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

    代表人物:王兰畔(1920─1996),陕西洛川县永乡阿寺村人,1976年开始创作,其作品选型夸张,装饰华丽,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婚丧嫁娶、农家生活最为多见,构图方式采用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制约,将天地人物、远古近代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之妙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1986─1987年她两次应邀去北京,为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师生讲学献艺,引起轰动,被誉“东方毕加索”。她的剪纸作品《迎亲图》、《独生子女》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其农民画作品《大禹治水》、《二郎担山赶太阳》、《娶亲》等作品,在92年陕西农民画大赛中夺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同年八月被评为中国民间名人,并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韩菊香(1929~ )洛川凤栖镇人,从艺50余年,1987年应中央工艺美院之邀为该院师生讲学,1989年7月, 随"陕西省民间艺术访问团"赴香港献艺,1991年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摄制组为她制作专题片,1995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专题介绍了她和她的剪纸作品,1992年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杨梅英 女,洛川城关人,自幼受其祖母影响颇深,很快成为城乡有名的剪纸能人。她的剪纸形神兼备,生动活泼,富有层次;她的泥塑作品独树一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为主题,歌颂天地之间最伟大的母爱,崇高亲情。无论是剪纸、刺绣、绘画,还是泥塑,她都赋予它们共同的特点──不循常规的组合,使她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与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毛麻绣
俗语道:“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而洛川县的民间艺术家们硬是在麻布上绣出了美妙绝伦的艺术奇葩。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我国民族壁饰的一支新秀。1984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94年和1995年,世界妇联组织两度来洛川考察,参观了后子头乡的毛麻绣工艺品,并收藏了部分作品,中央电视台亦专题报道了洛川毛麻绣。1995年,洛川又组织民间艺术家们制作虎头图案绣品30多块和《丹凤朝阳》大型壁挂10块,参加陕西省为世界妇女大会献礼活动。洛川毛麻绣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1件,陕西省展览馆收藏70件,上海展览馆收藏50件,并多次飘洋过海,赴国外展出,有500幅...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文狮子
狮舞洛川盛行“狮子舞”,尤以“文狮子”最为著名。狮子在洛川深受人民的崇敬和喜爱,每逢春节闹秧歌或耍社火时,都少不了舞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化身,可以避邪、驱瘟、消灾免难,春节耍狮子的习俗,具有逐疫驱邪的含意。此外在农村盖房修门时也常用石狮子做门墩或顶柱石,用以镇邪;有的农户在炕头上摆着石狮子,做小娃的枕头,也有祝福的含意。这些特色浓郁的民俗,使狮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洛川文狮子,以洛川城关镇为代表,风格、动作都很有特色。其特点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狮子戏绣球的各种神情和姿态,细腻地表现了狮子温和驯顺,活泼可爱的性格。通过表演狮子的扑、转、滚、翻、爬、卧,以及抖毛、摇头、摆尾、舔爪、啃裆、搔痒等动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狮子的习性和特征。洛川文狮是在1946年前由山西人畅伯龙来洛川落户经商时传入,后经老艺人何三友等不断探索创新才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文有武、文武兼备...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
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我省,安塞的剪纸最为驰名,可安塞剪纸现在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的安塞人已经不再了解剪纸,甚至不再喜欢。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应设法回避。一剪刀的出现是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陕北婆姨拿去繁荣了剪纸。陕北安塞的剪纸最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安塞,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温暖在窑洞;陕北的黄土地是呆板的,活力在居家。过去男子走西口,为护家而打工。妇女主内持家,每逢节庆,就得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时逢喜庆,即使是孤身的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子长剪纸
子长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画不刻,一把剪子可随心所欲地剪出无穷无尽的作品来。从技法上可分为粗犷古朴和细腻精巧两种风格;在内容上可分为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两大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剪纸内容所涉及的视野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人鸟花草渐渐向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索取素材。今日的子长剪纸,不但喷吐出浓郁的黄土气息,同时可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建国后,剪纸虽然在城乡比较流行,但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剪纸水平才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县上先后举办了“子长县剪纸作品展览”、“子长县民间美术展览”、“子长县中小学生家长剪纸作品展览”,并参加了“延安地区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子长剪纸新秀张素娥的作品在“延安地区人口普查剪纸展览”上获优秀作品奖。剪纸艺术家井三朵在“延安地区剪纸展览”中,她的三种三十幅作品被美、德、法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井三朵的作品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作品一等奖,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