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范仲淹复姓更名考

2018-0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7
转发:0
评论:0
范仲淹复姓更名考 ,作者: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丛昕按照常情常理,范仲淹必

  作者: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李丛昕

  按照常情常理,范仲淹必须是认祖归宗之后,才有可能提出安葬母亲的要求,而绝不可能是相反。由此也可断定,范仲淹必然是在其生母在世之时、在他担任亳州节度推官之时,即已认祖归宗。

  范仲淹二岁而孤,当其四岁时,母亲谢氏携其改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氏,取名朱说(悦)。及长,询知家世,认祖归宗,复姓更名为范仲淹。但是,他究竟于何时复姓更名?又为何更名为“范仲淹”?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说法不一,以致今天依然存在不小的争议。笔者拟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关于复姓更名的时间

  宋史本传称:范仲淹“举进士第,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本传说法大约源于富弼的《范文正公墓志铭》:“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惧伤吴国(按,其母谢氏赠吴国夫人)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亳,吴国命,始奏而复焉。”富弼的说法,则源于范仲淹行状。南宋楼钥撰《范文正公年谱》,则沿用这一说法:“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范姓。”

  按说,范仲淹复姓更名的时间,据此即可定案。但在宋代的一些重要文献中偏偏还有不同说法。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神道碑铭》,只说“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至于初名朱说、而后复姓更名,事涉隐私,一概不提。

  较早为其立传的北宋史官张唐英说:范仲淹“幼孤,母适朱氏。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者是也”。他点出了朱说之名,却不提何时复姓更名。曾巩《范仲淹传》则说:“仲淹二岁丧父,而母改适长山朱氏,故从继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后丧母,服除,始复其姓,而改今名。”曾巩向以文章名世,且曾受范仲淹亲炙,既然他称范仲淹复姓更名的时间是在“丧母、服除”之后,自然影响深远,于是成为纷纭异说的肇端。南宋王偁撰《东都事略》,便沿袭了曾巩的说法:“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故冒朱姓,名说母丧去官及终丧,乃归宗,易今名。”

  这样一来,范仲淹何时认祖归宗、复姓更名,便出现了两说:一说是在生母谢氏在世时的天禧元年(1017),一说是在丧母乃至服除之后的天圣六年(1028)。两者孰是孰非,便成了一个各自持之有故而不易扯清的话题。

  笔者认为,古今争论,似乎都忽略了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范仲淹生母谢氏的身份。据《范氏家乘》特别是苏州范氏总谱可知,范仲淹有两位母亲:嫡母陈氏,庶母谢氏,而范仲淹实为庶出。其父范墉死于徐州,其嫡母陈氏带着自己所生的仲温兄弟回了苏州老家。而范仲淹母子作为侧室庶子,在范家其实已无立足之地。所谓“贫而无依、更适他人”,不过是一种委婉的饰词,谢氏被迫改嫁的真实原因,还在于她的侧室身份。

  二是谢氏改适朱氏之后的家庭地位。据《长山朱氏家谱》,范仲淹养父朱文翰原配初氏,亦生有数子。另据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仲淹“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看来他与朱氏兄弟的年龄似乎相差不大。如果初氏去世而谢氏为继娶之正室,那么,谢氏自应取代初氏而成为家庭主妇。但是,谢氏并没有住进朱家。据清初新城(今山东桓台,与长山相邻)王士祯(即渔洋山人)之《颜山杂记》,其时谢氏住在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清代《长山县志》载有邑人刘孔怀所著《范文正公流寓长山考》,更明确指出谢氏住在颜神镇之秋口。谢氏为什么住不进朱家?朱氏兄弟可以过一种“浪费不节”的奢侈生活,而“朱说”却要住进醴泉寺去“画粥断齑”。两相对比,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初氏夫人尚在,谢氏依然没有取得正室地位。

  三是继父朱文翰去世的时间。据常理,范仲淹之认祖归宗,只能是在其继父朱文翰去世之后。《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六载有范仲淹奏请朝廷回赠其继父朱文翰一官的奏章一道,内称朱为“故淄州长山县令”,这应该是朱文翰的最后一任官职。说明他是在任职长山期间或者此后不久去世。另据范仲淹《文集》及其《年谱》,皆无范仲淹入仕以后为其继父丁忧的记载,说明早在范仲淹入仕之前朱文翰已经去世。笔者曾经这样说过:朱文翰宠爱范仲淹母子,不等于朱氏全家都宠爱范仲淹母子;朱文翰在世时全家都宠爱范仲淹母子,不等于他去世之后还都继续宠爱范仲淹母子。恰恰相反,一旦朱文翰去世,作为侧室和异姓庶子的仲淹母子,很可能不久即陷入困境。因为仲淹毕竟是范家骨血,此时与朱家已无任何关系,故其境遇之尴尬和悲惨,势必远甚于在范家之时。现实之境遇,迫使他不得不力求尽快脱离。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便是《年谱》转引《家录》的那段话:“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氏兄弟不乐,曰:‘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

  这段话为我们提供的信息量很大:

  其一,楼钥将它系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离开长山去南都(今河南商丘)求学之时。其时范仲淹已23岁,说明此事对他刺激很大,成为促使他“感愤”而离开的契机。

  其二,“朱氏兄弟”可作两解:一是单就朱氏而言,既曰兄弟,说明不止一人,其生母应皆为初氏;二是就范仲淹而言,如果其中范仲淹有的称兄,有的称弟,那就可以证明谢氏到了朱家之后,初氏还在继续生育,由此可以断定谢氏仍为侧室无疑。

  其三,朱氏兄弟之所以敢于当面抢白揭短,无非出于两种可能:一是其生母初氏尚在,他们有恃无恐;二是朱文翰已经去世,他们失去管束,才会如此出言不逊。在笔者看来,两种情形应该都有。

  其四,由范仲淹之“感愤”,其母子此时处境之屈辱和艰难,可想而知。

  其五,这位“告者”为何多事?他之所以将隐私道破,很可能是出于同情,对于范仲淹母子的境遇已经看不下去。

  其六,“期十年登第来迎亲”,这一立誓承诺,不可小看。当时朱文翰如果尚在,或者谢氏已经成为家庭主妇,范仲淹断断不会如此发誓。如果是那样,范仲淹发誓单单要把母亲接走,岂不是既拆散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又拆散了一对老夫老妻?由此恰可反证,一是谢氏并未成为朱家主妇,二是朱文翰已经去世。

  四是认祖归宗与复姓更名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顺序有先有后。就是说,范仲淹必须首先提出认祖归宗的意愿,并且征得苏州范氏家族的同意,而后才可复姓更名。范仲淹提出的时间,据楼钥《年谱》:“祥符八年,年二十七岁,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广德军司理,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至天禧元年,为亳州节度推官,始奏复范姓。”楼钥记述的这段曲折经历,与前揭“期十年登第来迎亲”相呼应,正可反映范仲淹认祖归宗的迫切心情。

  五是范仲淹自己的表白:

  其一是范仲淹的奏表。在中国,认祖归宗、复姓更名,是件大事。作为朝廷命官,还必须得到朝廷核准。《年谱》曾摘录范仲淹这道奏表:“其表略云:‘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用事最为亲切。”对此,我们难免会引起好奇:奏表究竟说了些什么?其文集为何不加收录?同时我们也不难想象:奏表既然专为请求朝廷批准他复姓更名之事,那么,他当初离开范家的原因、经过以及认祖归宗的理由,就必须向朝廷报告清楚。这就必然要涉及范仲淹身世方面的那些隐私。请想一想,这些隐私,除了不得不向朝廷如实报告之外,他会以此“苦出身”作为向世人炫耀的资本吗?所以说,不论其奏表写得多么工巧典雅,哀感动人,范仲淹也决不会将它收入文集。这里所应留意者,还有“偶效”、“遂称”两个词语。作为文言虚词的“偶”“遂”,都含有“为时不久”之义,也可说明范仲淹入仕不久即向朝廷提出了报告。据此也可推定,范仲淹认祖归宗的时间,不大可能拖延到十多年以后。

  其二是范仲淹写给范仲仪的信。据其《尺牍》卷下《与仲仪待制》第三帖云:“昔年持服,欲归姑苏卜葬,见其风俗太薄。因思高、曾本北人,子孙幸预缙绅,宜构堂,乃改卜于洛。”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坦陈了他当初考虑如何安葬母亲的心路历程。就是说,昔年持服期间,他不是不想把母亲安葬于苏州范氏祖茔。只是由于那里“风俗太薄”,才不得不改葬洛阳。对此,我们必须考虑办事的顺序:按照常情常理,范仲淹必须是认祖归宗之后,才有可能提出安葬母亲的要求,而绝不可能是相反。由此也可断定,范仲淹必然是在其生母在世之时、在他担任亳州节度推官之时,即已认祖归宗。

  “朱说”为何更名为“范仲淹”

  不少现代学者认为,“朱说”之更名为“范仲淹”、字“希文”,与他推崇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有关。笔者对此颇不以为然。一是因为我们从范氏文集中找不到他特别推崇王通的文字,二是在其同代人中,也无人言及“范仲淹”崇拜“王仲淹”。

  那么,当年的“朱说”究竟为什么更名“范仲淹”?其实很简单:既然回归范家,就要改姓为“范”,没有选择馀地;“仲”字是范家既定的辈分排行,他也别无选择;可供他选择的只有第三个字,馀地也很有限。因为宋人取名有一习惯:亲兄弟小排行常从汉字同一部首中选取。既然范家兄长仲温等取名从“氵”,那么他也只能从“氵”。“氵”部可选字甚多,让他最为满意的,应该就是这个“淹”。为什么?笔者猜想,因为这个字不仅内涵丰富,义兼褒贬,而且最能切合“朱说”的实际。一方面,淹迟、淹泊、淹没、淹留、淹滞、淹塞、淹蹇等等,最能反映他的坎坷不幸;另一方面,淹贯、淹通、淹识、淹博、淹该、淹雅、淹穆、淹华等等,最能代表他的志向追求。一字之选,涵义双关,兼顾褒贬,既可反映他的过去,又可代表他的将来,既可反映他的不幸,又可代表他的企盼,真可谓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笔者并不否认,这里有可能受到了王通字仲淹的启发,但主要还应归结于他的睿智、博学和巧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更名改姓
更名改姓更名改姓更名改姓的意思更名改姓是什么意思更名改姓什么意思更名改姓的近义词更名改姓的反义词更名改姓的拼音【成语意思】:见“变名易姓”。【用法分析】:更名改姓作谓语、定语;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成语来源】: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诈传着阿妈将令,着存孝更名改姓,调唆的父亲生嗔,要了头也是干净。”【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èngmínggǎixìng【英语翻译】:disguiseoneselfunderanalias【成语声母】:GMGX【更名改姓的近义词】:改姓更名、改名换姓、更姓改名【成语造句】:1、伊莎贝尔更名改姓,做了一些毒品生意,也在街头上做一些生意。2、恩莱科甚至已经想到要更名改姓了。3、每到一个国家我就更名改姓,到了伦敦,我觉得安全了。4、为了躲避迫害,许多满人更名改...
· 江苏复姓介绍之三常州上官氏源流考
常州复姓以上官氏定居年代最早,目前人数也最多。荆门上官氏新修宗谱据《晋陵符言上官氏宗谱》(宝善堂藏版)记载,此族上官氏,其先世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上官赐姓,始楚王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遂为氏焉。”古籍《姓氏考略》载:“楚庄王封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望出天水。”上官之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据该族上官氏在明泰定年间建谱时的序载:“得姓之始,本无异派,故历汉而唐而宋,其枝分萼,或豫或洛,或燕或秦,或晋或闽,椒聊蕃衍,然非为催卢王谢诸家可依托附会者之比。”因此可以认为,历史上上官氏姓源单一,脉络清晰,冒姓附会者极少。而常州上官氏“始于楚兰之裔,至南渡流离由山西蔓及太平(安徽当涂),又于元至正八年(1348),由太平避乱再徙常州,其源盖出于此。”可见常州上官氏是在元季由安徽太平府当涂县迁来的。上官氏迁常州一世祖名上官超,字仲起,他的长兄上官海、三弟上官达仍居于当涂祖地。元末战乱,上官超因避...
·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作者:原安康日报社副书记、副社长、副主编陈良学2001年2月,陕西省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谨以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所展示的史料为主线,同时参照辽宁、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发现的不同版本的范氏族谱及有关史料,揭示范氏家族向全国各地迁徙的线路和脉络,证明范氏家族的若干分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明市所辖地区在客家人几次迁徙过程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一范氏源于晋国,自周汉诸朝,延至于今,相继两千余年。先世乃尧帝裔孙杜氏之后,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
· 栖霞传说接官亭村几更名
村名也同人名一样,取之有据,更之有因。栖霞市桃村镇牙山东麓烟青公路(今204国道)与文三线交合处的接官亭,就是一个几经更名的村庄。相传在300多年前,烟青公路的方位就有一条官道。明朝成化年间,知县路真为方便地方官府迎接朝廷钦差及上方官员,决定在此建造一处亭阁,地方豪绅们闻讯纷纷出资相助,亭阁顺利落成。从此这里便成为接待官员及供官员们休歇、整顿人马之所,至今接官亭村西的土地,仍有“官场”之称。那时尚没有村庄,后来无家可归的佃户和流离失所的贫民,常在亭阁附近搭棚住宿,日久天长,形成一个小村落,取名叫“接官亭”。来接待官员之亭被废,但官歇之地尚存,所以村名也叫“歇官亭”。清朝初期,牙山发生一场震惊朝野的农民抗清斗争,村名因之再度改变。发起这场斗争的首领叫于七,牙山脚下唐家泊村人。清兵入关后,于七在家乡率众揭竿而起,势力迅速扩大。据说清廷调集了9省的精锐兵力,齐集牙山脚下,全面清剿于七起义军。于七...
· 常见的复姓有哪些?
在一些电视剧,古典名著,古文里能够看到有一些复姓,在大陆,复姓并不是很常见,在台湾,则有很多,下面来谈谈日常的复姓:欧阳:人数最多的复姓,也是最常见的复姓,像有欧阳修、欧阳询、欧阳珣,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司马:来自于古代的官职,如大司马,少司马,小司马,春秋战国时候的官职名称。司马姓的名人如司马昭,司马懿,司马氏建立过晋朝,然而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被刘裕灭门,很多司马姓纷纷改姓,所以到现在,姓司马的比较少。上官:最出名的是上官婉儿,唐朝著名的才女,诗人,辅佐武则天,可惜后来卷入相关皇权争斗被清算,被李隆基处死。诸葛:最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一姓也成为聪明,智慧的代名词。尉迟:胡人鲜卑族的姓氏,如隋唐时期的尉迟恭,也有简化的姓,单一个尉字。东方:根据方位而命名的姓氏,女演员东方闻樱,《红楼梦》电视剧饰演贾探春,西汉名臣东方朔,还有金庸小说人物东方不败。独孤: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