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
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
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
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她深爱着的母亲。为了避免早早嫁人的命运,她只身来到西安,凭着一手剪纸技艺在西安一呆就是八九年。1998年6月25日,在西安古城墙上,在东道主特意安排下,樊晓梅给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场剪了一只考虎,还送给这位美国总统一套12生肖剪纸。后来她去过日本、也去过加拿大。记者联系采访时,她又准备去台湾。提起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人一脸茫然:“现在安塞当地年轻人结婚都穿婚纱了,谁还去贴剪纸?”
为安塞民间艺术的抢救整理做了大量工作的陈山桥,可以称得上民间艺术真正的守望者。他1975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塞县文化馆担任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一门心思扑在民间文化的抢救、发掘与整理上。就是后来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后,他仍然关注安塞民间艺术的前途与命运。
他告诉记者,安塞民间艺术其实真正抢救和保护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很快使安塞成为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比较有名的艺术之乡。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就少了,那么多民间艺人没人管了,八十年代费那么大精力普查出来的东西留下的不多了。可以这么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失传,它里边很大一个成分是技艺的失传,因此,抢救民间艺术必须要尽快抢救它的技艺,然后把这些技艺传承给年轻人。
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
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
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她深爱着的母亲。为了避免早早嫁人的命运,她只身来到西安,凭着一手剪纸技艺在西安一呆就是八九年。1998年6月25日,在西安古城墙上,在东道主特意安排下,樊晓梅给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场剪了一只考虎,还送给这位美国总统一套12生肖剪纸。后来她去过日本、也去过加拿大。记者联系采访时,她又准备去台湾。提起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人一脸茫然:“现在安塞当地年轻人结婚都穿婚纱了,谁还去贴剪纸?”
为安塞民间艺术的抢救整理做了大量工作的陈山桥,可以称得上民间艺术真正的守望者。他1975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塞县文化馆担任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一门心思扑在民间文化的抢救、发掘与整理上。就是后来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后,他仍然关注安塞民间艺术的前途与命运。
他告诉记者,安塞民间艺术其实真正抢救和保护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很快使安塞成为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比较有名的艺术之乡。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就少了,那么多民间艺人没人管了,八十年代费那么大精力普查出来的东西留下的不多了。可以这么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失传,它里边很大一个成分是技艺的失传,因此,抢救民间艺术必须要尽快抢救它的技艺,然后把这些技艺传承给年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安塞地处炎黄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国几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代表--绘画、剪纸、腰鼓、泥塑等艺术形式都在这里盛开出朵朵艺术奇葩。记者在安塞县城中心位置看到,占地26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颇为引人瞩目。文化馆馆长殷宇鹏介绍说,目前,馆内收藏和陈列的有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泥塑1300件,腰鼓展厅正在修建之中。自2000年以来,这里已接待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0多名游客。细细品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人们会发现,不论是采取哪种艺术形式,它们无不以其独特的理解和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百态:农民老大娘常振芳的作品《十二生肖闹秧歌》中,黄牛吹着喇叭,老虎敲腰鼓,老龙打伞,兔子打锣,农村正月里闹秧歌的热闹和喜庆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农民画作品《牛头》以象征性的手法,用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装饰花样,塑造出亲切、忠厚的老黄牛形象...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现代农民画
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陕北农村妇女创造了经济方便、易于表达情感的剪纸艺术,用来装饰窑洞,美化生活空间。安塞剪纸具有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有窗花、窑顶花、衣物佩饰花样、婚嫁剪纸、神龛剪纸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花鸟、鱼虫、瓜果、家禽、走兽、人物等,集中反映出陕北的劳动生活和风情习俗。安塞现代农民画发源于陕北民间生活,由农家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等演变而来,是土生土长的现代民间艺术。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以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简练概括、用色大胆为突出特点,多用传统手法,再现出纯朴的民间气息,具有奇异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多用剪纸手法,突出线条和用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厚重的艺术美感,产生纯粹的民间色彩境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文化部门的精心挖掘,剪纸与农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古朴生动的安塞剪纸
剪纸艺术可溯源至汉代,流传于全陕西各地。重点分布地区有关中的周至、朝邑、大荔、蒲城、凤翔、岐山、千阳、宝鸡、乾县、永寿、旬邑、陕北的安塞、延川、靖边、定边、安边、洛川,陕南的紫阳等地县。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图一、制作精美的偶人;图二、銮架-龙首;图三、吼出阿宫腔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封恳请书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