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踏访三秦民间艺术保护之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踏访三秦民间艺术保护之路,阳春三月,正值“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一周年之际,传来了陕西省启动民
  阳春三月,正值“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一周年之际,传来了陕西省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陕西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的消息。久闻陕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并保护有加,为探寻个中奥妙,我们踏上了西行之路。

  陕西自古又称“三秦”,那里的民间艺术,因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博大精深,因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而绵延悠远。古城西安,虽已被现代文明建设所笼罩,但随处可见的民间艺术品销售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气息。在市中心举办的陕西民间艺术博览会,专门辟有民间艺术展销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参观者,更使西安多了一个特殊的亮点。

  作为展示陕西民间艺术保护的一个主要窗口,博览会可谓荟萃,美不胜收。数百件来自全省近百个乡镇的艺术,全部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这些由文化工作者历经50余年搜集、挖掘和整理的民间艺术品,不仅蕴含着珍贵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研究取向。粗犷豪放的陕北剪纸之所以充满动感,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安宁的向往;色彩绚丽的宝鸡社火脸谱之所以夸张、奇特,是因为它能寄托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崇拜;精美细致的乡俗刺绣之所以生动细腻,是因为妇女们在描绘生活变迁的同时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此外,皮影、木版年画、泥塑、石雕、农民画、面花、根雕、草编、庙画……应有尽有的民间艺术品,构成了一幅壮美的传统文化长卷,凝聚着三秦人民生生不息的情感追求,记录着三秦人民祖祖辈辈的精神寄托。

  面对精美的民间艺术,人们除了赞叹艺人超凡的睿智和灵性外,更对长期保护与抢救这些珍贵资源的有识之士们肃然起敬。从上个世纪80年代,陕西省就着手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不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普查,还对民间艺人进行培训和传承。到90年代,全省有不少县在整理与挖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民间艺术展览馆或陈列室。宝鸡的文化工作者在对12个县区180多个乡镇的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后,不仅建立了拥有500余种近万件藏品的大型民间艺术展览室,还对“百花帐”等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珍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与保护。目前,全省已有20个县乡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3个县乡被省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最近启动的陕西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领导亲自挂帅,省政府对各县市地方领导及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建机构、选试点、拨经费、出政策、定规划等实施工程的具体要求。同时,省财政还拨款一百万元作为保护工程的专项资金。所有这些,更使全省的民间艺术保护有了切实的保障。

  为深入寻访陕西民间艺术保护的要领,我们参观了洛川、安塞、延安等县市的民间艺术陈列室,并了解到新时期陕北民间艺术保护的一条新路———产业运作。

  随着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改变,陕北农村妇女近年来创作手工艺术的热情十分高涨。在传统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和文化市场不断趋向成熟的今天,陕北的剪纸、刺绣、布玩具、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制作、生产与销售,已经成为当地主要的文化产业。这种态势不仅在陕北,在宝鸡、凤翔、户县、澄城等地,民间艺术品的产业运作也十分红火。不少县乡为此成立了文化公司,民间艺人接到的订单从国内到国外,有的艺人还开通个人网站进行交易。户县农民画家潘晓玲,每年在网上销售的作品收入能达20余万元。

  良好的产业运作,为民间艺术的创作、生产与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创作动力,更是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陕西户县农民画家曾坦言:“是市场不断调整着我们的创作理念,激发着我们的创新意识。”的确,出自劳动人民之手的民间艺术,只有被人民大众广为接受,才能彰显其时代的魅力,才能真正回归民间。工业社会为民间艺术的规模化生产与复制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又为批量生产的民间艺术品创造了广为流传的机会。当一种民间艺术品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文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时,毫无疑问,这种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大众效应也得到了体现。而这一切,恰恰是文化产业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正如靳之林先生认为的那样:文化产业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推动与发展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科学的论证与指导、实事求是的创作与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结束了陕西之行,民间艺术在三秦大地的勃勃生机令人久久难忘,但在难忘的记忆之中,最值得回味的,还是陕西民间艺术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带给人们的许多新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保护进行时
图一、制作精美的偶人;图二、銮架-龙首;图三、吼出阿宫腔从黄河古岸的合阳线戏到京兆长安的鼓乐再到西府凤翔的曲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失传。据了解,我省现存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字资料有8亿多字,但充分挖掘利用的却少之又少,如何保护和弘扬我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一封恳请书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求助信,写信人:临潼区零口镇孙景发,时间:2005年1月6日,主题“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皮影戏的恳请书”。孙景发在信中写道:“我从事皮影戏艺术40多年,在我有生之年,惟一渴望的是将这一艺术充实提高,发扬广大。我们零口镇民艺皮影社源自1894年……自1952年始,我艺社已在华县、渭南、蓝田、宜君、黄陵等10多县表演了2000余场次……为了使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永不失传,且不断提高,并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我打算重新装扮团社,更新戏箱,吸...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乾县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蛟龙转鼓
乾县积极采取措施,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乾县蛟龙转鼓。蛟龙转鼓是流传于乾县王村镇一带的民间鼓舞,近年来,随着老一代鼓手年龄逐渐增大,蛟龙转鼓濒临失传。为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乾县聘请专家对古典乐谱进行整理改进,增强生命力;申请专利,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投资6万元购买铙、锣、鼓、马号等乐器以装备队伍;同时还加强民间鼓队建设,使队伍年轻化;在县文体、建设、教育、农业、卫生系统成立五支表演队,聘请老鼓手指导传授技艺,力争使这一古老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并发扬光大。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西部民间文化保护走出困惑
以唐卡、壁画、堆绣等为代表的青海热贡艺术,凭借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但是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少,充斥市场的赝品、复制品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怎样才能使诸如热贡艺术的中国西部民间文化重放异彩,应该走市场化推广之路还是“博物馆”式的原汁原味保护?这是文化保护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并长期困惑他们的问题。西部民间文化保护之困中国西部是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曾经长期占据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舞台。多民族杂居碰撞的历史使西部的民间文化形成了具有多元因子的异质特点,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西部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不断被蚕食、日渐消亡而令人堪忧的局面。在民间文化保护时不可避免地遇到资金投入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