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微雕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微雕,   微雕,亦称“米粒书画”。西安微雕,是中国书画艺苑中近几年绽开的一朵奇香四溢

   微雕,亦称“米粒书画”。西安微雕,是中国书画艺苑中近几年绽开的一朵奇香四溢的新花。

    神乎其神的西安微雕在比米粒、芝麻还小的象牙上,在细发丝上,雕出不同流派的书画,并且从传统的单层次结构,又发展出气韵生动的彩色多层次结构。这些书画,透过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看那风致萧疏,临风摇曳的翠竹;看那疏影横斜,冰洁玉润的梅花;看那隐隐青山,潺潺流水,一叶扁舟,江南绝胜处;看那空谷幽兰,嶙峋怪石,神气活现的鱼虾……,无不令人油然神往。看那潇洒奔放,笔墨淋漓的行草书体,看那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动人图画,更使人心旷神怡。西安微雕讲究刀法,象中国书画用笔一样有中锋、侧锋、拖刀、逆刀等各种刀法,绮丽多变,能自如地表现作品的神韵气势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函。

    西安著名微雕工作者曲儒,在一根细发丝上,雕出唐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刻工龙蛇夭矫,气势磅礴,正如老画家赞誉的那样“腕底生风书带草”。在象一根绣针针眼大小的象牙片上,竟雕出仪态赫赫的巨像。曲儒酷爱刻梅,他的梅,有一枝斜空而出;有的繁花满树;也有的老梅青枝。他的微雕,还有以种种情态逗人爱怜的骆驼、大象、熊猫、螃蟹……,单是熊猫,就有嬉戏的、搔痒的、还有啃竹叶玩气球的,天真烂漫,憨态可掬。以书法闻名于世的日本大平首相和夫人,在接到陕西馈赠的刻有他家乡古代高僧弘法大师诗作的微雕后,连声叫好,特意接见了曲儒。1981年曲儒在加拿大国际博览会表演,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青年微雕作家杨舟在只有芝麻的三分之一那么大的象牙上雕刻,这块象牙用肉眼看上去,只有一个针眼儿大小的黑点,置于百倍放大镜下,才能发现上面刻着一首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迹流畅,真是高手奇刀,精美绝伦。他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雕出的钟馗头像,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钟馗双目圆睁,须髯*(虫+胃)张的逼真形象,实属难能可贵,观者无不拍案称绝。刻者不但着力强调物象的质感,而且在涂饰上也颇多讲究,用色达十多种,并创造性地把水彩、油画色、蜡笔色、透明色四类不同性质的颜色交替使用,使之在微雕中浑然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景泰蓝
景泰蓝工艺名称谓金属胎掐丝。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古代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西安景泰蓝的工艺是通过引进北京景泰蓝制作技术,通过自己的揣摩,设计制作了具有秦艺独特风格的景泰蓝犀牛尊工艺品,其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成为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的珍贵展品。西安景泰蓝工艺到现在已有很大的提高,且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成为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馈赠礼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鼓乐述略
西安鼓乐为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传统乐种。西安鼓乐主要流利于西安市以及南郊沿终南山一带的所属各县。西安古城和城南各县,有许多名山寺院,如蓝田县的水陆庵,长安县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县的楼观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过去都有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民间文艺也在逢会期间活跃起来。如农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六月二十的小五台古会和西安市的西五台古会,就是西安鼓乐活动最多、最集中的时间和场地。西安鼓乐,依靠师承关系,传统分为玄、释二门,玄、释两门,俗称道、僧两家。道家相传为九曜街城隍庙首七所传,讲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演奏较为细致幽雅,代表乐社有城隍庙、迎祥观,僧家相传为一位毛和尚和一位袁和尚所传,其演奏悠扬而较热烈,代表乐社有车仓、面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中国西安皮影的兴盛
中国西安地区指东潼关、西宝鸡、南长安、北黄陵。清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中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近代陕西皮影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四路影戏,尤以碗碗腔、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以来,即在西安的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地区流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94页)作为皮影的发源地,西安皮影戏在宋代封建王朝的动荡中扩大了自己的根系,而它扎在西安大地的主根更是日益深壮。不仅雕工唱技相当成熟,在剧本创作的题材方面,也向历史的“奸贼害忠良”和现实的“相公招姑娘”的领域开拓了。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复兴,影戏亦昌盛起来,且流行区域极广,流行在西安的碗碗腔影戏,即是乾隆年间兴起的“新腔时调”。当时的皮影班社“箱底规模之大,演出剧目之繁多,音乐唱腔之复杂,皮影雕刻工艺...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东仓鼓乐社简介
东仓鼓乐社,是僧派鼓乐嫡传乐社之一。它保留着丰富的僧派鼓乐曲目和特有的演奏风格。东仓,是封建时代西安府的官仓(粮仓),本名敬禄仓。因与另一官仓永丰仓对面相向,故位于城东者为东仓,位于城西者为西仓。原东、西两仓均有鼓乐活动,成员全系仓内工人。直至清末,官仓停办,鼓乐活动也随之停止。但仓工王天贵,在辛亥革命后,仍主持着市民业余鼓乐活动,另两个成员张奎、徐诚曾先后协助迎祥观韵曲传艺,培育了鼓乐人才。东仓鼓乐社经王天贵的整顿,吸收了一批青年(市民),拜白道峪太阳庙鼓乐社名家毛和尚为师学习鼓乐,他们是:王天贵(笛子)、张奎(笛子)、徐诚(鼓)、陈三(鼓)、吕金铭(笛子)等。自此,东仓鼓乐即声震城东,与城西的显密寺、太阳庙鼓乐社成为僧派鼓乐的重要力量,并与城隍庙、西仓两乐社形成鼎足之势。东仓鼓乐社鼎盛时期,除鼓乐演奏外,还有“念词”(见《念词与歌章》释文)和云、鱼、龙灯舞活动。由于龙灯能手张奎的操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城隍庙鼓乐社简介
西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原址在西安市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迁于西大街中段北侧现址,为西安最大的庙宇之一,至今已近600年,曾多次修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商民灯火焚毁了“乐舞楼”、山门和钟鼓楼,同年由市民集资修复。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