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安塞地处炎黄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
   安塞地处炎黄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国几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代表--绘画、剪纸、腰鼓、泥塑等艺术形式都在这里盛开出朵朵艺术奇葩。记者在安塞县城中心位置看到,占地26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颇为引人瞩目。文化馆馆长殷宇鹏介绍说,目前,馆内收藏和陈列的有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泥塑1300件,腰鼓展厅正在修建之中。自2000年以来,这里已接待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0多名游客。

    细细品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人们会发现,不论是采取哪种艺术形式,它们无不以其独特的理解和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百态:农民老大娘常振芳的作品《十二生肖闹秧歌》中,黄牛吹着喇叭,老虎敲腰鼓,老龙打伞,兔子打锣,农村正月里闹秧歌的热闹和喜庆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农民画作品《牛头》以象征性的手法,用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装饰花样,塑造出亲切、忠厚的老黄牛形象;其他作品如《毛猴吃烟》,《回娘家》,《大公鸡》,或稚趣天真,或幽默生动,或雄健有力,无不让人回味。

    记者注意到,安塞民间艺术能手大多是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的作品既有原始图腾,又有宗教文化;既有常见的花鸟走兽,也有春播秋收的劳动场面。其夸张生动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当地农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热情,与古老陕北的自然风俗气质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塞民间艺术就是黄土高原风情和文化的缩影。

    殷宇鹏告诉记者,黄土地的宽厚,孕育出了艺术的质朴。如果说安塞的剪纸和农民画以变形、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感觉印象的话,那么融鼓韵、鼓神、鼓情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则展现了一种豪放欢快的情趣,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1990年,在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430多名腰鼓高手进行的团体表演,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称赞。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享誉中外。国庆前夕,安塞腰鼓手们又齐聚北京,准备为国庆献艺。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间艺术,独特的民间艺术以其独具的个性走出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以李秀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能手和以樊晓梅为代表的新生代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表演和交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安塞民间艺术在全国频频获奖,一些代表作品纷纷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安塞县还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剪纸艺术之乡”、“腰鼓之乡”和“民歌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现代农民画
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陕北农村妇女创造了经济方便、易于表达情感的剪纸艺术,用来装饰窑洞,美化生活空间。安塞剪纸具有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有窗花、窑顶花、衣物佩饰花样、婚嫁剪纸、神龛剪纸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花鸟、鱼虫、瓜果、家禽、走兽、人物等,集中反映出陕北的劳动生活和风情习俗。安塞现代农民画发源于陕北民间生活,由农家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等演变而来,是土生土长的现代民间艺术。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以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简练概括、用色大胆为突出特点,多用传统手法,再现出纯朴的民间气息,具有奇异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多用剪纸手法,突出线条和用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厚重的艺术美感,产生纯粹的民间色彩境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文化部门的精心挖掘,剪纸与农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古朴生动的安塞剪纸
剪纸艺术可溯源至汉代,流传于全陕西各地。重点分布地区有关中的周至、朝邑、大荔、蒲城、凤翔、岐山、千阳、宝鸡、乾县、永寿、旬邑、陕北的安塞、延川、靖边、定边、安边、洛川,陕南的紫阳等地县。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部民间文化保护走出困惑
以唐卡、壁画、堆绣等为代表的青海热贡艺术,凭借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但是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少,充斥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怎样才能使诸如热贡艺术的中国西部民间文化重放异彩,应该走市场化推广之路还是“博物馆”式的原汁原味保护?这是文化保护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并长期困惑他们的问题。西部民间文化保护之困中国西部是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曾经长期占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舞台。多民族杂居碰撞的历史使西部的民间文化形成了具有多元因子的异质特点,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西部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不断被蚕食、日渐消亡而令人堪忧的局面。在民间文化保护时不可避免地遇到资金投入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