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转九曲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此种传统风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 (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现在人们把它列入民间文化艺术的行里。
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一般用高粱杆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征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时也用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也象征九道门。
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灯场栽好未点燃,便有一对对刚结婚或者结婚多年至今还没有小子(男孩)的夫妇们提前来转此灯(也叫转黑灯),据传说转了此灯能生小子。
另外还要在灯场一侧用一块席子围成房子形的模样,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上一只盛满米的插香斗,把所有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中,两边放上香、黄裱、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称“神台”(也叫“神堂”)。
而在灯场的另一侧,还要放上一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面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观赏。
转九曲起场后,按陕北风俗习惯,首先去谒庙(祭庙)。谒庙,由本村的会长或年老者提着灯笼,拿着黄香、黄裱及面卷、白面圪塔、捞饭等祭品在前引路,随后跟着由伞头领头,在锣鼓家什伴奏下的秧歌队到本村的庙院前祭神。到了庙院前,首先由会长点香烧裱祭贡神品,同时也给伞头说明什么庙,什么神位,然后伞头根据神位唱一两首祭神秧歌,然后随行人员叩头敬神,再另走一庙直至完。如关帝庙,就须唱:
关公老爷红脸膛,你的名望中外扬,
过五关,斩六将,扛刀勇将黑周仓。
谒庙完毕,秧歌队来到灯场后,伞头便用唱秧歌的形式,在神堂前安神,请先生念祭文及背灯山围风,然后转灯开始。在整个灯场灯光闪烁,焰火通天,鞭炮齐鸣时,伞头领头秧歌队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进门秧歌,首先入城如:
手拿黄香进花城,男女老少游花灯,
一切灾难全消身,满年四季运兴盛。
然后以求来年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黄香拖儿带女依次进城,共同游转,如入仙境,格外欢悦。真是:万盏明灯金光闪,疑似银河落凡间。而伞头每到一道城都必须唱一首求福、求财、消灾免难之类的秧歌,以求神神大显灵气,保佑人们。如:
秧歌转入八道城,八洞神仙显灵神,
人间心想事又成,食足衣丰贺太平。
另外要给大家特别提醒,在转灯时要有顺序的入城,不能乱窜乱跨栏,防止倒了油,污了衣服甚至撞坏倒灯场,乱了队形。在人员特别多的情况下,必须指定几位说话有威性的年轻后生来维护灯场,保障转灯的顺利进行。
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又要用唱秧歌的形式,来到神堂前进行送神。如:
转罢灯场送诸神,各路神灵都动身,
一切灾难送出门,保佑人间常安生。
随后人们开始偷灯。偷灯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每人偷一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永久平安。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也说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这样红火热闹的转灯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