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6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 

    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两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裂缝,一个劲燃烧。刹那时,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两人不知流出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洞房”与“丈夫”
在西安市有一处6000至7000年前遗留下来的原始社会遗址---半坡遗趾。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婚俗:当时的人们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里,男人与女人到了婚期时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这样就有了洞房一词),为了防止抢婚发生还要将他们关在一起至少3日,并且在婚期内男方将从事所有女方要干的家务及承担女方在村子里的义务,但是不论男方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与他的妻子保持“一丈”的距离,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妻子不被别人带走(这样就有了“丈夫”一词)。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二百五的来历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镜儿湖的来历
游过香溪洞的人,都知道那里有过风楼、八仙洞、驾云桥和天梯这些有名堂的去处,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早先香溪洞还有个镜儿湖——遗迹就在八仙洞前边,天梯下边、驾云桥旁边那块场地。听老年人讲,在天宫里有个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有个蟠桃园,蟠桃园里栽有三千株蟠桃树。这三千株蟠桃树每三千年开花一次,结果一次。每次蟠桃熟了,王母娘娘就要大摆蟠桃宴大会三千世界众仙诸佛,会期就在六月六日。这一年又逢蟠桃大会,众仙诸佛各驾祥云齐集蟠桃园,摆的蟠桃宴,饮的琼浆酒,弹唱歌舞,施法斗宝,真是群仙毕至,好不热闹。这时正是五黄六月,火天炎热,热得众仙女个个粉汗淋漓,走马灯似的都到王母娘娘的妆台上去梳洗、抹粉,照镜子。这天在这里值班侍候众仙女的,照例是王母娘娘最宠爱的孔雀仙子。另外有几个妒忌孔雀仙子的仙女,趁着人多手杂的当口儿,偷偷地把梳妆台上一面青鸾宝镜放在洗脸盆水里。孔雀仙子来端盆换水时,把盆里的脏水向外一泼,不料不偏不歪,水...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云桥挂雪”的来历
人们都爱说香溪洞有三十一座桥,其实香溪洞就只有那么一座“驾云桥”。这个驾云桥还有一个“云桥挂雪’的美景,却是香溪八景之一。你想知道它的来历吗?这还要从头说起。人人都知道八仙。却不知道八仙是神仙中最爱到处逛游的。他们在天上游腻了,便想到凡间来逛一逛。因此,便商量着要在凡间找个洞天福地,也好有个扎站歇脚的地方。于是便推张果老下凡来找个合适的地方。张果老便骑着毛驴儿下凡来。他先游东岳上泰山,山上福地早占完;又骑毛驴上华岳,洞天福地也不多,名山大川都游遍,宝地多被神仙占。最后来到香溪洞,这里的风景大不同。张果老连忙催动毛驴,沿着香溪赶来,一口气跑到上天梯下边,一眼就看到溪东岸有个洞府,白云霭霭,紫气腾腾,好一个洞天福地啊!便想立刻赶毛驴跳过去。可这条香溪说小也有丈把两丈宽哩。小毛驴怎么跳得过呢?正在为难的当口,忽然有三块大石从天而降,顺着香溪正咕禄咕碌往下滚。张果老见着,忙将赶驴鞭儿向三块石头一指...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麻花柏的来历
在古柏参天的桥山上,有许多枝杆七扭八转,有如麻花一样的柏树,人们称其为“麻花柏”。好端端的柏树何以七扭八转?据说,远在西汉的时候,有一次,汉武帝率领十余万大军北巡边关,在返回京城长安时路过桥山,准备祭奠黄帝。在未祭奠之前,武帝向其臣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听说黄帝没有死,但桥山上为什么有他的坟冢呢?大臣回答说:人们说黄帝没有死,是指黄帝乘龙升天了。黄帝升天后,大臣们把他的衣服和帽子埋在这里,以示永恒地纪念。本来,汉武帝自16岁当皇帝起,就一心想成为神仙,并为此做了许多蠢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遭方士奕大的谋骗。他听臣下这么一说,想成仙的心情更迫切了,不由感叹地说:我如果能像黄帝那样乘龙升天以进入仙境,那将多好啊!于是,武帝派人在桥山黄帝陵的对面修筑了一座祈仙台,以向黄帝祈祷成仙。祈仙台落成以后,将要举行祭祀大典。这天,桥山上白旗黄钺,龙旗、凤旗等旗子迎风招展,在悠扬的笙乐声中,宝炉里不时地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