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2018-0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0
转发:0
评论:0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辑钟国兴,《求是》杂志社编辑、中央党校

  作者: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辑钟国兴,《求是》杂志社编辑、中央党校博士陈有勇

  孔子能带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只是思考的方式不一样、思考的程度不一样而已。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包含着一个人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不管是积极的思考还是消极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自己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太多知识。如果有庄稼人问我问题,我一点儿也答不上来。我的办法是从别人所提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来追问,一步步问到底,得到答案后尽量告诉他。”孔子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明白别人问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孔子问询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就在问问题的人心中,只是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孔子是在帮他做分析,使答案呈现出来。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不是老师有一个宝藏,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发掘出学生自己内在的宝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甚至认为,学习就是回忆,老师的任务就是启发出本来就藏于学生内心的知识。《曼诺篇》中记载:苏格拉底做了一个实验,通过适当的提问,便使从未学过数学的童奴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面积,知道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边长平方之比。这里,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知识不是后天被人给予的,而是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但处于潜在的迷蒙状态,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潜藏于我们内在的知识。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虽然是一种哲学论断,却带给我们诸多启示。老师教给学生很多知识,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理解领悟,并能灵活应用。我们告诉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最终也得靠学生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会、去提升。所以,教育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大使命。教师的职业不是给学生注入灵魂,因为每个学生本身就有灵魂,有个性。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激发出学生的巨大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老师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在前面论述的尊重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孔门教育原则,问题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孔门教学方式,学为君子儒的孔门人格培养目标等,都是值得现代教师借鉴学习的。

  教育的目的既然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学校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成批量、标准化商品的地方。学校是花园,要根据各种花草的特性施肥浇水。所以,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很重要。要像孔老师那样,看到每个学生的潜质,针对每个学生特点,鼓励发展各方面才能。教育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用心去做,用爱去做。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时要孝顺父母,出门了要友爱兄弟,谨慎而且诚实守信,广泛地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就应当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孔子是把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的,一个人首先要能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有的教育不那么重视学生人格培养,思想品德作为副科,里面更多的内容是灌输。对人格培养老师不重视,学生更没有这种意识。而学生家长从小就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比如钢琴、绘画、舞蹈等,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各种课外兴趣班占据着。不是说兴趣班没有用,但太多了、泛滥了总是不好。孩子需要培养孝顺、友爱、诚信等基本品质,而且这些品质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容易培养的。学校的功能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如果输送的是没有健全人格而只有知识的人,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仍属于残品。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学生的成功,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现在,也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注重对孩子的传统美德的教育。通常我们会选一本经典教材——《弟子规》——来教育孩子。《弟子规》的开篇是这样的: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几句话就是《弟子规》的总纲,内容就是《论语·学而》中的第六条。《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详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古代哲人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需要修正,但仍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其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教育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一门实践课。我们的教育必须确定这样一个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成长,成长为一个有底线、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成人。人要不断地成长,是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每天进步一点儿,就是很好的成长。现在的社会,很多人把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成功观的确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物质财富的富足往往不能弥补精神的缺憾。学校的教育要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向善本性,培育学生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是眼界和心胸的成长。

  做一个有担当的君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子路跟着孔子走,掉队了,遇见一个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的老人,子路就问他:“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你有四肢却不劳作,眼睛看见五谷却分辨不出种类,谁知道你老师是谁啊?”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边去除草了。子路就拱着手恭敬地站在旁边。于是,老人就把子路带回家留宿,杀鸡做米饭给子路吃,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并告知昨天的事。

  孔子说:“这是一个隐者啊。”于是让子路再回去请教老人。子路到老人住处后却发现老人已经出门了。

  子路说:“不出来从政做事是不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礼节就能废弃吗?想要保持自身的高洁,而忽视长幼君臣之间的重大伦理关系。君子出来从政做事,就是尽君子的道义和责任。至于天下大道现在能不能行得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的教导下已经成为一名深知道义、践行道义的君子;其次,孔门非常尊重有道隐者,喜欢向他们请教大道;再次,隐者对于孔门是敬而远之,觉得他们的做法很是徒劳,但也很敬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孔门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这也正是儒道两家的根本区别。孔门中的子路,也清清楚楚地知道他们的道在当时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推行的,但他们依然积极去做,去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自己的治国理念,这就是孔门的君子担当精神。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就像是有一艘大船将要倾覆,整个船的人都将落水,而你确实没法制止整个船的倾覆,那么是应该尽力延缓倾覆,多救几个人,还是袖手旁观呢?有道义感的人会选择前者。

  孔子去周王室问礼于老子,孔老两人相互敬重,孔子的思想颇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孔子也认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该保护好自己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但这不意味着孔子完全赞同老子的哲学,只是清静无为。孔子还是主张积极入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救世。在孔子及其孔门弟子身上体现出高尚的担当精神。

  有担当精神不一定就能做出伟大业绩,但没有担当精神一定不能成就丰功伟业。担当比成功更重要,因为它是成功的前提,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道义的践行。对于社会上关系到许多人生存状态的难题,你也许在整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你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随波逐流。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留下一套仁爱的学说,更在于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的实际践行,而且是带领一个团队的践行。这种担当和践行带有几分悲壮的意味,感天动地,令人肃然起敬。

  无论问题多么令人无奈,都不要给自己顺从、为虎作伥的理由,都不要给自己随波逐流、蝇营狗苟的理由,都不要给自己逃避责任、躲避问题的理由。不要跪下,不要躺着,要站起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自己的力量,有一点担当,做一个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样的真正的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是怎样跟师襄子学琴的?此事给后人何启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行思想被记录在《论语》一书里。孔子学琴的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辨乐解》里都有记载。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有一天,孔子在弹...
· 曹操杀杨修留给秘书的启示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头脑灵活,颇具才华,是个很聪明的人。“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秘书)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同上注引《典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让曹操给杀了。杨修过人的才华曹植称杨修的文才“高视于上京”(曹植:《与杨德祖书》),不在七子之下;一般史家认为略逊于七子,但不失为一时之俊才。祢衡恃才傲物,差不多看不起所有的人,唯独对孔融、杨修两人另眼相看。虽然不能完全以曹植和祢衡的评论断人优劣,但杨修有才,却是事实。《世说新语·捷悟第十...
· 曹操杀杨修留给秘书的启示
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头脑灵活,颇具才华,是个很聪明的人。“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秘书)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同上注引《典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让曹操给杀了。杨修过人的才华曹植称杨修的文才“高视于上京”(曹植:《与杨德祖书》),不在七子之下;一般史家认为略逊于七子,但不失为一时之俊才。祢衡恃才傲物,差不多看不起所有的人,唯独对孔融、杨修两人另眼相看。虽然不能完全以曹植和祢衡的评论断人优劣,但杨修有才,却是事实。《世说新语&...
· 现代经管启示从孔子开始
研究儒家文化对于当代和未来社会,尤其是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是中国乃至世界学者常创常新的恒久课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一书的作者唐任伍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首先要从研究儒家文化开始。
· 孔子是否还能哺育我们
(蒋迎春)255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在今山东曲阜。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思想给中华民族以深远的影响,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孔子及儒学闪烁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智慧与美德,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年9月28日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