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戏曲与书法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戏曲与书法,戏曲是融歌、乐、舞、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点线为性情的艺术

  戏曲是融歌、乐、舞、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点线为性情的艺术。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比较困难,但在意象的世界里,二者却是息息相通的。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不重对生活事件亦步亦趋的实拟,而重在表现,重在摹神写意,寄寓人生体验。书法为意象的艺术,其用笔、结字与章法无不积淀着浓浓的主体情思。甩发、耍帽翅、耍水袖等程式,委婉低徊、抑扬顿挫的唱腔念白等都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笔法的藏露、中侧、方圆与笔势的疾涩、徐迟、纵收等亦可传达书家的性情。戏曲与书法都是抒写情意的艺术。

  戏曲舞台上简单的一桌两椅可代表山水、庭院、高台、城墙……舞台上空无一物,但却能表演骑马、关门、开窗等动作,这都是以虚代实,以一当十。书法在结字与章法上都讲求计百当黑,以不写为写。空白部分渗透着书家对宇宙空间的无尽遐思,有着丰富的幻想。戏曲与书法在对虚无、空白的追求上完全相通的。

  戏曲与书法都非常注重气韵。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本一折是相对独立的气场,上一场与下一场有机结合,连贯自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大气场。戏曲的唱腔念白感情充沛,节奏感非常强,动作武打舞蹈化,有韵律。这种节奏与韵律正是气息流动的结果。书法点线的虚实轻重疏密所造成的节奏,笔墨的浓淡干事所形成的律动,章法的自然和谐,也都是气息流注的表象。

  戏曲的歌、乐、舞、诵,唱、念、做、打等无不含有深意,其所融合成的整体更饱含主体之意、之精神。伴随着唱腔的旋律,舞蹈动作的节奏,你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超然忘我的意境,在其中你可以感觉到书家心弦起伏的脉搏,进入到书法创造的境界之中。

  戏曲的旦角扮演的是女性,温柔娇媚,恰如书法中的隶书,端庄雅静。同是女性,也有身份、性格之分,同是隶书,亦有风格、情趣之别。正旦(青衣)所扮演的多为庄重、宁静、文雅的大家闺秀,唱腔纯、厚、昂,恰如《华山碑》、《曹全碑》等隶书的方整秀丽。花旦多扮演爽朗泼辣、天真活泼的小家碧玉,唱腔纯、腻、甜,恰如《石颂门》等隶书的烂漫多姿。武旦与刀马旦都是有武功的侠义勇武的女子,恰如《西狭颂》等的雄强遒劲。

  戏曲舞台上的关羽,外部形象为红脸膛,绿蟒袍,三绺长髯,其浓重的色彩很好地烘托出“美髯公”庄严威武的气势。其唱腔高亢激越,动作洗练干脆而勇猛。一亮相,夫子盔上的珠子都要刷刷作响。各种舞台艺术手法相融合塑造出了一个威武忠诚的“武圣”形象。

  由舞台上的关羽,不由得会想到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中所塑造的一身凛然正气的颜真卿。此幅作品运笔疾速,用笔大开大合,使用外拓笔法,铺毫挥洒,点画参差错乱,参率豪放,结体倚侧多变,多渴笔枯墨,时有涂改,整幅作品深厚遒劲,气势磅礴。其所传达的正气丝毫不亚于舞台上的“美髯公”。

  《穆桂英挂帅》中高昂的唱腔,热烈的打斗,使人感到一种气势与力量,能够使人联想到王铎、米芾等书法家草书的磅礴气势。《天仙配》中柔美的唱腔与装扮,细腻的感情,无不使人忘情,进入到优美秀丽的意境,回味起《曹全碑》、《张好好诗》等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

  美轮美奂的戏曲人物、舞蹈唱腔,常常可以激起人内心的情感与心灵的颤抖,令人联想到飞动的书法点线。书法美的意味亦可使人感觉到戏曲的韵味和节奏。写意的戏曲与意象的书法在意象世界的精神气韵中相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花碟与大蜡
在长安民间艺术中,有两朵独具特色的奇葩:一个是寺坡村的花碟,一个是鸡子殿的大蜡。花碟又名添碟子,是长安杜曲寺坡村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每年正月十三日在村北关帝庙展出。添碟子是把象征五谷丰登的各种豆颗、粟米、瓜籽、桃仁、杏仁等,涂染成五颜六色,蘸上用面粉和鸡蛋清调成的粘剂,嵌接在竹棍和3、5、7寸不等的3种瓷碟子叠架起来的塔形物体上,按故事构成各种形状的亭台楼阁和飞禽走兽,然后在每个碟子正中用面粉彩塑出各种人物,按碟子大小依次做3层,一共放13个碟子,有的还用纸扎装饰成一座戏台,将戏剧故事人物安置其间,四周点缀奇花异卉,相映成趣。“添碟子”源于清朝末年,寺坡村秀才赵西恩用这种方式取代了向关帝庙献供品的乡俗。以后,添碟子逐渐成为人们祭祀关公,祈祝丰稔,陶冶情操,显示才能的方式。大蜡是流传在长安神禾原畔鸡子殿及原下新街、关家村和彰仪村一带的民间工艺品。相传鸡子山是东晋高僧道安法师讲经之所,唐...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面谱与社火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要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脸谱是传统戏曲中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这种艺术可追溯到古代的技舞和唐朝的代面,而且保留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人物形象。大量表现神灵精怪及历史传说人物脸谱图案,奇瑰传神,变化多端,效果强烈。各种人物大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达到“人可以相貌”、“知人知面就知心”的艺术效果。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早在商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为“大傩”、“驱傩”,后这种驱傩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名称不同的社火活动。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影箱与影夹子
皮影影箱也叫“影壳篓子”,戏箱以桐木制作成约83x58x83cm上半圆的大箱四周以铜叶包角并钉数排铜泡钉,普通戏箱以三具箱盛之(一箱盛铜),大箱则以数十箱盛之。影夹子以多层麻纸裱糊,兰色布敷面。其影本夹子分有:头帽夹子、影身夹子、枪子夹子、大活夹子、打台夹子、变化夹子、场夹子和马夹子等。每个夹子实际上就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档案库,画面上出现的影箱,都要从这里提出,所以科学的分类,是演出时方便的重要因素。现以中小型影箱为例分述如下:一、头帽夹子:是以来包装皮影人物头帽的。皮影人物的头帽是指剧中人物所冠戴的头帽及其脸谱。头帽夹子,长一尺三寸,宽八寸许,内有十二格页或八格页。脸谱、头帽是一个完整的头部,并不像大戏演员的头帽可戴可卸,所以分类较浑。1.王头帽:也叫堂帽或皇头帽,是属帝王之头帽。在金底头帽上雕有金龙,缀黄色绒球,帽后有两根朝天翅。有的王帽还叫“九龙冠”,全金色,上雕个大绒球,和大小珠子数...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与民俗
老鼠娶亲(安塞)(一)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可分为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纸塑窗花三种。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著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或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纸塑窗花以陕西渭南地区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纸剪拼形象,人物头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绘、开脸,形成浮雕状造型。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鹭鸶与蚌壳
“鹭鸶与蚌壳”又名“蚌壳舞”、“海蚌舞”,是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秦巴山区里最为普遍,其中商南县表演得比较精彩。“鹭鸶与蚌壳”,表现古代著名的寓言“鹬蚌相争”。具有风趣的情节和诙谐、幽默的喜剧格调。表演时,一姑娘扮蚌壳,身穿彩服,身背贝壳道具;另一男身披鹭鸶皮扮作尖嘴长腿的鹭鸶;再由一男演员身挎鱼篓、肩扛鱼网扮作老渔翁。在打击乐的伴奏中,蚌壳碎步登场,双手随节奏不停地闪动两页贝壳,似水中遨游,像滩上晒贝,动作抒情优美。此时,鹭鸶迈着悠然的步履,一步一点头的在沙滩上觅食。突然发现蚌壳在滩上晒贝,喜出望外,偷偷地上前噬啄蚌壳妄图饱餐一顿。结果机灵的蚌壳及时收合双贝,让鹭鸶噬啄不成。蚌壳一张一合,躲闪、挑逗,鹭鸶伸脖点头伸嘴反复噬啄。一个跑,一个追,一个噬,一个闪,反复往返。最后,鹭鸶的长嘴伸进蚌壳,但却被蚌壳紧紧夹住,两者各不相让。正在难解难分时,来了一个老渔翁,兴高采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