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与民俗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与民俗,老鼠娶亲(安塞)(一)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

  老鼠娶亲(安塞)

(一)窗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可分为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纸塑窗花三种。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著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或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纸塑窗花以陕西渭南地区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纸剪拼形象,人物头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绘、开脸,形成浮雕状造型。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主题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装饰剪纸 
  
  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于“人日”在屏风上贴剪纸的习俗,开创了剪纸在室内装饰中发挥作用的先河。敦煌莫高窟内发现的装饰纸花是更为成熟的室内装饰剪纸。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装饰剪纸的品类日渐丰繁。今天,民间剪纸中的挂签、顶棚花、炕围花、灶头花,均属装饰剪纸。 挂签是贴在门媚上的剪纸,上沿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挂签又叫“挂钱”、“挂千”、“过门笺”。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郯城、邳县等地又有套色挂签,俗称“换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纸剪刻成型,局部刻断,各部分相互调换、镶嵌,形成色彩绚烂的装饰效果。 顶棚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剪纸,中央是一张大型的团花剪纸,四角贴上角花。这种布局俗称“四菜一汤”。民间新屋落成。新糊顶棚,以及过年过节、办喜事等都要换贴顶棚花。 炕围花是沿炕周围贴在墙上的剪纸。炕围花的作用不仅是装饰墙面,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团花为主的对称布局,造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完整的装饰层次加强了室内祥和富足的气氛,暗示着生活的理想。

(三)特种剪纸 
  
  特种剪纸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纯观赏性剪纸,这种剪纸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置于室内以供观赏。创作特种剪纸的代表性人物是江苏扬州张永寿。他自幼研习剪纸艺术,成年后形成个人风格,以剪制菊花最为擅长。他的作品造型精准,线条流畅。充分调动剪纸的艺术语汇,将物象压缩在二维平面上刻画成生动的形象,但在视觉感受上却充满三维空间的意味。作品虽然不表现物象的重叠交叉,但观众看到的却是饱满而立体的形象。 特种剪纸的文字造型极有兴味,文字的笔画都经过了美化处理,用各种花鸟虫鱼等图形充任笔画,匠心独运。彩色脸谱也是在戏剧人物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特种剪纸。脸谱造型极尽精妙,通常选取形式感强、色彩丰富的谱式,用彩色剪纸的方法制成观赏的工艺品。 观赏性剪纸的形成与窗花关联密切,虽然不承担窗花的民俗作用,但是其精湛的技艺与完美的形式又对窗花、挂签、炕围花等实用性剪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窗花创作的提高与深入。

(四)绣花样子 
  
  剪纸绣花样是刺绣的粉本,也就是刺绣施针的依据。先用无色的薄纸剪刻成各式纹样,贴在待绣的地料上,再依样绣花。刺绣完成时,纸样于就被绣线覆盖,再也取不出来了。因此,绣花样于又是一次性的刺绣粉本。虽然绣花样子的最终效果将表现为刺绣,但是,就其本身的艺术特征而言,又是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绣花样对刺绣工艺的作用非比寻常,造型优劣直接关系到刺绣纹样的成败。用绣花样子刺绣时,施针便利,只须沿纸边下针,即可得到挺括的线条或齐整的轮廓。由于纸样的衬托作用,刺绣纹样会出现高鼓平滑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绣品的装饰性。有些绣花样子还带有针孔构成的虚线,以便于绣作者施针和变换颜色。 根据不同的需要,民间艺人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绣花样子。用于刺绣服饰的花样有“领口花”。“袖口花”、“胸花”、“花边”、“裙花”、“裤脚花”;用于鞋袜的有“鞋头花”、“鞋面花”、“袜底花”等。用于刺绣日用纺织品的绣花样于有“被面花”、“枕头顶花”、“帐沿花”、“镜帘花”、“门帘花”等。刺绣小品如扇子套、眼镜盒、钱包、香囊、荷包等各种配饰,也都可用剪纸绣花样为粉本进行刺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
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我省,安塞的剪纸最为驰名,可安塞剪纸现在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的安塞人已经不再了解剪纸,甚至不再喜欢。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应设法回避。一剪刀的出现是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陕北婆姨拿去繁荣了剪纸。陕北安塞的剪纸最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安塞,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温暖在窑洞;陕北的黄土地是呆板的,活力在居家。过去男子走西口,为护家而打工。妇女主内持家,每逢节庆,就得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时逢喜庆,即使是孤身的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子长剪纸
子长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画不刻,一把剪子可随心所欲地剪出无穷无尽的作品来。从技法上可分为粗犷古朴和细腻精巧两种风格;在内容上可分为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两大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剪纸内容所涉及的视野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人鸟花草渐渐向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索取素材。今日的子长剪纸,不但喷吐出浓郁的黄土气息,同时可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建国后,剪纸虽然在城乡比较流行,但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剪纸水平才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县上先后举办了“子长县剪纸作品展览”、“子长县民间美术展览”、“子长县中小学生家长剪纸作品展览”,并参加了“延安地区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子长剪纸新秀张素娥的作品在“延安地区人口普查剪纸展览”上获优秀作品奖。剪纸艺术家井三朵在“延安地区剪纸展览”中,她的三种三十幅作品被美、德、法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井三朵的作品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作品一等奖,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剪纸
戏剧人物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代表人物:王兰畔(1920─1996),陕西洛川县永乡阿寺村人,1976年开始创作,其作品选型夸张,装饰华丽,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婚丧嫁娶、农家生活最为多见,构图方式采用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制约,将天地人物、远古近代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之妙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1986─1987年她两次应邀去北京,为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师生讲学献艺,引起轰动,被誉“东方毕加索”。她的剪纸作品《迎亲图》、《独生子女》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其农民画作品《大禹治水》、《二郎担山赶太阳》、《娶亲》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民间剪纸技巧
民间剪纸多单色,但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限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同一画面采用两种以上色纸组成者称彩色剪纸,多色者称“套色剪纸”。河北蔚县和河南灵宝等地群众以染色剪纸闻名,利用土纸或宣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更有用熏烟、撕毛边、烫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现象巧妙利用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种种尝试,但是最常见的剪纸仍是利用点、线、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远观成中间灰色调的技术,使单色剪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南方不少地方如广东佛山、饶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纸趋于富丽堂皇,创造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