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榆林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等地最为普遍。
霸王鞭多在春节闹秧歌时作为小场节目演出。过去也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
神木、府谷一带的霸王鞭,多为一人单打,或二人对打。舞者击打一段后,接唱一段小曲,或说上一段快板,说唱内容多与舞蹈表演内容有关。由于击鞭时动作激烈,跳下来比较累,大多数演员已没有气力再说唱,就慢慢形成了不说不唱以击鞭为主的表演形式。
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地鞭”、“抡鞭”、“击腰鞭”、“击肩鞭”、“脚踢鞭”等十多种。特别是“背滚击鞭”、“躺地击鞭”,舞者躺在地上翻滚击鞭,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具有“击鞭不露点”,即鞭鞭有响,不能击空。“步子要稳健”,指“马步”、“弓步”、“转身步”,每种姿态要做得稳,力求步步有鞭花。“抡鞭需成圆”,即舞者向左、右、上、下、前、后抡鞭时,都要做到“六点三圆”,“滚翻有绝招”,即要求每个舞者不论是跳、翻、滚、转、蹲、跪都得技艺高超,才能取得好的演出效果。
建国后,榆林霸王鞭又发展为四人、八人甚至十多人的男女集体表演形式。在一男一女的表演形式中,男的手握鞭杆,穿传统戏曲中的短打武生服装,女的手拿彩扇,穿彩衣彩裤,扮成传统戏曲中的小姐进行伴舞(至今陕北“二人台”的《对花》中仍保持这种形式)。现在多人表演的,舞者大都是穿秧歌服装。表演时由秧歌队的唢呐和锣鼓伴奏烘托气氛。有些地方为突出霸王鞭本身的击打声和铜钱的沙沙效果,也有不用乐队伴奏的。
榆林各地有关霸王鞭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霸王鞭原是姜子牙用的“护神鞭”;有的说是从霸王手拿的“钢鞭”演变形成的;有的说是从二人台中传到民间的;也有人说是明清时,被派到榆林的南方籍官宦带来的;更多的则说是从过去穷人讨饭用的打狗棍演变形成的。过去有的人要饭时,常唱歌说快板,甚至情不自禁地舞动手中的打狗棍,逐渐成为霸王鞭表演的程式和套路。
富县霸王鞭由于鞭身长,动作大方,刚健有力,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表演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快时跑跳急打,变化多端,随着花鞭上下挥舞,使铜钱声与击鞭声交织成和谐的节奏,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韵律美。表演慢板时,动作舒缓流畅,抖肩摇头,颤步抛鞭;舞至高潮时节奏加快,舞者成双成对地扭腰摆胯以鞭相击,各显身手,犹如武士格斗和冲锋陷阵一般。使表演有弛有张、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世代生活在黄土大地上的陕北人民斗志昂扬,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