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陕西—梅刀新转
秦陇文化—陕西—梅刀新转, 汉调二簧剧目。又名《长缨在手》。1964年党永庵、王林夫、王道中、宋文祥、
汉调二簧剧目。又名《长缨在手》。1964年党永庵、王林夫、王道中、宋文祥、何朝宏、杨明灿编剧。写共青团荆竹湾支部,组织青年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因筹集展品“梅花刀”,追查出二十年前一桩杀害红军战士的案件。经返乡老红军杨冬松和贫农苦婶子教育,杨山红、阎小风等青年提高阶级觉悟,帮助、争取中农阎老五,与阶级敌人划清界线,终使杀害红军战士的漏网凶犯——地主吕二彪落入法网。
此剧唱做工并重。1964年安康汉剧团首演,同年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曾用安康民歌剧演唱,后改汉调二簧,唱腔设计有所创新。导演王道中、张光明、张天琴,音乐设计江树业、余书棋等。黄贤明扮苦婶子,王林夫、陈财富、李富强扮杨冬松,陈培基、赵晓峰扮阎老五,刘大安、晏大黑扮吕二彪,刘应彦、刘铁造扮杨山红,王发芸扮阎小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演出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梅龙镇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正德戏凤》、《游龙戏凤》。事见《正德游龙宝卷》,吴炽昌《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叙明武宗正德王私访山西大同,途经龙门镇,住李龙店中。趁李龙外出,见李妹凤姐美貌,遂起爱慕之心,巧语赠银,百般调戏,凤姐不从,正德无奈,亮出龙袍宝珠,凤姐信之,跪拜讨封为妃。此剧为须生、花旦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戏凤》一折常单独演出,广为流行。西府秦腔张家大班看家剧目之一,班长王彦奎、运娃子演出成名作。王彦奎饰正德,运娃子饰李凤姐,二人配戏唱做俱佳,民间久有“皂成(侯烈)的三折一碰,不及运娃子的游龙戏凤”谚语流传。秦腔、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 秦陇文化—陕西—二度梅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陈杏元和番》,连台本戏,共两本,事见《二度梅蟹记全传》及清初天花主人《二度梅全传》,清人石琰《两度梅》传奇,无名氏《二度梅宝卷》及《二度梅》弹词。叙唐德宗时,鞑靼马青龙犯境,奸相卢杞力主议和。主战派梅伯高被杀,陈日升、冯罗天遭贬。卢杞派人抄杀梅府,伯高之子梅良玉逃往易川岳父侯兰家中。侯兰乃势利小人,告发良玉并欲将其押往京城。幸有书童搬宋山大王黄豹截救,匿于山寨。不久,良玉逃出,改名换姓,寄居陈日升府中。一日,陈发现良玉乃梅伯高之子,命与其子陈春生同窗读书,意将女儿杏元许配为妻。时卢杞又进谗言,要杏元和番,由良玉、春生伴送北上。至秀水县重台,陈杏元回望家乡,赠金风钗于梅良玉,后至昭君庙跳崖自尽。昭君娘娘差遣风神将杏元送往大名府邹伯富花园得救,改名邹风英,藏身邹家。卢杞追杀良玉、春生,二人走散。良玉被诬为盗,送至已为丞相的冯罗天处。冯将良玉荐于江南巡抚邹伯富,邹奉调进京...
· 秦陇文化—陕西—秦雪梅吊孝
眉户传统剧目。事见明《盖华记》传奇及《三元记》、《三元传》鼓词。写明时秦员外嫌贫爱富,赶走女儿雪梅未婚夫商林。商林回家病倒,百药不治。秦员外认丫环爱玉为干女,命其前往商林家冲喜。商林见来的不是雪梅,一命归阴。秦雪梅闻得噩耗,披麻戴孝,前往吊祭。此剧为青衣唱工重头戏。全剧三场,《吊孝》为末场,常作单折戏演出。霄梅多用[老龙哭海]、[]调,情笃意切,以悲恸的唱腔和舞长水袖取胜。秦腔、同州梆子、汉调桄桄、韩城秧歌均有此剧目,为西府秦腔田家班看家戏之一,唐娃子演出《雪梅观文》一折最佳。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