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守望民间
左上图:剪纸艺术大师高金爱:要是有个徒弟该多好!
右上图:很多珍贵的木偶和魏天财的年龄差不多,可惜大都已经流失了……
下 图:人山人海看社火的场面,如今在城市已很难见到了
“守”不是保守,而是守护;“望”不是绝望,而是希望。有物存在,自然就有希望,当有物难守或无物可守时,才会绝望。
在这次陕西民俗采访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上篇:现状
“人亡艺绝”的残酷
采访出发前,省文化厅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渭北某县有一位老艺人,虽然身为农民,但却身怀皮影雕刻的绝技。德国柏林大学准备邀请他去讲学,有关部门已将老艺人的资料全部寄过去了。很快,德方派了拍摄组赶到陕西,准备给老人拍摄一些生活的画面。可是拍摄组还没来得及给老人通个电话,老人已悄然离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其实,这样的遗憾已不是第一次。
在记者到达采访的第一站安塞(中国著名的剪纸之乡)时,县文化局负责人遗憾地说,你们来的可真不巧。去年12月,一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剪纸艺术大师”的老人去世了,今年正月又有一个去世了!同样,这一位也是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艺术大师”。
至此,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我省六位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已有四位不在了。
去世的大师及优秀的民间艺人,都身怀绝技,这种绝技只有口头相授,而无法简单地复制。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传人,人走了,一种绝技也就自然入土而失传……
以下是我省几位健在的老艺人:
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84岁;剪纸艺术大师高金爱81岁;
解放后,合阳线戏的首任班主魏天财90岁;
蒲城神鞭传人宁锡禄85岁;陕西“东路”皮影演唱的代表人物潘京乐86岁;
凤翔泥塑玩具技艺传人杜颖79岁……
据了解,我省健在的可称“大师级”的民间艺人大多已七八十岁,身体状况均令人担忧,而且他们均尚无一位可承衣钵的传承人。
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已成为我省民间艺术保护的突出问题。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已经消亡或濒临灭亡。
我省的木版年画,曾是全国十大产地之一,有凤翔、汉中、神木、蒲城木版年画,至今只有凤翔木版年画尚存,其他已经绝迹;陕南、关中的蓝印花布和多版套印花布现已绝版;我省著名的民间泥塑产地有四个,榆林万家泥塑、蒲城泥塑、西安鱼化寨泥塑已经失传,凤翔泥塑仍在艰难维持;澄城县的窑头粗瓷,只是零星烧制,画工已无一人;全国稀有剧种千阳“灯盏头腔”,现在也只有两个工人会唱;西安东郊的“东仓古乐”不仅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唐宫廷音乐,而且还有许多独特的乐器,可这门宝贵的民间艺术最年轻的传人已经70多岁了……
文化部门一位官员讲,保护陕西民俗已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情,再不抢救,就完了!
文化大省的尴尬
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俗(或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非物质遗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遗产”的解释中,“非物质遗产”包括所有类型的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和民间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传统医学、手工艺、建筑术和其他艺术。对于许多民族来讲,“非物质遗产”是其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是这些民族发展的源泉。
其实,“文化的多样性”,早已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对人类来讲,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我省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抢救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对民间文化实物的征集。
在民间,出现了“贩子”和文化部门抢资源的局面。据调查,我省已有一支庞大的专门从事民间艺术品收购的民间队伍,他们走乡串户进行收购,然后再销售给国内外经销商贩。销售的民间艺术品有明清的家具、陶瓷、皮影、石雕、石刻、刺绣、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而且大多数是。
华县、华阴、大荔县的皮影,是我省东路皮影的代表,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据当地民间艺人介绍,几乎每天都有收购者光顾。在大荔县的阿寿村,有一个民间艺术收售的专业户,院子里的六七间屋子堆满了古旧家具,据主人讲,前几年更多,每年都要往北京发两车货。
我省不少民俗就这样流失境外。
二、对不在《文物保护法》保护范围内的民居、民间遗迹、器具、无形文化习俗和文化生态区域普查收集不够。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的民俗礼仪不断简化、流变,民俗事项萎缩变异严重,民间艺术生存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
三、民间艺术保护的机构、队伍、经费、设施和政策没有形成科学、规范、正常运行的体系,工作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
我省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据了解,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有80%的县不能按月发工资,因此,省、市、县均无专项资金,仅凭少量的文化经费进行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是十分困难的。
要很好地保护民间文化,就必须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藏品进行收藏保护,但是我省在藏品保护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
民间藏品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文化事业机构(主要是指省、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收藏;二是民间组织及个人收藏。
省文化厅有关人士介绍说,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只有14个单位有收藏而且规模都不大、品种不全。省艺术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至今已有3万余件民间美术品,但由于收藏资金短缺,木雕、石雕、生活生产工具等品类的代表作不够齐全,而且因无展示、收藏、保管的设施,有些藏品已开始腐烂。
在国家收藏不能很好进行的同时,民间艺人的个人收藏也成了问题,他们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首先,保存环境差,艺术品随时会遇到毁坏;第二,一旦收藏者遇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收藏品就很有可能易主造成流失。
华县著名皮影艺人潘景乐手里有一副老皮影箱。可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遇到家里修房子,儿子媳妇就卖几件,现在已所剩无几。在华县还有一位姓魏的皮影雕刻艺人,他不但雕刻技艺高超,而且喜欢收藏,华县代表性的皮影作品他都有,前些年有不少人购买都被他拒绝了。两年前,肝癌夺走了这位民间艺人的生命,他收藏的皮影现已流失省境外。
据了解,目前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缺乏法规和政策导向,工作目标不明确;三是没有制定全省中长期规划,各级文化部门难以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工作;四是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据了解,全省1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中90%没有民间美术专业干部;五是省、市、县财政均无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很难开展。
下篇:反思
文化基因丧失酿成的苦果
一位著名学者给“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是民俗的动物”。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因为脱离了文化传统的个体和群体是难以想像的。
人类比较容易认识到自然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因为它是可以被明显感知的。但是,文化生态的破坏是无形的,较之自然生态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性更大。遗憾的是,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多。
我们年轻一代和为数不少的民众有着这样的思维逻辑:现代的,就是外国的、西方的;本土的、传统的,似乎都必然是落后的、无用的。一提“民间”,似乎就是老土,就不时尚,就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这是一种成见和偏见,久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习惯是无意中养成的,无意比有意更可怕。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漠视历史,不同自己的历史对话,就会失去了根,我们便成了浮萍,无所适从。
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大年三十情结”,它是国人在年俗当中最伟大的积淀。每逢农历大年三十,“家”的温馨便涌上每个人的心头。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过年。
这一晚要是过不好,一年心里都是疙疙瘩瘩的。年文化的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心里。可是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有意思,我们那些极富温情的年俗正逐渐消失。
“唐装”能风靡一时,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国人对“文化”的饥渴,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正在不断消失,一方面国人对民间文化的消费越来越趋于快餐式,越来越急不可耐,越来越失去理性。压抑得太久,又不知该将这份情感依附何处,这是何等的痛苦!
保护民间文化迫在眉睫
其实,外国人是非常聪明的。就在我们一直赶追“世界潮流”的时候,他们早已开始向“文化”进军了。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文化却是更加向本土化发展。
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项法规,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突尼斯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实行版权保护,指定专门机构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实行许可证和收费制度;日本和韩国等国专门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北欧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博物馆;印度、埃及等国设立专门场所,集中培养手工艺人;阿根廷制定保护探戈艺术的专门法案;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就开始了民间文化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全都登记造册,每年还定有专门的“国家遗产日”活动,增强国民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作为民间文化大省,陕西更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全省优秀的民间文化予以保护。
一、建议政府成立“陕西省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组织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工作,真正起到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陕西省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对陕西民间文化进行大普查,建立“陕西省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总目录”和“濒临灭绝的陕西省民间传统文化目录”。
长期以来,民间文化如遗金散珠,逝水流花,存失不知,心中无数。所以应尽快加大普查力度,做到家底清楚,心中有数。
三、建议加快《陕西省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立法进度,在地方法规上给予支持。
四、做大陕西文化产业。
我们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提法从现在看显然已不大合适。其实文化除了给经济搭台外,自身也可以搭台唱戏。文化和经济应该是互相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不少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其好莱坞影视产品就占全球影视市场的76%。
可以说,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在文化产业上还是小省。没有形成龙头产品,没有自己的集团军。我们应做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尽快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力。
其实,很多省份已经开始包装自己的特色文化,我们仅从其对自己省份的文化包装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知道,云南是“彩云之南”,香港是“动感之都”,杭州则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现在又发展为“休闲杭州”,而陕西一直没有明确的文化定位。
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保护陕西民间文化仅靠专家是不够的,仅靠政府“单枪匹马”也不行,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加入到保护陕西民间文化的大军中来。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保护陕西民间文化的氛围,决不能让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之火在我们手中熄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