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陈仓末代银匠
图一:80高龄的齐金汉老人干了一辈子银匠,他把自己的属相亲手雕在了他的烟锅上;图二:齐省熊的爱人苏玲霞是银器轧花高手,描龙绣凤的活经她几下敲打很快就会活跃在银器上;图三:小小的银马浑身是精美细致的花纹,如此细腻的作品是靠银匠粗糙的手打造的;图四:每一件银器的诞生都是齐省熊智慧汗水的结晶
今年44岁的齐省熊做银匠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手艺是他父亲传给他的,而父亲的手艺又是祖辈传下来的。父亲齐金汉今年80岁,18岁开始学艺,有一手绝活,是“银匠村”数一数二的能人。父亲平时用的旱烟锅是他自己做的,银质烟杆和暗红色的玉石烟嘴巧妙组合,烟杆上“爬”着一只小老鼠,憨态可鞠,做工精美、构思巧妙堪称一绝,至今仍是齐金汉老人的最爱。
齐省熊的家在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东庄村,这个有着百余户的村子原先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村子里几乎每家都制作银器,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如今,清脆的银器碰撞声只在齐省熊和他的堂弟齐雄两家的上空回绕。
在齐省熊家的后院,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有一个火炉和黑黝黝的工作台,这就是齐省熊的银器制作间。银器的原料是形状各异的碎银和旧银器。为了让所做的银器既省银子又不是很重,齐师傅所做的银器一般都是空心的,这就需要将银块制成片状,以便再加工。齐师傅用祖上流传下来的小秤,称出碎银的重量之后,将其投入到火炉中熔为液体,然后将银水倒入铅模中,冷却后就制成了银条。银条大约有一厘米宽,经过铁锤的千锤百打,银条很快就变成了又薄又光的银片,他们把这叫“出叶”。每一种银器都有一种铅制的模子,银片在两块模子的强力挤夹下,一个银器的大致模样就呈现出来了。紧接着就是上胶板、轧花、银焊、打磨等工序,一个银牌需要十几道工序,即便是一个技术不错的银匠一天也只能做成一个银件。
齐省熊的两个儿子正读中学,齐师傅想把祖传的手艺传给他们,可每次向他们提出来的时候,两人直摇头,“我们绝对不做银匠,我们要上大学”。
编者的话:
将近60年前,“银匠村”的大名在关中道上可谓“如雷贯耳”,听老辈人讲,那个时候谁家如果有个老人过寿、孩子满月之类的喜事,能得到一件“银匠村”里淘出来的物件可是份天大的礼!如今不行了,村里的银匠就只剩了两家,铁锤撞击银器发出的清脆声音在渐渐地远离我们,快要听不到了。倒不是银匠们的手艺退化了,是因为时代在变化。看看自己周围的人们,谁家还在使用银制物品?又有几个人身上带着银饰?市场的萎缩不可避免地带来生产的萧条,这是规律;可眼睁睁看着这一民间工艺消失,还是舍不得。想个什么办法要是能将它保留下来多好———这是编者的心愿,我想,也是这些“末代银匠”们的心愿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