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皮影人物造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皮影人物造型,   西安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自元代以后是以元杂剧的人物分类雕刻镂制的。末、旦、净、

   西安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自元代以后是以元杂剧的人物分类雕刻镂制的。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曳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旦等大类别。就末(相当於今熟语中的“生”)一大类言,亦有正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生行;旦角(女角色)也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捺旦等旦行;净角有净(大花脸)、外净(二花脸,毛净)、副净(三花脸,丑)之净行。西安皮影戏的人物脸谱叫“头楂”,多达470余,自须以下的身子部分叫“桩子”,多至181种样式,“头楂”与“桩子”在戏箱的“影夹”中分“科室”存放,编序号迭垒。这里,我们具体赏析一下西安皮影戏人物中的末(生)、旦(女)、净(花脸)类的几个人物形象,其人物造型特征便可见一斑了。 

    旦角中的小旦造型,辫尾梢修,志以未婚,然无“留海”罩额,面庞更显富态大方,身材窈窕,举止柔纤,三寸金莲所支持的香肌玉躯,著以“雪花”彩衣短裙,衣宽袖大,可动春风,小葱巧指,欲触樱唇,柳眉若皱,凤目若凝,作虑思忖想态,浑身透出的古代东方女性的善感多思,谨言慎行,端庄秀丽、俏婉引人的阴柔美。从头饰析之:非钗非帕,若盔若帽,前缀将帅缨,上标胜旗须:却又非什么“官衔”、“封诰”之属--阴柔中的英武,红妆中的别异,服饰花色的青春艳,短裙露足更显利索,把一个“红娘子式”的巾帼英豪形象从一掌牛皮中雕出,有神有态,具色具彩,腕可伸,股可曲,手可指,步可移,立坐自如。这身高仅二十九公分许,体重不足四钱多的皮影人物在实际演出中灵活多变,轻盈多态,优秀的“签手”五指间可同操三、四个人马,且各有神态。比起山西、陇西、陕北那种常由二三人操纵一影人的那种“大皮影”来,不只是节约了“亮子”空间和“签手”人力,重要的是多人操一影很难赋予影人一个浑全的灵性,这就使“大皮影”显得手粗足野,拙笨无神了。 

    下面的这位女娘儿作坐几临案态的演出照。她的身材纤巧,服饰华贵,“卍”字纹锦多方连续,迥然与前旦不类。不见梢辫,结梳成髻,头饰自拢,无簪无钗,额顶前缀绿彩缨球,后脑发根系绛赤丝带--请注意:顶上却“爬”一“狐”状小物,此乃何故?这正是西安皮影艺人利用“写意”手段来象征标示人物身份性格的独创之处--以简约的象征符号表现其相应的内涵--犹如大戏舞台上那种:以海水朝阳象征清官廉吏,以恶鹰狂犬暗示贪官污吏;屏风上挂以梅桃锦扇,则为大家闺房,窗棂上缀以荷花鸳鸯,则新燕成双婚配之氛围矣!“狐”者,标示此女由“狐仙”幻成,所以这块牛皮乃非凡之物了。“狐”变人,且耳坠鬓花,妖艳十分。且慢,劝君莫贪色,此《金碗钗》中“书馆”一场戏里的“狐仙女”是也。不过,她此番运动变化,并不殃祸人间,而是假扮丫环要成就卢克成与崔艳娘的一桩“人鬼婚缘”来此要做“红娘”的!案上的文房摆设,意在使卢生信假为真,不辞其缘。西安皮影戏剧本中有不少的“人神配”、“人鸟婚”、“人草恋”等情节,意在教化人类一理,禽兽尚能怜贫悯苦,以身化女,许寄善良,而人间却有善恶不分和欺善助恶的“混邪”辈,简直连禽兽草木也不如了!  

    左下方的造型依元曲分类来看,右边这是“末”角中的“正末”,演主角的小生。阳刚英俊眉浓目绰,头冠学生巾,身衣秀才褶,脑后的两根“飘带”,足上的一双高靴,使影像潇洒风流,一挥一摆,煞有经伦满腹的封建知识分子那种清高的骄骨傲气和正统节气。他是《人面桃花》中崔护的秀才形象,他的才气和堂堂相貌,使他集儒学与情学、功名与婚恋、才气与命运诸矛盾於一身,历经坎坷,终获善报! 

    上中“净”角中的“大净”人物包公,他的“头楂”与“桩子”必须是“浑身上下一锭墨”的配套,万不能乱套和移借,这是影戏中所讲究的“宁穿烂,不穿乱”严格要求。人心中的包拯是既可断人间冤苦,又可赴阴曹判定真假的无私廉吏,“日断阳,夜断阴”,西安艺人便使包拯额头为“日月”图案;红眉,表赤胆忠心;脸色铁青,表铁面无私;眼睑却勾以白圈,以表襟怀坦白也。 
            
    右上方的造型亦属“净”类,但是外净角色(毛净,亦称二花脸),奸眉妄目,豺面鹰鼻,虽华衮裹身,冠戴不凡,但掩饰不住他那满腹“花花肠子”的恶毒歹邪之质。他,分明是《周仁回府》中的“严年”一像。 

    西安皮影戏的人物脸谱有“空镂阳雕”和“实镂阴雕”之分,前面包公属后者,严年属前者。有特称谱,亦有泛指谱。特称谱一刻就就是专演一个人物的眉眼儿,只能演一个“自己”的角色。如:包公、关公、赵匡胤的“头楂”与“桩子”都不可乱配除了他们自己以外的“桩子”与“头楂”。演一般的小生、旦角则可在不同戏目中扮演不同角色,投身不同情节,表现不同性格。又如下面左这个“实镂阴雕”的三花脸丑官“头楂”可配以红色道袍“桩子”,在《激友》中可演“堂儿”,到《秦香莲》中又可演“门官儿”。诸如上中(地方)、右(艄公)、乡约、差役、龙套、銮驾等影子人儿,实在是“万金油”货物,在任何剧目中只要剧情需要,他们都可以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站”。“影箱”中“万金油”人物多,“专职”人物少;“头楂”多,“桩子”少。其原理与毕升的“活字板”十分相似。“桩子”以服饰表身份地位,“头楂”以脸谱眉眼表个性特点,当然还要配以戏文与“签手”所操动态。百人百性是由皮影戏箱中的“百人十衣”表现的。这样既节省了牛皮和制工,又大大减轻了“箱重”,便於由五人艺班携带登原入山演出! 

    西安皮影戏既有“脸谱表性格”的突出特点,但也绝不完全“脸谱化”。如:《周仁回府》中的“奉承东”和《囊哉装箱》中的“囊哉”都属“净”行中的“三花脸”--丑角,丑角脸谱都是“实镂阴雕”的圆眼、翘鼻、白鼻梁,但奉承东属面丑心恶的“里表如一”,而囊哉实为人丑心美的“表里不一”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具体形象和写意形象--外美内秀、外美内丑、外恶内丑、外丑内秀的种种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皆从牛皮中取出,於“亮子”上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皮影
陕西皮影起源较早,遍及全省,盛行于关中一带。艺术形象完整大方,质朴精美,纹样讲究,结构严谨。多取材于民间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既有典型完美的人物、动物形象,又有形式多样的布景道具。作品经艺人用线条概括、色彩渲染,生动地刻划出忠贞、真假善美的个性特点,加之多变隽美的地方唱腔配合表演,说古到今,故事脉络清楚,群众称它为“隔纸说书”、“影子乱谈”,赞扬它能“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关中传统风俗,每年从阴历十月开始上演,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开春、夜夜盛会,观众云集。陕西皮影按地域和艺术特点区分,有东路、西路两大流派。东路以华县、大荔、富平为代表,刻工精巧,色彩富丽,装饰性强;西路以凤翔、扶风、礼泉为代表,体型较大,粗犷有力。东西两路各具特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华县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在灯光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代表图案有雪花、万()鱼鳞、星眼、梅花、松针等。其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演出内容以传统剧目:佥碗钗》、《劈山救母》、《火焰驹》、《张连卖布》、《折桂斧》、《紫霞宫》、《万福莲》、《白玉钿》、《十五贯》等为主,亦演一些当地文人自编的剧目。一个皮影班社,一般都是由签手(操作表演)、前声(主唱)、二弦、板胡、下铛、后台字幕等5—7人组成,出外演出,每人一辆自行车即可携带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外都可搭台演戏,...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中国西安皮影的兴盛
中国西安地区指东潼关、西宝鸡、南长安、北黄陵。清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中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近代陕西皮影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四路影戏,尤以碗碗腔、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以来,即在西安的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地区流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94页)作为皮影的发源地,西安皮影戏在宋代封建王朝的动荡中扩大了自己的根系,而它扎在西安大地的主根更是日益深壮。不仅雕工唱技相当成熟,在剧本创作的题材方面,也向历史的“奸贼害忠良”和现实的“相公招姑娘”的领域开拓了。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复兴,影戏亦昌盛起来,且流行区域极广,流行在西安的碗碗腔影戏,即是乾隆年间兴起的“新腔时调”。当时的皮影班社“箱底规模之大,演出剧目之繁多,音乐唱腔之复杂,皮影雕刻工艺...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中国皮影的主要流派
(左上)大黑脸(左下)秋娥(右上)三髯王头(右下)神妖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北京皮影分“西城派”(源自涿州)和“东城派”(源自滦州),总的特点是雕镂精致,彩色鲜明,线条流畅、柔和、舒展、形象富于个性。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山东皮影比较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民间特色较浓,接近剪纸风味,有些造型颇逗趣,易受到喜爱。山西皮影较普及,南路皮影受陕西影响,形体大,刻工细,装饰性强,色彩明快,目前在新绛县已建一处皮影博...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皮影戏班搭戏台
皮影戏台与其它戏台不同,演员的活动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灯光把皮影人的影像投射到屏幕(即亮子)上去。戏台除了要求能掩蔽演员以外还需要具有便当易拆的特征。搭台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式的,群众有句顺口溜说得好:棉条一卷(意为没有现成的亮子时,用床单代替亦可。)清油灯一盏(菜籽油灯,做光源用。)两张方桌(铺於台架之上,可置放道具。)用椽九长九短(直径约为十公分的木棍,长者约三公尺,短者二公尺。)五张芦席一卷(遮盖台顶及左右、后四面之用。)四条撇绳一挽(农家用的粗麻绳,固定台架之用。)十二根线串(细麻绳,拉於立木之间,用於捆牢台架并可挂置物什。)撇一镢头(镢头挖坑之用。)台架的前面两根长椽竖起时,需有四十五度俯角,以亮子面与观众的视线成垂直轴心。捆扎台架的绳扣全用一种扣式,即将绳先做成两环,再将两环重叠,称之为“猪刹蹄”。搭台的用料其实是相当灵活的,实在找不齐,少一根两根木条也可以,有时候利用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