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媳妇绘彩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媳妇绘彩蛋,在省疾控中心家属院又见到了一门特殊的手艺———彩绘。在蛋壳上画画,自己动手做

  在省疾控中心家属院又见到了一门特殊的手艺———彩绘。在蛋壳上画画,自己动手做脸谱,用普通的棉花做出漂亮的造型等等,王女士让记者见识了真正的巧手媳妇。 

  自成一家的彩绘手艺 

   五颜六色的小金鱼,紫色的葡萄串,大朵的花朵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王女士家的蛋壳上找到,而且每一样都栩栩如生。没有老师专门教过,也没有专业基础,这些都是王女士退休后自己在家里琢磨出来的。 

  记者在王女士家看到,普通的蛋壳被刷上了淡色的油漆,泛着浅浅的光泽。用毛笔画上去的葡萄、花朵、叶子等被映衬得很鲜艳,一堆五颜六色的“彩蛋”放在一起,看起来煞是惹眼。做好的彩蛋有的还被王女士做成了挂件:从蛋壳中穿过一条红绳,一头做成中国结,一头做成蓬松的穗,挂在墙上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而最有创意的做法是把一个蛋壳做成一条金鱼:蛋壳被贴上剪成的鱼鳞、鱼尾、鱼鳍的彩色纸片,整个蛋壳作为金鱼的身体,整个小鱼比例恰到好处栩栩如生。 

  除了彩绘,王女士对于制作戏剧脸谱也很在行。生、旦、净、末、丑,每一种她都画得很有专业水准。“退休后没什么事,就开始做这些东西。平时只要在书上、报纸上看到这些作品,我都会赶紧剪下来珍藏,作为以后的样本。只要看到电视上有相关的节目,我就必须看完,不能有谁和我抢节目。我丈夫对我的爱好也非常支持,并经常以此在外人面前炫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没有什么人教过,都是自己在家琢磨的。” 

  巧用心思出精彩 

  就因为这一双巧手,王女士还做出了很多让人赞叹不已的工艺品:用棉花做的十二生肖的造型,用一块普通的布做的一双小鞋子,用毛线勾成漂亮的坐垫…… 

  王女士说,因为喜欢画彩蛋,所以做饭的时候,她不会像一般人把蛋壳打碎,而是要用一个针管把蛋清和蛋黄抽出来,作为以后彩绘的材料。“看到院子里施工,我就赶紧提了一桶泥回来,用筛子把细土一遍遍筛出来。然后再和泥、做成脸谱,画线、上色,工艺有七八道之多。” 

  王女士认为,这些事在别人眼里可能是麻烦的事情,但是对她来讲却是一种享受。做成金鱼的五色剪纸也只是普通的复印纸,用各种颜料染色后再剪成鱼鳞和鱼尾样子贴到蛋壳上。普通的棉花上色,然后按照不同的颜色层次堆积,就可以做出一朵漂亮的“棉花花”。王女士说:“只要用点心思,都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凤翔彩绘泥塑
虎头挂片凤翔县地处陕西关中西部,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汉唐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彩绘泥塑便是一只耀眼的明珠。凤翔泥塑主要集中在六道营村,凤翔县志记载:“六道营泥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此村家家户户都习惯于农闲季节制作泥塑。”相传明太祖洪武初年,朱元障的一个兵营(六营)驻扎于此,其中有一些在江西烧过陶瓷的人。明建立政权之后,撤消了兵屯制,这些军人就在此安家落户,开始了泥塑的营生。文革前已有六十多家制作泥塑。凤翔泥塑大致可分挂片(浮雕)和圆雕,挂片以虎头挂片为主,圆雕分人物、动物,人物有戏曲、钟馗、骑动物的娃娃等;动物有虎、狮、蟾、十二生肖等。共计二百多个品种。凤翔泥塑在制作特点上称之为“脱胎泥偶”,即翻模、制坯、刷白、勾线、敷彩。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七十年代末开始恢复制作,代表艺人胡深、胡新民)作品曾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四十余次,产生...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刁鼓
“刁鼓”流传于宝鸡县香泉乡水柏村。由于化装奇特,形式别致,鼓不像一般放在地上,而是由两人侧着鼓面抬起,让鼓手相互争抢敲击,故称刁鼓,“刁”为当地土语,即争抢之意。表演时,以两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敲铙进行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耍鼓”、“鼓带锣”、“胯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耍鼓”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胯腿钻”热烈活泼。独特的表演、古朴的音韵,成为陕西民间鼓舞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不同的情绪。舞者服饰均为头扎白毛巾(结扎额前),穿对襟上衣、黑长裤,扎红布腰带。鼓手穿大襟上衣。表演“猴儿耍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撂锣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与敲锣者必须人数相等,少则各三四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另有数十名舞花杆的姑娘两人一组站在队伍中间,随着节奏边舞边跳。上百人组成一支队伍庞大、响声震天的表演大队。特别是数十面大锣随着节奏同时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齐上齐下,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给人们以新颖、壮观的气势感染。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左扌右周)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拉蛾
“拉蛾”又叫“扑蛾”,流传于宝鸡市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一带。“拉”为当地方言,意即“逮”,拉蛾就是扑蝴蝶。舞蹈通过三位少女同一位老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嬉戏扑蝶的过程,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追求。老翁扮丑相,在活泼的扑蝶过程中,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性格。三个少女天真烂漫,其中一位手执长杆,杆头用绳悬吊几个彩绸制的蝴蝶,另二人手握两片彩裙随着舞步摆动,如同彩蝶在春风中飞舞。表演中打击乐无限反复,以烘托气氛。表演者以即兴方式临场发挥,要求彼此配合默契,和谐统一。少女以“躜躜步”为主。老翁根据舞蹈情节变化即兴发挥,变化各种扑蝶动作,有时是快步急切的追扑;有时要悄悄的窥视,不论是跑、蹲、跪都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老顽童的形象。拉蛾系地台社火中代表性节目之一,常与“八打棍”、“黑虎鞭”、“高跷”、“狮子”、“竹马”等形式组成民间舞队,在春节或庙会时,游村串乡,巡回表演,挨门拜年。地台社火是当地民间社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