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蒲城“神鞭”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蒲城“神鞭”,(左上)前宜安宁家村会打“神鞭”的10余人都已到中年,很多动作已做不出来了

  (左上)前宜安宁家村会打“神鞭”的10余人都已到中年,很多动作已做不出来了

  (右上)67岁的武术教师现场献艺 

  (左下)三鞭开道 

  (右下)舞鞭者的脸谱———张飞脸 

  (中)“神鞭”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 

    蒲城“神鞭”是隐匿在民间的“中华一绝”,其“神威”丝毫不逊于安塞腰鼓。

  鞭子也能成舞?蒲城县就有这样的绝活。据传,这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留下来的,当地人称“张飞鞭”,也叫“神鞭”。
  
  提起“神鞭”,有这么一段传说。 

  县里的老人们讲,“神鞭”产生于三国时期(蒲城当时属魏国管辖)。那时,蒲城县前宜安宁家村建有一座规模雄伟的庙宇,有三重大殿,壮观得很,香火极为旺盛。 

  有一年过冬,庙里竟闹起鬼来,不时还会听到鬼的叫声,村里人吓得不敢出门,庙里的香火也自然少了。时值魏蜀交战,蜀国大将张飞正好在这里驻扎。他闻讯哈哈大笑:"我这长相,可是鬼见愁啊!"张飞独骑进庙探个究竟,村里人也战战兢兢跟了上来。 

  庙里阴森异常。张飞一时兴起,挥动马鞭,从庙外一直打过三重殿,鞭到之处立显红色,而且还伴有悲惨的哀鸣。村里人都说,那是鬼疼得叫唤呢!鬼被打跑了,庙宇又恢复了往昔热闹的景象。 

  村里人无不被张飞舞鞭时的神勇所折服,纷纷拜师学艺。张飞便将马鞭的一招一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当时,村里广种桑麻。村民便用自产的青麻,模仿张飞马鞭的样子编制成了“张飞鞭”,用以强身健体和搏击格斗。 

  久而久之,“神鞭”开始为祭祀开道所用,借以驱邪、打鬼、响报平安,同时,也慢慢发展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据了解,“神鞭”制作十分讲究。鞭把木制,长近3尺;鞭身则由纯麻编成辫子模样,5尺长左右;鞭梢生丝制作,染成红色,遇风能发出清脆的声音。长鞭在手,舞起来“劈啪”作响,其音其势都极为威猛。 

   打“神鞭”讲究棍打鞭,鞭打棍。棍为韧度极好的白蜡木,漆成黑红相间,也称如意金箍棒。鞭打一条线,棍舞数板眼,起落声回荡,扎势就挨鞭,这是“神鞭”表演的基本要求。棍鞭变换之快、之猛,令人目不暇接,宛若万马奔腾,汹涌澎湃,非常壮观。清脆的响声如乐如雷,美妙无比。 

  “神鞭”招势繁多,从始至终还贯穿着小红拳的部分套路。整个表演,体现了快、准、美、响、活五个字,其要求十分严格。如鞭打棍时,一人半蹲,双手握棍立于身前,一人持鞭飞速向棍击去,但听“劈啪”声响,鞭打之处,距手只有寸许,不偏不倚,看得人心里砰砰直跳! 

  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五,“神鞭”队都会威风出场。 

  民间传说中,城隍爷就是正月十五生的。这一天,大家都要“抬爷(即城隍)”巡视县城,以求平安。四乡八镇都要在这时进城,各显绝活,耍社火的耍社火,抬芯子的抬芯子,“神鞭”队则打“头阵”,“鸣锣开道”。 

  那丈把长的鞭子挥起来,“劈啪”作响,威风八面,围观的人全被撵到了两旁。 

  “神鞭”阵容要求人多势众,表演者越多越好。人数越多越整齐,越能体现“神鞭”之威、之刚、之大气。他表示,蒲城“神鞭”是隐匿在民间的“中华一绝”,如果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其“神威”丝毫不逊于安塞腰鼓。 

  “神鞭”的很多套路,但这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多在口头,而不见著于文字。没有文化的"乡下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是又因为没有文化而面临传承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蒲城花炮
蒲城花炮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明代,现有焰火品种200多种。按造型可分为杆火、盘火和起火三类,由低、中空到高空形成立体艺术,蒲城焰火曾出访法国,表演民间焰火,轰动巴黎。1988年应邀为深圳“荔枝节”助兴,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榆林霸王鞭
“榆林霸王鞭”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流传很广,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等地最为普遍。霸王鞭多在春节闹秧歌时作为小场节目演出。过去也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神木、府谷一带的霸王鞭,多为一人单打,或二人对打。舞者击打一段后,接唱一段小曲,或说上一段快板,说唱内容多与舞蹈表演内容有关。由于击鞭时动作激烈,跳下来比较累,大多数演员已没有气力再说唱,就慢慢形成了不说不唱以击鞭为主的表演形式。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地鞭”、“抡鞭”、“击腰鞭”、“击肩鞭”、“脚踢鞭”等十多种。特别是“背滚击鞭”、“躺地击鞭”,舞者躺在地上翻滚击鞭,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具有“击鞭不露点”...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吴旗铁鞭舞
吴旗铁鞭舞源于古时军中的铁鞭阵,历经民间流传演化而来。宋朝,吴旗的部分疆土属西夏王朝所辖。时称定远县的铁边城镇就曾住过西夏的一位女王,这位女王为了加强边关防御,大量征兵进行操练,并自创了一套铁鞭阵,由于该阵威武雄壮,变化多端,富有极大的观赏性,便逐步流传于民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广场舞蹈。一九九七年经过吴旗县文化馆业务干部的搜集、挖掘、整理,使铁鞭舞表演逐步走向成熟。铁鞭舞道具主要有鞭、盾两件,其阵法分为出征、布阵、格斗、收兵四个部分。主要动作有马提打、马步转身、四跨步对打、对打、马步对打、小跟步轻打、十字步提打、十字步侧身打等。音乐主要由打击乐组成。铁鞭舞集武术、舞蹈、陕北秧歌于一体,表演起来鞭盾相击发出阵阵响声,威猛无比,表演动作钢柔并济,既有轻拍慢打的小动作,又有粗犷豪放的大起伏,表现出了陕北汉子的铮铮铁骨,敢于战胜一切的英雄气慨。目前,铁鞭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吴旗县文化馆朱强、许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富县霸王鞭
流传于延安地区富县张村驿和洛川县部分地区的“霸王鞭”,是当地春节或喜庆日子闹红火时常见的一种歌舞形式。鞭以木或竹棍制成,传说原为模拟楚霸王项羽手持的铁鞭而来,故称其为“霸王鞭”。由于鞭身嵌有铜钱(现多用铁片)因而又称“金钱棍”。又因舞鞭击打全身各部时,能连续发出不同的响声,故又有“浑身响”之称。陕南又有“打连湘”之称,传说是因很久以前有一户富裕人家,家中有一个童养媳叫连湘,公婆经常虐待她,还专门给她做了一根吹火棍,让她吹火做饭,稍不如意,婆婆就拿起吹火棍打连湘,连湘受虐致死。后来人们就舞起吹火棍以表示对她的同情。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民间舞蹈。富县霸王鞭有行进鞭和场子鞭两种表演形式。行进鞭即在和其它民间舞蹈形式组成社火队游街行进时的表演,可做“前进击鞭”、“十字转肩鞭”等动作,一般比较简单,但到观众集中、气氛热烈的场合,也常表演一些幅度较大的和精彩的舞蹈组合动作。场子鞭在社火队围场时表演。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誉满中外的蒲城焰火
蒲城焰火,被称为中华一绝。这朵三秦民间艺术奇葩,在全国花火艺苑中独领风骚、誉满中外,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入选《中华百绝》系列片。蒲城自古盛产硫磺、硝石。所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元朝,焰火花炮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就在蒲城产生,所生产的小焰火也仅供皇宫享用;至清朝花炮生产在蒲城进入了昌盛时期,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规模更加宏大。清朝诗人张崇健在观看蒲城宫庭焰火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火树银花幻是真,元霄月朗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满地春”,生动地描绘了燃放焰火花炮的壮美景观。解放后,蒲城焰火之花,空前浓艳瑰丽。花色由单一变为五彩七色,可生产20大类,00多品种,已基本形成了以县花炮厂为龙头的较为正规的生产体系。曾先后七次赴京参加国庆大典。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它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表演千余场次,还曾为《人生》、《神鞭》、《大刀王五》、《西安事变》、《彭大将军》等中外30多部影视片做焰火配景。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