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及时的救命汤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及时的救命汤,   在《三国演义》里颇有名气的天荡山西山脚下,有一座形状象馒头的小山,当地的人

   在《三国演义》里颇有名气的天荡山西山脚下,有一座形状象馒头的小山,当地的人都叫它“米仓山”。

  三国时候,诸葛亮曾率兵驻扎天荡山,有一段时间,因部队给养跟不上,所以军中缺粮。一向爱兵如子的诸葛亮,也只好让士兵和自己一样紧勒裤带,一天的口粮吃三天,好坚持到粮草运来。谁知天公不作美,好象故意要为难诸葛亮,连住七七四十九天火红大日头,加上夜风吹,干得连地皮都冒烟儿了。山上仅有的一眼泉也干了水。粮少了勒勒裤带少吃点还可以,但没水喝,就让人熬不住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帐中同手下谋士商谈如何尽快解决粮草和水的问题,一名小校进来报告说,因忍不住饥渴,他手下已有两名士兵开小差了!营中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请丞相早拿主意。诸葛亮闻听,更加焦急,他想:粮草虽少,但还可暂时对付;这水的问题,却如何解决是好呢?大敢当前,万一因缺水缺粮使军心动摇,如何了得?泉里的水也干了四五天了,派人满山寻找,也没有发现别的水源。三军将士,眼巴巴看着自己,怎么办,怎么办?唉!事到如今,只有托皇上之福,设坛求雨了!这天夜里,明月当空,群星灿烂。诸葛亮在中军帐设下祭坛,午夜时分,他点燃香烛,在坛上踏罡步斗,披发仗剑,祷告上天,“如汉祚不灭,不敢奢求普降喜雨,那怕只有一眼泉出水,暂解军中危急,也就感恩不尽了!”祷告已毕,传令三军将士:“第二天如无雨,继续山上山下寻水。”说也奇怪,大概是诸葛亮忧国忧民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上天吧,第二天午时,有部下来禀告说:“在天荡山西山脚下一座小山峰的石崖下,发现一个小孔,有一股指头粗的水从中流出,但奇怪的是那水不是清的、而是象米汤那样粘稠,并时而夹着米粒。”诸葛亮听后,急忙带人赶到那里,果然看见一股夹带着米粒的白色稠汁,从石崖下的小孔里流出。水中散发出郁浓的香气,引得不少将士吸鼻咂嘴。诸葛亮命人舀来半碗,亲口尝试,只觉得甘甜爽口。诸葛亮大喜,以手加额,对天拜谢。于是三军将士轮流提桶、端盆接饮孔内流出的米汤。更使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汤不光甘甜止喝,饮用后连肚子也不知道饿了。还治好了部分将士的疾病。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周围那些没粮的,生病的百姓都纷纷前来接饮。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都是因为诸葛爷忠心耿耿,忧国忧民,所以石孔里才流出这解危救命汤”。打这以后,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米仓山。

  可恨的是,后来“米仓山”下出了一个恶霸,强占了这座山,凡是去接米汤的穷人,都得给他交钱上税。就这样,恶霸还不知足,他想,这石孔里既能流米汤,那山肚子一定有不少米,要是把石孔开大一点,它不光能流米汤,说不定还会流出白花花的大米来,那可就要发一笔不小的横财了!他立即叫来了几个狗腿子,把石孔往大里挖。一连挖了三天三夜,石孔越来越大。谁知石孔不仅没有流出来米,连原来香甜的米汤也变稀了,最后,流出来的竟是腥臭的脏水。几个挖洞的狗腿子身上溅了几点臭水,马上生恶疮死掉了。穷人们都高兴地说:“活该,活该!这是诸葛爷替我们收拾恶霸哩”!

  直到现在,当地人还把那座山叫“米仓山”。山上那个曾经流过米汤的石孔还在。不过,现在流出来的既不是米汤,也不是臭水,而是清粼粼的泉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华原磬的传说
传说在很远很远的年代,华原县城有个叫隆寿的财主,家有三位妙龄千金,妙善姑娘,生得眉清目秀,聪明颖慧,深受父亲疼爱。但因婚事有变,一心要出家为尼。隆寿不许,便向女儿提出:十冬腊月栽花北岭,如能盛开,即可离家修炼。果真如其所说,这年冬天,华原北山的插花岭上,鲜花争艳,浓香弥漫。隆寿见此情景,又向女儿提出:华原城东二山,如能宝鉴熠熠发光,磬玉娓娓自鸣,出家之事决不阻拦。妙善姑娘见父多次刁难,就于当天深夜逃出家门,孤身一人住进磬玉宝鉴二山之间的山神庙里。那年正值渭北地带遭受兵灾天荒,夏秋两料,颗粒无收,黎民百姓,饿死不少。妙善姑娘也只好上山采摘各种野果和草药根茎,带回庙里,煎熬充饥。但她依然拖着有气无力疲惫不堪的身子,天天念经,夜夜烧香,拜求佛祖保佑苍生度过大灾大难。妙善姑娘的慈善心肠,感动了佛祖和山神,遂使宝鉴发出闪闪祥光,磬玉阵阵幽鸣自响,接着又连降三场大雨,来年喜得丰收。这时,妙善的父亲又生...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磨扇桥的传说
从相传龙女牧羊的泾河河湾,北行四十余里,就是陕西三原县城。县城里有一座龙桥,又叫三原桥,横跨穿流三原县城的小清河上。“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对龙桥的形象描绘。“龙桥夕照”是关中一景。历代凡游历过秦川的文人墨客无不对之大加称赞。当地还广泛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三原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支花。”龙桥于明朝万历十九年破土兴建,十二年后方告竣工,桥长一百一十米,宽十一米,高二十六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间大,两边小,石砌铁钳,石缝用糯米石灰汁粘合。桥上两边修有石栏,上刻人物花卉,桥面用长方青石筑砌,安排整齐匀称。一些建桥的巨匠大师也常把这座桥与山西的飞虹桥和河北的赵州桥相提并论。龙桥宏伟壮观,坚固异常,虽曾久经劫难,却还巍然屹立。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小清河水暴涨,滔滔洪水越桥而过,桥身巍然不动,坚如盘石。民国二十二(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狂风怒吼...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美水泉的传说
相传,隋炀帝一日巡游伏陆县,途经府村,发现一美女薄姬。炀帝十分喜爱,选纳为妃,并在此地修府建镇,派专人伺候薄姬。炀帝厚爱薄姬,时而前来游玩居住。一年盛夏,炀帝避暑来府村。薄姬乘炀帝前来之机,提出上山游玩。炀帝有狩猎爱好,便答应。随即带上文武随从,上山游玩。当游至神林山时,突然发现奇鸟一对。小鸟胸颈白、脚尾红,羽冠似扇子,娇小美丽。薄姬见鸟,非常喜爱,便让炀帝设法捉住此鸟。炀帝应诺,抽箭搭弓,欲射小鸟,但被薄姬挡住:“陛下,臣妾是要活鸟”。炀帝收弓箭,命随从抓活鸟。追赶了半个时辰,仍未捉住。小鸟已飞下山沟,炀帝及众随从紧追不舍。到山底下,却不见这对小鸟,眼前山崖出现一股泉水。泉水去地一丈,飞流激射,清澈透亮。泉旁长着一片榆树,十分奇特,枝叶茂盛,树身长刺。泉旁山坳有一小村庄,10余户人家,村民一个个来泉中提水。炀帝感到腹中饥渴,便让百姓取泉水烹茶进饮,煮粥供食。炀帝饮后,觉茶味甘美,米粥清香...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杜甫川的传说
延安城南七里铺,有个拐沟沟,叫杜甫川。传说当年杜甫北上勤王曾经此地。那是安禄山反叛以后,诗人杜甫领着家眷从关中逃往陕北的鹿州。有一天他在茶坊赶集,听人说唐肃宗在甘肃省灵武即位,诗人出于爱国忧民的心意,便辞别家小,登程北上路过延安,去到甘肃灵武投奔肃宗。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杜甫徒步沿着洛河向上走,一路踩石攀崖,翻沟溜抓,渴饮山泉水,饥食山上果,经石门,过徐寨,到达延安的万花山。忽听鸡叫狗咬,手遮眉前,抬头一望,原来是个小村落。这时日头快要落山,他准备进村里去歇宿,待明日再走。刚入村几步,迎面碰上一个烂衣破衫的老人。老人是卖豆腐的张伯。张伯一听他是京城长安来的,又文质彬彬,心想一定是大唐的什么官人,便问:“你叫什么名字?”“杜甫”。豆腐!”老人兴奋的说:“那咱是同行当嘛!‘豆腐’,咱走,回咱那个穷窝里睡一晚上暖和觉,喝一碗热豆浆,吃一块热豆腐,讲一晚上大唐失守京城的事。走,快走!”张老伯热情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