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华琴文化源远流长

2018-0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3
转发:0
评论:0
中华琴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天津市文联戴紫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明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商周以来

  作者:天津市文联 戴紫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明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商周以来,华夏音乐三千余年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品类繁多、表现力强大的百余种乐器。先秦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乐器就有六七十种,包括打击乐器的钟、磬、鼓、铃等,吹奏乐器的排箫、管、埙、笙等,弹弦乐器的琴、瑟、筝、篪等。汉以后陆续传入的外来乐器,则有箜篌、琵琶、筚篥、羯鼓、铜钹、羌笛、唢呐、扬琴等,并不断和中原文化融汇,演变成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其中,弓弦类的胡琴衍生成一个乐器家族,包括二胡、四胡、板胡、京胡、坠胡、粤胡等,成为各地民间戏曲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在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中,古琴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以至超出了一种乐器作为器物本身的意义。

  在官方的话语系统中,古琴被赋予了很强大的道德功能。《旧唐书·乐志》:“琴,伏羲所造。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乐府诗集》据以发挥道:“琴者,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据说,“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化”。与此相应,就有了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贤”弹琴的传说,以及他们留下的琴曲的名目。而琴曲的名称也有了道德色彩很强的阐释,如“和乐而作命之曰‘畅’,言‘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徳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

  这一类的说法,虽然不无牵强之嫌,但毕竟是从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角度立论,因而还是被广泛接受,助推了“琴文化”的升格。

  在士人的话语系统里,古琴被赋予了较多的与人格修养密切关联的文化内涵。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是贫穷、物质匮乏的表现。“何陋之有”,是对自己人格、精神财富的自信。而这种精神财富的重要表现,就是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做什么?“调素琴、阅金经”。不做什么?“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案牍劳形”指代官场公务,“阅金经”则喻指超脱达观。有趣的是,做什么与不做什么都涉及了音乐。“调素琴”是清净心、“吾德馨”的表现,“丝竹乱耳”却是富贵场中热闹而鄙俗的气氛。显然,这里的“素琴”代表着淡泊名利、高尚人格、诗意生存的人生追求。

  把“琴”与人格象征、人格追求联系到一起的作品,历代有很多,其中生动有趣而又影响广远的,如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当时,欧阳修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革新,力图改革吏治。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改知颍州等地。他以“六一居士”自命,显然含有乐天知命的意味,但也表现出不向保守势力低头的另类抗争。这里,居士而称“六一”,“琴一张”便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了。

  古琴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除了上述内涵之外,在不同的语境中还表现出诸如从容的人生姿态,美学的哲理性思考,对友谊的“知音”的向往,在横暴恶势力面前的不屈精神等。

  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孔门弟子宓子贱的从政姿态,他知人善任,把属下的能力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本人则从繁冗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从容而又高效地落实了领导者的责任。“弹鸣琴”,既是摆脱了“事务主义”后的闲暇姿态,也是给下属、给民众的一种信号,一种“平心气”——敉平躁动的社会心态的信号。

  表现美学思考的则如《乐府解题·伯牙操》:“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成连曰:‘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意。’与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此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但闻水声澒洞,山林杳冥,禽鸟啼号,乃叹曰:‘吾师谓移人意者,谓此也。’援琴而歌,顿悟其妙旨。”这是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传说。伯牙是最有名的琴师,他的老师成连先生似乎带着几分仙气——海中、蓬莱,都是指向仙境的意象。这个传说影响深广,给古琴及其演奏增加了几分高妙的神秘色彩。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传说既含有自然天籁为最高艺术境界的理论思考,也艺术地渲染出琴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琴艺应该在摒弃一切尘俗影响下清净顿悟的道理。

  与伯牙相关的另一个故事就流传得更为广泛了,那就是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以及“高山流水”琴曲的缘起由来。故事为了突出知音的可贵、知音的难得,构设了一个“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情节。这一情节虽然于情理不无可议,但因其极端而给人深刻印象,在渴求“知音”的故事序列中(其他如庄周与惠施等)允称翘楚。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个通俗的文本中,故事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包括钟子期的安贫乐道、孝敬养亲,俞伯牙的重金赠友、慧眼识才,等等。这个文本传播更加广泛,戏曲、曲艺都有“伯牙摔琴”一类的曲目。审视这些文本,我们会发现,挽结所有情节的中心要素乃是一张古琴。是琴奏出了“高山流水”的妙音,是琴引发了“知音”的互赏,是琴见证了生死不渝的友谊,还有因琴而彰显的孝敬、重义、爱才等美德。可以说,古琴这一乐器因伯牙、子期而具有或增强了多重文化意蕴。在历代文人笔下,古琴的文化意蕴不断被渲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泉》),“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钟期久已殁,世上无知音”(《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最为世人赞赏的当属《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间高士脱略形迹、率真放达的诗意栖居,都聚焦到一张素琴上。

  另外,写琴声美妙、琴韵悠远的诗作也很多,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湾。颍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在诗人笔下,琴的音响效果与感染能力都臻于神妙。又如欧阳修的《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把琴韵与天地秘奥相联系,从而也把对琴的欣赏提升到悟道的水准上来。

  要之,琴作为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多方面的意蕴。特别是在士人雅文化中,淡泊、宁静、脱俗、从容、知音、友谊等人生追求,往往借助于琴表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家训源远流长
中华家训源远流长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周公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周公之后,历...
· 古徐文化源远流长
古徐文化源远流长岳西徐承钦徐国历史悠久,古徐文化光辉灿烂,徐属东夷,是夏商周时期东夷诸侯国中地域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是创造和发展东夷文化的主要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主体部分。曲阜孔子博物院王云珠在《夷夏之辨异论》一文中指出:“东夷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人的文化是源、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同时期周围文化中的强势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通过他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认为:“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朝灭亡后,分两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这更充分说明,原东夷地域的古徐文化,已逐渐扩展到南方广大地区,又成为我国南方文明之源。(一)古徐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首先可以从我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得到证实《尚书》约成书于殷朝发明文字后。被儒家奉为五...
· 让老子文化源远流长
雨后的函谷关[注: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背依苍翠欲滴的远山,环抱碧波盈盈的湖水,楼台庭榭、小桥流水……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正在扩建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景色愈发迷人。“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扩建工程是三门峡市和灵宝[注:灵宝市-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分别与陕西省洛南县、潼关县,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河南省陕县、洛宁县、卢氏县接壤。]市的重点工程之一,分为弘农涧河函谷关段河道治理与景观建设两大部分,规划区工程计划总投资5.89亿元,其中一、二期工程总投资2.8亿元,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说起这些,工程现场总指挥张栓话里话外透着自豪。2009年2月6日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截至2011年8月底,景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56亿元,完成了河道治理工程、百万平米太极圣湖工程...
· 源远流长的谱牒文化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作为特有的历史文献档案,历来与正史(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受到各个家族的高度重视。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世牒、宗谱、房谱、支谱等。她是同宗共祖的血亲群体,以规范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图籍;她是记载一姓一氏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联系一个家族的纽带;她还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俗话说:“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所以,历史上各姓氏都很重视篡修家谱。我国的谱牒产生极早,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记载,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明清时代和民国期间,家谱更盛行于民间,修谱就成为一个家族的神圣大事,并称修谱有“五善”,即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塍故旧、报国恩。族里一旦作出决定,全族上下无论贵贱贫富都得出钱出力,共襄其成。中...
· 寻根认祖话族谱族谱文化源远流长
导读:我国传统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族谱即家谱,是以父系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得姓、地名、郡望、堂号、楹联、家训、家风、形成、世系、分支、分布、迁徙、开基、繁衍、发展、祠庙、人物、事迹、功名、艺文等内容,以特殊形式编撰出的家族史书。1988年,中国家谱学会与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在山西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民间编修族谱开始慢慢复苏,族谱帮助人们寻根认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今,信息化时代的修谱者,更应注重多方求证,溯本求源,力求科学、准确、完备,为扬弃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更为走在“一带一路”上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奉献一份力量——古时嘉应州山多田少、交通阻塞、经济落后,漂洋过海“卖猪仔”,过台湾、去东南亚的现象很普遍。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梅州华侨及后裔便有200多万。清康熙二十二年“迁海复界”后,单单蕉岭去台的有34姓480多户,约占蕉岭原姓氏的73%。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数据显示,蕉岭籍台湾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