡鼓”、“搅鼓”、“背花鼓”、“旋风鼓”、“搬鼓”等,队形变化多以“跑圆场”、“绕∞字”为主。

    舞蹈的伴奏,除了击鼓节奏和鼓柄铁环之声外,还有大锣一面,在旁一拍一下地敲击着。击鼓的鼓点有[牌子鼓]、[参神鼓]、[回神鼓]、[官请鼓]、[凤凰三点头]等。艺人口诀为“紧三槌,慢三槌,不紧不慢再三槌。”表演者以娴熟的动作,边击鼓边舞,时而抛鼓转鼓,时而旋转飞脚踢鼓,时而贴臂抡鼓,或以手指搅鼓,背部挽花,胯下过门等,动作奔放,潇洒自如,变化丰富。

    扇鼓舞虽以民间祭祀表演为目的,但同民间生产生活、岁时节令、风土习俗密切相关。仍保留着民间祭祀的某些巫舞的风貌,又具有民间舞蹈的—些特点。

    建国后,扇鼓舞在当地民间时有活动,十年期间被禁演。大部分艺人已相继谢世,至今会跳扇鼓舞的艺人所剩无几。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受历史的局限,具有浓郁的民间祭把色彩和功利目的。在农业科学较为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不相信跳扇鼓舞可以驱逐虫害了,但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就其表演的风格特点分析,它和甘肃天水等地流传的“旋鼓舞”很相似。据当地艺人师承关系推断,此形式在清末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扇秧歌
用于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传统扇秧歌历史悠久,经不断改革,内容日益丰富,手法更加多样。常见的有端肩、按肩、抱扇、开扇、合扇、横立扇、竖立扇、倒扇、拧扇、里晃扇、外晃扇、推扇、拉扇、分扇、挑扇、绕扇、飞扇、翻扇、双撩扇、翻云扇、转扇、横打扇等。基本步法有平步双花,平步拉扇、划扇十字步、拧扇十字步、绕扇三步停、抖扇三步一停碎步抛扇等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羊角鼓舞
“羊角鼓舞”流传于汉中地区的宁强、略阳等县,是秦巴山区端公(巫师)跳神仪式中的一种祭祀舞蹈。端公跳神,又称“跳坛”,分文、武两种,文坛以唱为主,武坛以舞为主。过去多在乡民需要向神还愿、驱鬼治病或祭奠亡灵之时举办,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人数可多可少,视祭祀的内容及主家的条件而定。跳坛虽屑祭祀仪式,但包含多种表演形式,名为娱神,实际也起着娱人的作用。尤其是在有钱人家老人死后三年的忌辰,或寿诞之时,或者做生意获利之后,邀请端公向神还愿,此类跳坛兼有喜庆的意思,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常,无异是一次综合性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包括舞蹈、歌唱、民间小戏,以及木壳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往往可以连续进行三至五天,通宵达旦地表演,清修《佛坪厅志》载:“见说端公颇不端,淫辞竞唱耍跳坛,巫风久染三巴俗,厉禁还须仗好官。”这首诗证明,端公跳坛除了祭祀、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淫辞”,即民间艺术的演唱,确是古已有之...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扇子鼓
“扇子鼓”流传于渭南地区白水县雷牙、冯雷等村镇。由于领舞者画猴相,手拿鹅毛扇,扮作孙悟空,边舞边摇扇子指挥表演,故群众称其为扇子鼓。扇子鼓由四位男青年表演。除领舞者外,其余鼓手、锣手、镲手三人均戴传统戏曲中的头盔、扎靠旗、披云肩,作戏曲中古代武将的装扮。鼓手胸前系一个高约1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的桶形大鼓,臀后还悬吊一个高约30厘米、直径约18厘米的大铜铃(生活中常吊在牛车之后,俗称“闷铃”)。表演时,边敲边舞,相互穿插跑动:领舞者一会儿做“弓步扇扇”,一会儿做“猴式瞭望”,一会儿眺,一会儿转,挥舞着扇子指挥节奏。其它三人成一横排紧随其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相互挑逗,交流情绪。扮雅者兰观众以活泼、调皮,具有诙谐、幽默之感;锣鼓手动作简单、粗犷。使孙猴的领舞与三名锣鼓手形成对比鲜明、舞姿各异的表演整体。扇子鼓是当地民间社火表演中的常见节目,多和当地流传的“老鼓”、“跑鼓”组成社火鼓队,进...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志丹扇鼓
《延安图经》:“俗尚鬼神”。嘉庆《延安府志》:“邑近边,地高风劲,暑少寒多,受寒即生病。不惯服药,药品也不备,病或沉,觅巫师,俗名马脚,驱鬼多验”。志丹扇鼓即源于陕北巫傩艺术扇鼓,又叫神鼓,是穷乡僻壤的巫师神医驱邪治病的法器。在禳灾消难的仪式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歌舞行为,这就是扇鼓舞的原始形态。20世纪40年代,边区有一首《反对信巫神歌》,里面唱词道:“事主把香点,巫神把头包,前后胸上扎了些纸穗穗,叮叮当当把鼓摇,词儿都预备。前院羊皮鼓,后院三山刀,东跳西奔满院胡闹,……”真实地记录扇鼓在巫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制作扇鼓十分考究。羊皮要选用春羊皮,这时的羊皮薄,韧性强,清脆响亮。把铁锻造成2寸宽1分左右厚的铁条,再弯曲成扇面形,下留手柄,柄上有龙眼。手柄下有三个圆铁环,每个铁环上又套着九个圆铁环,环形有扁、圆两种,扁曰母环,圆曰公环。整个圆环锻造忌用焊接而又不留缝隙。羊皮边沿卷裹在铁框上绷...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