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复苏了的“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复苏了的“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图一、这面鼓是周至集贤西村老乐社流传下来的,没人知道它的年代;图二、鼓乐社活

  图一、这面鼓是周至集贤西村老乐社流传下来的,没人知道它的年代;图二、鼓乐社活跃在西安周边农村;图三、鼓乐在以前是传男不传女的,现在西安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女子鼓乐队;图四、李石根老人得知鼓乐有望进入世界遗产时,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图五、工尺谱是鼓乐演奏的乐谱。
 
    当85岁的李石根老人,得知自己苦苦研究50余年、几近心灰意冷的西安鼓乐,被陕西省选定并已申报非物质世界遗产时,近乎双目失明的他又一次拿起了笔,书写着自己还未完成的研究提纲,他说自己不写,担心后人把方向走错了。现在他已把这当成人生的最后一项任务,说写完了才好放心地“走”。的确,鼓乐已到了失传的边缘,如今申报世界遗产对拯救鼓乐是难得的复兴机遇。 

  虽然申报结果目前还未出来,但这次申报活动足以让西安地区近20家乐社的数百乐人心头为之振奋。书院门的大吉昌乐社、端履门的朝贺巷乐社、北关的联志村乐社,它们为培养新人,提高演奏技艺,开始了每周定时的练习;周至县集贤东村和西村的两家乐社经常利用农闲时间,乘坐拖拉机走村串巷,演奏活动非常活跃。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三个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依托寺庙进行乐事活动,逐步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明清时达到鼎盛。至今流传于西安市城区以及终南山北麓的长安、周至、蓝田等地。 

  从一位鼓乐老艺人复原的一张西安乐社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五六十年前,西安市城区内的鼓乐社数量非常之多,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乐社,加上以打击乐为主的“大呱社”,可超过百家,那时的演奏场景非常壮观,热闹异常。可如今西安城里的乐社,算上今年刚恢复的印花布园乐社仅13家,且其中能经常有演奏活动的并不多。受种种因素制约,民间乐社无经济来源、无固定活动场所、演技衰退、后继无人……然而,那难以割舍的古韵,令他们神往。端履门乐社的程克俭家境并不宽裕,却人手一件古乐器,从老伴到小外孙,全身心地投入。街坊邻居无论谁想学,统统招到家里,开始一字一句地学唱工尺谱。 

  据李石根老人介绍,原先学鼓乐的都是穷人和农民,西安近现代最知名的乐师安来绪(1895-1977)就是穷苦出身,他在音乐上极具天赋,造诣很高,一生带了很多学生。目前乐社沿用的工尺谱,大部分都是安来绪遗留下来的。现今学习研究鼓乐的条件非常优越,李石根老人的两个关门弟子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正在美国攻读博士,两人所做课题都是鼓乐。 

  为了继承和发扬鼓乐,陕西省日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西安鼓乐研究专家赵庚辰、李石根以及知名文化人钟明善、陈忠实、贾平凹等也加入了保护者的行列。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在一次为鼓乐社捐赠乐器时表示,要扶持民间乐社,建立起西安鼓乐科学的保护体系,使西安鼓乐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鼓乐述略
西安鼓乐为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传统乐种。西安鼓乐主要流利于西安市以及南郊沿终南山一带的所属各县。西安古城和城南各县,有许多名山寺院,如蓝田县的水陆庵,长安县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县的楼观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过去都有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民间文艺也在逢会期间活跃起来。如农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六月二十的小五台古会和西安市的西五台古会,就是西安鼓乐活动最多、最集中的时间和场地。西安鼓乐,依靠师承关系,传统分为玄、释二门,玄、释两门,俗称道、僧两家。道家相传为九曜街城隍庙首七所传,讲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演奏较为细致幽雅,代表乐社有城隍庙、迎祥观,僧家相传为一位毛和尚和一位袁和尚所传,其演奏悠扬而较热烈,代表乐社有车仓、面仓。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东仓鼓乐社简介
东仓鼓乐社,是僧派鼓乐嫡传乐社之一。它保留着丰富的僧派鼓乐曲目和特有的演奏风格。东仓,是封建时代西安府的官仓(粮仓),本名敬禄仓。因与另一官仓永丰仓对面相向,故位于城东者为东仓,位于城西者为西仓。原东、西两仓均有鼓乐活动,成员全系仓内工人。直至清末,官仓停办,鼓乐活动也随之停止。但仓工王天贵,在辛亥革命后,仍主持着市民业余鼓乐活动,另两个成员张奎、徐诚曾先后协助迎祥观韵曲传艺,培育了鼓乐人才。东仓鼓乐社经王天贵的整顿,吸收了一批青年(市民),拜白道峪太阳庙鼓乐社名家毛和尚为师学习鼓乐,他们是:王天贵(笛子)、张奎(笛子)、徐诚(鼓)、陈三(鼓)、吕金铭(笛子)等。自此,东仓鼓乐即声震城东,与城西的显密寺、太阳庙鼓乐社成为僧派鼓乐的重要力量,并与城隍庙、西仓两乐社形成鼎足之势。东仓鼓乐社鼎盛时期,除鼓乐演奏外,还有“念词”(见《念词与歌章》释文)和云、鱼、龙灯舞活动。由于龙灯能手张奎的操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城隍庙鼓乐社简介
西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原址在西安市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迁于西大街中段北侧现址,为西安最大的庙宇之一,至今已近600年,曾多次修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商民灯火焚毁了“乐舞楼”、山门和钟鼓楼,同年由市民集资修复。城隍庙鼓乐属典型的道派鼓乐,其确切历史已不可考。该庙道士安来绪、张教振、孟清真、张隆兴等传说,此庙在九曜街时就有鼓乐活动;安来绪说,他曾见到过书有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的鼓乐抄本,此谱藏于该庙“魁星楼”,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被烧毁于该楼之中。另外,尚有安来绪原存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乐谱抄本(此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这种种线索看,城隍庙鼓乐的活动可能始于15、16世纪的明代,最晚不会晚于18世纪前期的清代。清末民初,城隍庙及其乐社由姚春发主持,姚传授的艺徒有安来绪、王尉生、...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鼓乐何时走出尴尬
专家支招要让“活化石”火起来西安鼓乐日前被我省申报到北京,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角逐,同时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同时,在国外学者眼中西安鼓乐乃华夏正声,他们曾多次专程来我市欣赏。1987年鼓乐演出团参加亚太地区传统音乐会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响乐”,美国华裔学者梁铭越曾说,中国的“唐代音乐未亡,还保留在今日的西安”。还有学者考证,“日本的雅乐也源自我国唐朝,和西安鼓乐同源”。西安鼓乐可谓名声在外,但它远没有兵马俑、仿唐乐舞的知名度,就连很多西安市民对它也感到陌生,许多市民既没有听过鼓乐演奏也不了解相关知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西安鼓乐要摆脱困境,这音乐的“活化石”要火起来会非常地艰难。走向市场才有活路在上周召开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许多专家认为,当前西安鼓乐应着手考虑发展问题,而不仅仅是抢救和保护。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叶增宽...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安大吉昌鼓乐社简介
大吉昌位于西安市内城南边营,与驰名中外的碑林为邻,和旧时的关中书院相对。大吉昌鼓乐社是在旧有古铜器社的基础上于1918年成立。其主要创始人傅振中、裴玉杰、周鼎山都是西安较有名的鼓乐高手,曾为大吉昌鼓乐社的组建作出过有益的贡献。从艺术风格上看,大吉昌鼓乐社属僧派,该社早期曾拜师于西仓鼓乐社名家谢青莲、程金林,不但接受了西仓鼓乐社的传统、风格,而且在鼓乐艺术上有新的发展。为了与其它乐社广泛交流,大吉昌乐社的周鼎山等艺师常与三义庙、风火洞等兄弟乐社合作演奏,并传授行乐的技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吉昌鼓乐社以其古雅纯净、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世代相传,一直活跃在古城西安。著名乐人杨家祯等演奏的《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及《游月宫》等曲目,典型地体现了该乐社古雅清新、结构严谨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大吉昌鼓乐社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在传统鼓乐的用调方面,该乐社目前仍能以六、尺、上、五四个调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