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及时的救命汤
在《三国演义》里颇有名气的天荡山西山脚下,有一座形状象馒头的小山,当地的人都叫它“米仓山”。
三国时候,诸葛亮曾率兵驻扎天荡山,有一段时间,因部队给养跟不上,所以军中缺粮。一向爱兵如子的诸葛亮,也只好让士兵和自己一样紧勒裤带,一天的口粮吃三天,好坚持到粮草运来。谁知天公不作美,好象故意要为难诸葛亮,连住七七四十九天火红大日头,加上夜风吹,干得连地皮都冒烟儿了。山上仅有的一眼泉也干了水。粮少了勒勒裤带少吃点还可以,但没水喝,就让人熬不住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帐中同手下谋士商谈如何尽快解决粮草和水的问题,一名小校进来报告说,因忍不住饥渴,他手下已有两名士兵开小差了!营中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请丞相早拿主意。诸葛亮闻听,更加焦急,他想:粮草虽少,但还可暂时对付;这水的问题,却如何解决是好呢?大敢当前,万一因缺水缺粮使军心动摇,如何了得?泉里的水也干了四五天了,派人满山寻找,也没有发现别的水源。三军将士,眼巴巴看着自己,怎么办,怎么办?唉!事到如今,只有托皇上之福,设坛求雨了!这天夜里,明月当空,群星灿烂。诸葛亮在中军帐设下祭坛,午夜时分,他点燃香烛,在坛上踏罡步斗,披发仗剑,祷告上天,“如汉祚不灭,不敢奢求普降喜雨,那怕只有一眼泉出水,暂解军中危急,也就感恩不尽了!”祷告已毕,传令三军将士:“第二天如无雨,继续山上山下寻水。”说也奇怪,大概是诸葛亮忧国忧民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上天吧,第二天午时,有部下来禀告说:“在天荡山西山脚下一座小山峰的石崖下,发现一个小孔,有一股指头粗的水从中流出,但奇怪的是那水不是清的、而是象米汤那样粘稠,并时而夹着米粒。”诸葛亮听后,急忙带人赶到那里,果然看见一股夹带着米粒的白色稠汁,从石崖下的小孔里流出。水中散发出郁浓的香气,引得不少将士吸鼻咂嘴。诸葛亮命人舀来半碗,亲口尝试,只觉得甘甜爽口。诸葛亮大喜,以手加额,对天拜谢。于是三军将士轮流提桶、端盆接饮孔内流出的米汤。更使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汤不光甘甜止喝,饮用后连肚子也不知道饿了。还治好了部分将士的疾病。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周围那些没粮的,生病的百姓都纷纷前来接饮。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都是因为诸葛爷忠心耿耿,忧国忧民,所以石孔里才流出这解危救命汤”。打这以后,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米仓山。
可恨的是,后来“米仓山”下出了一个恶霸,强占了这座山,凡是去接米汤的穷人,都得给他交钱上税。就这样,恶霸还不知足,他想,这石孔里既能流米汤,那山肚子一定有不少米,要是把石孔开大一点,它不光能流米汤,说不定还会流出白花花的大米来,那可就要发一笔不小的横财了!他立即叫来了几个狗腿子,把石孔往大里挖。一连挖了三天三夜,石孔越来越大。谁知石孔不仅没有流出来米,连原来香甜的米汤也变稀了,最后,流出来的竟是腥臭的脏水。几个挖洞的狗腿子身上溅了几点臭水,马上生恶疮死掉了。穷人们都高兴地说:“活该,活该!这是诸葛爷替我们收拾恶霸哩”!
直到现在,当地人还把那座山叫“米仓山”。山上那个曾经流过米汤的石孔还在。不过,现在流出来的既不是米汤,也不是臭水,而是清粼粼的泉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