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剪出新天地探访陕西民间剪纸培训班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1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剪出新天地探访陕西民间剪纸培训班,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曾说过:在中国,会剪纸的人很多,但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曾说过:在中国,会剪纸的人很多,但剪的最好的,还应属陕西的艺人。乍听这句话,的确会令作为陕西人的我们欢欣鼓舞。但事实上,陕西剪纸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剪花娘子”库淑兰溘然长逝,其它几个能称为“大师级”的剪纸艺人如高金爱、白凤莲也都年事已高,她们的技艺和神妙之处尚未被更多的年青人所学习和掌握。不少“新生代”都只是“依葫芦画瓢”,减失了很多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有些人甚至长年累月地闭门造车却还沾沾自喜。针对此,省艺术馆近期专门开办了一期半公益性质的“民间剪纸培训班”,招收了全省各基层的40多名剪纸爱好者,趁着她们的培训尚未结束,我们不妨一起去看看她们的学习情况。

    (一)

    这里的学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女生”,惟一的一名男性就尤为引人注目。原来,他是汉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来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想为自己增加一些技能,一方面希望能在今后的民间剪纸普查工作中,对形式各样的剪纸更加有效地加以甄别。更重要的意图,则在于自己有所掌握以后,可以在当地办起培训班,从而使更多的剪纸爱好者都能有所收益。与他情况类似的人不在少数,大约占到一半左右。其余的,则基本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们中,有近50岁的“老剪刀”,也有不到20的初学者;有获过奖、出过国的“名艺人”,也有至今仍默默无闻的“探路者”。对于剪纸的那份共同的挚爱使她们有幸聚在了一起,陕北剪纸的粗犷大气、陕南剪纸的细腻灵秀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融会贯通。

    在培训班里负责教学的陈山桥和李红军都曾长年在县文化馆工作过。他们系统地学过剪纸理论,也经常去各地的老艺人那里“取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次授课,就是把以前从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再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针对学员们普遍欠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以及技法的单一性,课堂采取了边讲边操练的方式。很多学员通过讲解才明白了自己剪过无数次的图案纹样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比如莲花和鱼,最早是暗喻男性和女性,后来才演变到喻示“连年有鱼”;桂花喻示吉祥富贵;大葱喻示聪明伶俐……理解了不同符号的含义,才能恰如其分地构建一些大型作品,剪出来的作品也才更加耐人寻味。通过培训,不少人的剪纸技巧也得到加强:一些原先只会单剪的人学会了折剪。作品图案更加丰富,造型也更加美观大方。

    (二)

    27岁的池梦凡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培训班里受益最多的一位。“我学剪纸有10多年了,十几年来,我就像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胡乱的转悠,也像在黑暗之中潜行,一切都是混乱的,无头绪的。我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一直的剪啊剪的。虽然作品不少、也广受好评,但总感觉好像缺了什么似的。我特别开心能参加这次培训,它就像沙漠之中的绿洲,黑暗之中的灯光,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她边说边给记者展示她参加培训之前和目前的作品。如今的她可以把每幅作品的喻意讲解的头头是道。“我的理想,就是要成为数一数二的剪纸大师。”看着她兴奋而又充满自信的神情,记者也由衷地为她而感到高兴。

    作为池梦凡的同龄人,樊晓梅则更为成功一些。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去年还在日本首次举办了个人剪纸作品展。按理说,她应该不再需要这种基础的培训了,然而她却说:“每一次参加培训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对剪纸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艺术是博大的,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无止尽的。我举办了一次个人的剪纸展览,比较成功。但在后来的创作中,我觉的自己以前的积累在不断减少,好像有那种被抽空了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接受培训很有必要,可以为我的创作增加新的活力。”

    如果说樊晓梅是成功地跨出国门的艺人,那么乔桂莲就是活跃在国内的“剪刀手”。40岁出头的她近年来也开始小有名气。“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剪纸,有时候可以为了剪出一件作品而不吃饭、不睡觉。但婆媳相传、母女相传的传统的剪纸继承在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了,参加培训让我对剪纸各个符号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我丈夫也支持我的事业,分担了不少家务,这是让我备感欣慰的地方。我的剪纸销路还不错,今年贸洽会上又卖了3000多块。”乔桂莲颇为得意地说。

    (三)

    这一张张洋溢着激情、满载着梦想的脸庞,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陕西剪纸艺术将由此得以广泛传承。“这个培训班,未必诞生不了几个剪纸的大师级人物,而这些大师,必将对陕西剪纸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艺术馆许副馆长充满信心地说道。是啊,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在于人的传承,有了这一坚实基础,陕西的剪纸艺术,必将由此而大展丰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剪纸
戏剧人物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民间剪纸技巧
民间剪纸多单色,但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限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同一画面采用两种以上色纸组成者称彩色剪纸,多色者称“套色剪纸”。河北蔚县和河南灵宝等地群众以染色剪纸闻名,利用土纸或宣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更有用熏烟、撕毛边、烫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现象巧妙利用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种种尝试,但是最常见的剪纸仍是利用点、线、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远观成中间灰色调的技术,使单色剪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南方不少地方如广东佛山、饶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纸趋于富丽堂皇,创造出...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
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我省,安塞的剪纸最为驰名,可安塞剪纸现在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的安塞人已经不再了解剪纸,甚至不再喜欢。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应设法回避。一剪刀的出现是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陕北婆姨拿去繁荣了剪纸。陕北安塞的剪纸最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安塞,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温暖在窑洞;陕北的黄土地是呆板的,活力在居家。过去男子走西口,为护家而打工。妇女主内持家,每逢节庆,就得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时逢喜庆,即使是孤身的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剪出精美人物六旬老工人剪出封神演义人物谱
貌美如花的狐狸精妲己、河边垂钓的老者姜子牙、被逼挖心的丞相比干……盈尺之间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封神演义》里的人物脸谱展现在记者眼前,令人叫绝。然而这些精美的剪纸人物脸谱却出自一个60岁退休工人乔安生老先生之手。近日,记者来到户县石井镇曹家堡村乔师傅的家中。乔师傅的老伴抱出一摞合订本展开,只见一个个剪工精细入微,线条纤细精巧的人物脸谱跃入记者眼帘。看!这个雍容华贵的美人脸谱定是纣王的王后,王后满头青丝根根可见,梳理得大方妥帖,梅花花蕊清晰可辨。瞧!那个貌美如花眉间一个狐狸的妇人不正是狐狸精苏妲己吗?咦!那个留着长胡须面容和蔼的老者不是姜子牙吗?还有比干丞相、哪吒三太子、东海龙王等一大批《封神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剪纸脸谱,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栩栩如生,令人叫绝。乔师傅告诉记者,他在小学五年级时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封神演义》,几十年来乔老一直对这本书情有独钟,书中的故事情节老乔都能细细给你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巧手媳妇绘彩蛋
在省疾控中心家属院又见到了一门特殊的手艺———彩绘。在蛋壳上画画,自己动手做脸谱,用普通的棉花做出漂亮的造型等等,王女士让记者见识了真正的巧手媳妇。自成一家的彩绘手艺五颜六色的小金鱼,紫色的葡萄串,大朵的花朵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王女士家的蛋壳上找到,而且每一样都栩栩如生。没有老师专门教过,也没有专业基础,这些都是王女士退休后自己在家里琢磨出来的。记者在王女士家看到,普通的蛋壳被刷上了淡色的油漆,泛着浅浅的光泽。用毛笔画上去的葡萄、花朵、叶子等被映衬得很鲜艳,一堆五颜六色的“彩蛋”放在一起,看起来煞是惹眼。做好的彩蛋有的还被王女士做成了挂件:从蛋壳中穿过一条红绳,一头做成中国结,一头做成蓬松的穗,挂在墙上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而最有创意的做法是把一个蛋壳做成一条金鱼:蛋壳被贴上剪成的鱼鳞、鱼尾、鱼鳍的彩色纸片,整个蛋壳作为金鱼的身体,整个小鱼比例恰到好处栩栩如生。除了彩绘,王女士对于制作戏剧脸谱也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