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户县农民画敢问路在何方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户县农民画敢问路在何方,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以鲜艳绚烂的色彩、淳朴稚拙的线条和强烈浓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以鲜艳绚烂的色彩、淳朴稚拙的线条和强烈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不仅在各种农民画展览中频频获奖,也常吸引外宾专程来到农民家中购买画作、交流心得。相当长的时期内,它都是户县乃至陕西人的骄傲。然而,许多人也许还不曾意识到,近几年来户县农民画正在悄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不得不忧心:如果户县农民画照此发展下去,有没有逐渐被社会淘汰、最终趋于灭亡的可能?

    (一)
    
    作品风格的变异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作品风格上。熟悉户县农民画的人都知道,过去农民画主要以反映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为主,如著名的《公社鱼塘》、《大队养鸡场》、《喜开镰》……从画面甚至从标题上,我们就能知道它所反映的主题。那时的农民画,也都是采用基本的写实绘画手法,画风淳朴。而如今,户县农民画的不少作者不仅“涉猎”范围广了,什么都可以去画,而且,开始向国画、油画,甚至西方抽象派的画风上靠拢。农民画原本是一种源于生活,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农村的生存土壤及表现风格,不知它今后还有什么与众不同、能够令人为之瞩目的地方?

    创作出发点的改变农民画创作由过去的以生活为出发点转变为以挣钱为出发点。过去,农民一手拿锄头镰刀,一手拿画笔蘸彩,按照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出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家们往往用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去构思、去创作。现在,农民画成了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艺术”,谁的作品有市场,别人就去成批地“创作”同样的画作。甚至可以由多个人去完成:先大致绘好轮廓,然后由专人给衣服着色、给面部着色……“作坊化”的创作方式使得如今的农民画鲜有出现。照此发展,势必导致“户县农民画”品牌的坍塌。

    农民画展览馆作用的改变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创立初期,其目的是起到培训作者、展示画作、对外交流及重点作品销售的作用。它曾一度也确实不负重任。然而到了今天,农民画展览馆的作用在慢慢消亡,搞普及工作、为基层服务丢掉了;发现新作者、巡回辅导停止了;馆里干部到农民家里进行辅导的寥寥无几。即使搞训练班,也不像过去那样扎实、认真。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这些年来有深度、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少之又少。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应该是展现农民画作者群的阵容和作品的水平,是农民画的活动中心,是农民画的最高殿堂。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它却开始沦为商品买卖的超市。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改善,户县农民画也许将很难再具有以往的竞争力。

    缺乏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民画辅导员有人曾说:“没有辅导,就没有农民画;有怎样的辅导,就有怎样的农民画。”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农民画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画辅导员的辅导能力、辅导水平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奉献精神。户县农民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所以取得了那样大的成绩,丁济堂、刘群汉这样的优秀辅导员功不可没。农民画作者一般不具备艺术判断能力,一幅作品的最终实现,有极大的盲目性,他们不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辅导员则会告诉他们如何判断,如何尽善尽美。好的辅导员还需要有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要将农民画作者放在第一位,将辅导作品放在第一位,惟一不能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自己。现在,没有了这样有实力又有热情的辅导员,户县农民画也因而难有大的起色。

    (二)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主席丁济堂以及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赵登峰,他们对于户县农民画的现状也深感忧心,他们建议:坚持画家自身艺术修养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民画家们深入生活的能力。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面对不断发展的农村新生活也不一定能全部感受。同样的素材,有人能绘制出频获大奖的佳作,有人却终日对着熟悉的生活熟视无睹,以至于拿起笔来就发呆。因此,培养农民画作者观察、捕捉生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有了好题材,如果没有好的表现技法,也同样出不了好作品。这就需要美术专家的指导。专家的一句话对作品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资金投入应有的放矢“户县农民画”早已是享誉中外的农民画品牌,目前的当务之急,既不在于扩大宣传,也不在于参加各式各样的展览,而应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农民画今后的发展上。户县有关部门应对有代表性的老作者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通过他们来带动年轻一代的作者,调动双方的创作积极性,从而使更多的人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来。此外,应重奖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农民画,刺激大家都朝着“”的方向努力,以此带动户县农民画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进入市场的同时搞好创作农民本身没有收入,将农民画打入市场是目前市场经济下农民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丁济堂指出:创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民画进入市场水平的高低。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刺激他们的创作热情。在此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意识,惟有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要用打造品牌进入市场,走创作与市场共同繁荣的路子。

    (三)

    农民画不仅是户县也是陕西的一个响亮的品牌,它对我省的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将起到借鉴与探路的作用。这个品牌如何让它更具影响力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它的前途不仅需要创作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期待户县农民画能适时地调整发展思路,从而重振“画乡”昔日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经过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后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在199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文化部、人事部又授予户县"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称号。邮电部还曾以户县农民画作品为题材发行过一套邮票。今天,户县农民画已走过4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给了农民画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有百余农民画画家成为省以上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有的被评为省级民间美术师,或评为县级一、二、三级农民画家,作品丰硕。近20年内,户县农民画获奖很多,还有很多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大概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是很惊人的。有几十位农民画画家作为文化使者应邀到国外访问、讲学,这在国内数十个民间美术画乡中也是很突出的。户县农民画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户县农民画以其贴近生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宜君农民画
宜君乃偏僻小县,鲜为人知。宜君农民画却以其浓郁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原始状态的山水风光,叫人猜不透的古老意识而震动华夏画坛,使宜君县在国内外有了名气。专家学者们感叹道:这真是一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神秘寻踪由于黄土高原的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宜君劳动人民淳朴、憨厚的北方农民气质。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在其艺术作品中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朴粗犷、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如董莲英画的《春耕图》,粗犷、简约的线条布局,真像东汉画像石一般的古朴淳厚。再如三头六臂的佛像,早在唐代壁画、佛龛中就出现了。王秀清画的《放马图》,把几匹吃草的马都画成了两个头,把牧马的孩子画成一头三脸。还有孟润凤的《放牛》、冯秀荣的《摘桃》、田亚丽的《放羊》等,都有这种多头多面的画法。这种“双头马”、“多面人”当然不能说作者是因袭佛像的结果,但作为盛唐时的玉华宫所在地,作为魏唐石窟众多的僻壤小县,也不能说没有影响。这种...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宜君农民画
宜君地处渭北旱原、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高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宜君民间艺人在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宜君乃至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一种绘画艺术。自然、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艺术园林增添了异彩。宜君农民画的独特的艺术想象,超空间的艺术构思匪夷所思;隔着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状;可以看到不停地摆动着头吃草的马。神奇而真实可信,超越现实却又寓意深刻。静与动的结合使你叹为观止,很难相信“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竟生长在宜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线条明快,色彩鲜艳,剪纸式的构思,壁画式的描刻。用色以传统的刺绣为基调,大红大绿,黑白相间,随心点缀。一片树叶可以涂朋中颜色,衣服着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现代农民画
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陕北农村妇女创造了经济方便、易于表达情感的剪纸艺术,用来装饰窑洞,美化生活空间。安塞剪纸具有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有窗花、窑顶花、衣物佩饰花样、婚嫁剪纸、神龛剪纸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花鸟、鱼虫、瓜果、家禽、走兽、人物等,集中反映出陕北的劳动生活和风情习俗。安塞现代农民画发源于陕北民间生活,由农家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画等演变而来,是土生土长的现代民间艺术。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以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简练概括、用色大胆为突出特点,多用传统手法,再现出纯朴的民间气息,具有奇异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多用剪纸手法,突出线条和用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厚重的艺术美感,产生纯粹的民间色彩境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文化部门的精心挖掘,剪纸与农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画乡一绝—户县麦秆画
麦杆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但仍造型逼真,色泽鲜明,不失其古朴典雅本色,令人叹为观止。麦杆画由于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感强,且保持了麦杆的光泽和烘烤烫慰出的本色不褪。呈现出古朴趣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如做成嫦娥奔月或仕女图则飘飘欲仙做成动物,栩栩如生;做成山水,如临其境;做成花鸟,如闻其声。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存价值。既可张挂于宾馆、酒店、会议室等大场所,亦可装饰美化普通家居,实属壁挂艺术。陕西省户县麦秆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运用当地特有的白皮薄胎麦秆,采用传统手工削、割、刮、碾、烫外,又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了蒸、煮、烘、剖、染等处理制作而成。这种来自田野之间,出于民间艺人之手的绿色工艺品,以飘逸拙朴的艺术风格,已成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装饰价值的工艺品及陕西旅游产品,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亲睐。曾荣获陕西省200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