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毛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毛毯,   榆林毛毯是陕西传统工艺品。所织地毯多用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色泽清雅,组织严

   榆林毛毯是陕西传统工艺品。所织地毯多用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色泽清雅,组织严密,驰名中外,被视为珍品。
   
    榆林毛毯选用本地产特种羊毛,经精细加工制成,用地毯、挂毯和盖毯三大类,被列为国家名牌。它采用“仿古式”、“美术式”图案,色泽清秀,质地厚重;盖毯的图案多彩多样,多用富有变化的几何……质地柔软舒适,保暖性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爱。 

    榆林毛毯品种包括地毯、炕(床)毯、踏垫、马鞍垫、挂毯等,习惯统称地毯。

  榆林毛毯系采用资源丰富的当地土种绵羊毛为原料,其纤维粗长,光译优良,抗压力大,富有弹性,可纺性佳。经选毛、洗毛、梳纺、染色、织毯、剪片、水洗等工序制成。主要产品有90道北京式、美术式及仿古式地毯,120道高档地毯,70道普通地毯等。常用色调有淡绿、米黄、浅蓝等色。图案装饰丰富,或用散点图案,或用几何图案,通常以二方连续作边,当中配衬大面积四方连续纹样;或用传统图案,中心团花成簇;或用本色花纹近似片剪,使有浮雕效果等。此外,尚采用出土文物与国画作品为图纹制作艺术挂毯,如墓壁上的《侍女图》、章怀太子墓壁上的《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等图案。

  榆林毛毯全为手工织造,织工精细,毯型周正,道数充足,厚度准确,板硬挺直,图案优美,色泽调和,不易褪色,富有弹性,手感滑润,脚感柔韧。尤以三蓝毯、吉祥纹毯及神木毯最具特色,或以用色素雅清新、娇丽动人,或以寓意吉祥,纹变优美,或以用色清幽稳重,组织严密而各具特色,历史上为驰名秦、晋、甘、宁、蒙等地的珍品。

  榆林毛毯创始于西汉,最早生产者为府谷毯,以后又形成神木毯,传至陕西榆林,生产规模更大。1910年前后,榆林县内即有张记、庆记、隆已纯记等毯坊,1934年兴办惠记毯坊,共达10余家。新中国成立后,除榆林、神木、府谷外,西安亦开始生产。由于榆林所产的历史长,规模大,质量佳,故统称榆林地毯。产品于1980年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奖。除销于北京、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还出口英、法、日、印、美、苏、意、德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榆林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等地最为普遍。霸王鞭多在春节闹秧歌时作为小场节目演出。过去也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神木、府谷一带的霸王鞭,多为一人单打,或二人对打。舞者击打一段后,接唱一段小曲,或说上一段快板,说唱内容多与舞蹈表演内容有关。由于击鞭时动作激烈,跳下来比较累,大多数演员已没有气力再说唱,就慢慢形成了不说不唱以击鞭为主的表演形式。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地鞭”、“抡鞭”、“击腰鞭”、“击肩鞭”、“脚踢鞭”等十多种。特别是“背滚击鞭”、“躺地击鞭”,舞者躺在地上翻滚击鞭,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具有“击鞭不露点”...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公布表榆林
流传地区:榆林市舞蹈名称:秧歌,腰鼓、霸王鞭、旱船、跑驴、踢场子、龙灯、寸跷、高跷、大头和尚戏柳翠、张公背张婆、少狮与太狮、推小车、羊皮鼓、鹭鸶与蚌壳、抖羊皮、转九曲、三山刀、竹马、抬神楼、喜神、甩大辫、火判、火塔塔流传地区:府谷县舞蹈名称:秧歌、武秧歌、霸王鞭、推小车、拉碌碡、担灯、狮子、张公背张婆、跑驴、龙灯、芯子、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二鬼摔跤、竹马、单杆轿、旱船、二人台、转九曲、羊皮鼓流传地区:神木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霸王鞭、跑驴、竹马、担灯、二人台、拉碌碡、推小车、张公背张婆、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绣球舞、转九曲、羊皮鼓、三股叉舞、芯子流传地区:靖边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跑驴、踢鼓子、勾灯、霸王鞭、旱船、龙灯、狮子、推小车、大头和尚戏柳翠、竹马、高跷、张公背张婆、芯子、转九曲、三山刀、羊皮鼓、抬神楼流传地区:横山县舞蹈名称:秧歌、腰鼓、挑花篮、猴骑羊、猴子耍老虎、牛斗虎、...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刁鼓
“刁鼓”流传于宝鸡县香泉乡水柏村。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侧着鼓面抬起,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为当地土语,即争抢之意。表演时,以两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敲铙进行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耍鼓”、“鼓带锣”、“胯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耍鼓”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胯腿钻”热烈活泼。独特的表演、古朴的音韵,成为陕西民间鼓舞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舞者服饰均为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上衣、黑长裤,扎红布腰带。鼓手穿大襟上衣。表演“猴儿耍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撂锣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与敲锣者必须人数相等,少则各三四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另有数十名舞花杆的姑娘两人一组站在队伍中间,随着节奏边舞边跳。上百人组成一支队伍庞大、响声震天的表演大队。特别是数十面大锣随着节奏同时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齐上齐下,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给人们以新颖、壮观的气势感染。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左扌右周)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