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佳县白云观道教乐班简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佳县白云观道教乐班简介,   万忠院(1949一),旬邑县底庙乡于家庄人。10岁时,就常给本村的鼓吹乐班

   万忠院(1949一),旬邑县底庙乡于家庄人。10岁时,就常给本村的鼓吹乐班敲锣打镲,由于他非常热爱鼓吹乐这门艺术,14岁时,就出门拜师,跟随周丰梧学习唢呐、海笛、板胡、二胡以及板鼓等演奏艺术,学得最好的是海笛和唢呐,到17岁时,就能独立领班顾事。1982年,在咸阳市秦都音乐会上,他吹奏的《十对花》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3年5月,在旬邑县的民族之花音乐会上,他获得个人第一名。从此,他名声大振,在陕甘两省交界各县,到处都可以听到他那明亮而优美的海笛和唢呐声。

    万忠院突出的优点是,能摆脱旧时艺人间的门户之见,和不同流派的艺人们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学习、吸收同行们的优秀曲目与演奏技巧。经过多年的探索、苦练,万忠院在海笛和唢呐演奏上的循环换气法、单吐、双吐、花舌音、箫音、打音、顿音、弹音、指颤音、滑音、咔腔等技巧,已达到相当娴熟的地步。

    万忠院在他的演奏实践中,既有对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自如运用,又重视对乐曲的理解和准确的艺术表达,他演奏的欢音乐曲,轻快活泼,流利顺畅,富有弹性而优美动听,而所演奏的苦音乐曲,则委婉缠绵,深沉悱恻,凄苦悲愤,如泣如诉。他善于博采众长和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又谨慎地保留传统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于粗犷泼辣、热情奔放中显出明快、潇洒的独特风格。《十对花》、《五典坡》等,是他的代表曲目。

    万忠院在继承传统乐曲的同时,又学习和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诸如加花变奏、紧缩、扩充、删减、换头合尾、头尾重叠、集曲组合等,改编和创编了许多唢呐及海笛曲目。像《柳青娘带小开门》、《钉缸》、《二郎山》等,丰富了演奏曲目。他还具有即兴编创的能力,使他的演奏更富于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乾县刘家鼓吹乐班简介
乾县长留乡乐楼店刘家鼓吹乐班,是一个驰名关中西府(西部)一带的乐行大户,声誉很大,妇孺皆知。刘家乐班,4人为最小编制,只吹奏唢呐,8人便要演奏“管哨戏”(俗称“哑巴戏”);8人以上则有唢呐、管子、板、弦,是吹、拉、弹、唱的全能乐队。他们的演奏气质浑厚,委婉细腻,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关中西府一带的鼓吹乐行当,大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演奏曲目和艺术风格均与刘家乐班如出一辙。他们的演奏分“行乐”和“坐乐”,行乐以唢呐为主,坐乐以笙管曲和管哨戏为主。常用唢呐曲牌有《小开门》、《水龙吟》、《对美人》、《柳青娘》等30余首;管哨戏除《道情》、《铁角坟》外,大都属于秦腔、眉户“咔戏”,笙管曲现在只能凑合演奏《海青拿鹅》,其余如《上霄楼》、《大青天歌》,已基本不能演奏。以巳故著名老艺人刘振全(即刘六)为代表的刘家乐班,曾三次参加陕西省民间文艺会演。在1955年3月陕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上,以唢呐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旬邑县周家鼓吹乐班简介
旬邑县周家鼓吹乐班世代承续,历史很长,具体起始于何时,虽无据可考,但据该乐班第十代继承人周拴娃(周车儿的长子)和年近古稀的老艺人潘进喜(周车儿的外甥)说,小时听周车儿讲,周家唢呐传到他,已是第九代了。另外,据了解周家原籍华阴县周家营,一次,周家艺人在为人顾事(为顾主服务)时,得罪了豪门富户,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兄弟三人只好逃亡出走。周拴娃的祖上到了旬邑县,落户于赤道乡魏洛村。周车儿生于1905年,按此推算,周家乐班约有200余年历史。当源于清乾隆年间。周车儿六岁时,随父亲周信学艺,1957年因病去世,时年52岁,从艺40余载。周车儿天资聪明,刻苦好学,吹、拉、弹、打、唱样样皆会,且都是高手。特别是他的唢呐演奏,华丽典雅,轻柔潇洒,细腻委婉,在当地及附近诸县都有较大影响,是周家唢呐音乐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被群众誉为“唢呐王”。周车儿主持的乐班,当时共8人,除唢呐(不少于两支)外,还有丝弦乐...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米脂县常家鼓吹乐班简介
米脂、绥德两县,是唢呐优秀艺人辈出的地方,如已故著名艺人冯光临、常文清、晋文华、李大牛、王恩、马拴;年过八旬至今仍带徒授艺的赵锦让;年轻一辈的常文洲、刘汉玉、李岐山,都出自绥德、米脂一带。陕北唢呐在流传和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米脂县印斗乡常石畔村的常家班子,以其吹奏功底深、技术全面、曲牌多、演奏风格质朴稳健而在陕北高原享有盛名。常石畔村被誉为陕北的“唢呐之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吹蚊手一贯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不能进考场,也不能与外人结亲,而常石畔村的艺人却以自己超群的技艺,为鼓吹乐艺人争得了一定的地位。据传,清朝初年,朝廷学台大人亲临米脂县,常石畔的蚊吹乐艺人常巨财,到四十里铺去迎接,一口气吹到县城,学台大人十分赞赏他的过硬功夫和演奏技艺,遂废除了吹鼓手不能进考场的旧规,准许享有一般百姓应享的权利,民女不嫁吹鼓手的陋俗也随之革除(这种陋俗至今在陕北南部仍有残存)。常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仿唐乐舞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中享受古今的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恰似一幅绚丽多彩,悠雅辉煌的书卷,向我们展示出华夏文明的灿烂繁荣,唐乐舞正是盛唐时期文化鼎盛的象徵。唐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重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我们衷心期盼《仿唐乐舞》的演出,不仅在视听方面能够带给您美好的想受,更盼望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能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道教、佛教乐曲述略
一陕西在古代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长安是封建帝王建都最多、历时最长的地方,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文化在这里有过较充分的发展,除道教源于本国外,从外部传人的佛教、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陕西得以生衍,其中以佛、道两教影响最大。道教源于古代巫术,由东汉张道陵倡导,尊奉老子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道”。南北朝、唐、宋时期最盛。韦述《两京新记》载:唐天宝(公元742年)以前,古长安有道土观10座,女观6座。现存的西安城东的八仙庵,初建于宋代,殿内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和八仙的神像,隐蔽在周至县境崇岭北麓的楼观台,峰峦叠翠,古木参天,茂林修竹,清涧流泉,风景十分优美,相传老子曾经此说经讲道,它是传播道教较早的重要据点之一,而依山势建立在榆林地区佳县白云山上的一组壮丽古建筑群——白云观,则是陕西现存最大的道观,上山道路由黄河西岸直上,陡立腾空,经60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