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榆林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

   “榆林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等地最为普遍。    
      
    霸王鞭多在春节闹秧歌时作为小场节目演出。过去也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    
    
    神木、府谷一带的霸王鞭,多为一人单打,或二人对打。舞者击打一段后,接唱一段小曲,或说上一段快板,说唱内容多与舞蹈表演内容有关。由于击鞭时动作激烈,跳下来比较累,大多数演员已没有气力再说唱,就慢慢形成了不说不唱以击鞭为主的表演形式。
        
    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地鞭”、“抡鞭”、“击腰鞭”、“击肩鞭”、“脚踢鞭”等十多种。特别是“背滚击鞭”、“躺地击鞭”,舞者躺在地上翻滚击鞭,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具有“击鞭不露点”,即鞭鞭有响,不能击空。“步子要稳健”,指“马步”、“弓步”、“转身步”,每种姿态要做得稳,力求步步有鞭花。“抡鞭需成圆”,即舞者向左、右、上、下、前、后抡鞭时,都要做到“六点三圆”,“滚翻有绝招”,即要求每个舞者不论是跳、翻、滚、转、蹲、跪都得技艺高超,才能取得好的演出效果。
  
    建国后,榆林霸王鞭又发展为四人、八人甚至十多人的男女集体表演形式。在一男一女的表演形式中,男的手握鞭杆,穿传统戏曲中的短打武生服装,女的手拿彩扇,穿彩衣彩裤,扮成传统戏曲中的小姐进行伴舞(至今陕北“二人台”的《对花》中仍保持这种形式)。现在多人表演的,舞者大都是穿秧歌服装。表演时由秧歌队的唢呐和锣鼓伴奏烘托气氛。有些地方为突出霸王鞭本身的击打声和铜钱的沙沙效果,也有不用乐队伴奏的。
    
    榆林各地有关霸王鞭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霸王鞭原是姜子牙用的“护神鞭”;有的说是从霸王手拿的“钢鞭”演变形成的;有的说是从二人台中传到民间的;也有人说是明清时,被派到榆林的南方籍官宦带来的;更多的则说是从过去穷人讨饭用的打狗棍演变形成的。过去有的人要饭时,常唱歌说快板,甚至情不自禁地舞动手中的打狗棍,逐渐成为霸王鞭表演的程式和套路。
  
    富县霸王鞭由于鞭身长,动作大方,刚健有力,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表演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快时跑跳急打,变化多端,随着花鞭上下挥舞,使铜钱声与击鞭声交织成和谐的节奏,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韵律美。表演慢板时,动作舒缓流畅,抖肩摇头,颤步抛鞭;舞至高潮时节奏加快,舞者成双成对地扭腰摆胯以鞭相击,各显身手,犹如武士格斗和冲锋陷阵一般。使表演有弛有张、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世代生活在黄土大地上的陕北人民斗志昂扬,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富县霸王鞭
流传于延安地区富县张村驿和洛川县部分地区的“霸王鞭”,是当地春节或喜庆日子闹红火时常见的一种歌舞形式。鞭以木或竹棍制成,传说原为模拟楚霸王项羽手持的铁鞭而来,故称其为“霸王鞭”。由于鞭身嵌有铜钱(现多用铁片)因而又称“金钱棍”。又因舞鞭击打全身各部时,能连续发出不同的响声,故又有“浑身响”之称。陕南又有“打连湘”之称,传说是因很久以前有一户富裕人家,家中有一个童养媳叫连湘,公婆经常虐待她,还专门给她做了一根吹火棍,让她吹火做饭,稍不如意,婆婆就拿起吹火棍打连湘,连湘受虐致死。后来人们就舞起吹火棍以表示对她的同情。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民间舞蹈。富县霸王鞭有行进鞭和场子鞭两种表演形式。行进鞭即在和其它民间舞蹈形式组成社火队游街行进时的表演,可做“前进击鞭”、“十字转肩鞭”等动作,一般比较简单,但到观众集中、气氛热烈的场合,也常表演一些幅度较大的和精彩的舞蹈组合动作。场子鞭在社火队围场时表演。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毛毯
榆林毛毯是陕西传统工艺品。所织地毯多用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色泽清雅,组织严密,驰名中外,被视为珍品。榆林毛毯选用本地产特种羊毛,经精细加工制成,用地毯、挂毯和盖毯三大类,被列为国家名牌。它采用“仿古式”、“美术式”图案,色泽清秀,质地厚重;盖毯的图案多彩多样,多用富有变化的几何……质地柔软舒适,保暖性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爱。榆林毛毯品种包括地毯、炕(床)毯、踏垫、马鞍垫、挂毯等,习惯统称地毯。榆林毛毯系采用资源丰富的当地土种绵羊毛为原料,其纤维粗长,光译优良,抗压力大,富有弹性,可纺性佳。经选毛、洗毛、梳纺、染色、织毯、剪片、水洗等工序制成。主要产品有90道北京式、美术式及仿古式地毯,120道高档地毯,70道普通地毯等。常用色调有淡绿、米黄、浅蓝等色。图案装饰丰富,或用散点图案,或用几何图案,通常以二方连续作边,当中配衬大面积四方连续纹样;或用传统图案,中心团花成簇;或用本色花纹近似片剪,使...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公布表榆林
流传地区:榆林市舞蹈名称:秧歌,腰鼓、霸王鞭、旱船、跑驴、踢场子、龙灯、寸跷、高跷、大头和尚戏柳翠、张公背张婆、少狮与太狮、推小车、羊皮鼓、鹭鸶与蚌壳、抖羊皮、转九曲、三山刀、竹马、抬神楼、喜神、甩大辫、火判、火塔塔流传地区:府谷县舞蹈名称:秧歌、武秧歌、霸王鞭、推小车、拉碌碡、担灯、狮子、张公背张婆、跑驴、龙灯、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二鬼摔跤、竹马、单杆轿、旱船、二人台、转九曲、羊皮鼓流传地区:神木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霸王鞭、跑驴、竹马、担灯、二人台、拉碌碡、推小车、张公背张婆、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绣球舞、转九曲、羊皮鼓、三股叉舞、芯子流传地区:靖边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跑驴、踢鼓子、勾灯、霸王鞭、旱船、龙灯、狮子、推小车、大头和尚戏柳翠、竹马、高跷、张公背张婆、芯子、转九曲、三山刀、羊皮鼓、抬神楼流传地区:横山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挑花篮、猴骑羊、猴子耍老虎、牛斗虎、...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刁鼓
“刁鼓”流传于宝鸡县香泉乡水柏村。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侧着鼓面抬起,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为当地土语,即争抢之意。表演时,以两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敲铙进行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耍鼓”、“鼓带锣”、“胯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耍鼓”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胯腿钻”热烈活泼。独特的表演、古朴的音韵,成为陕西民间鼓舞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舞者服饰均为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上衣、黑长裤,扎红布腰带。鼓手穿大襟上衣。表演“猴儿耍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