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陕西—桑园会
秦陇文化—陕西—桑园会,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秋胡戏妻》。事见汉刘向《烈女传》,汉魏乐府《秋胡行》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秋胡戏妻》。事见汉刘向《烈女传》,汉魏乐府《秋胡行》,元石君宝《鲁大夫秋胡戏妻》杂剧和宋元戏文《秋胡戏妻》。写战国时,鲁国(汉调二簧演出多以鲁国为楚国)光禄大夫秋胡回乡探望阔别十余载的妻、母。至桑园前向一采桑大嫂问路,原来这大嫂就是妻子罗敷女。为试其贞节,秋胡遂以银钱、语言调情,罗愤而痛骂逃走。秋胡回家见母,母唤罗氏堂前认夫。罗见秋胡,羞愤难消,悬梁欲寻自尽,秋胡与母急救下,跪求谅解,夫妻、母子团圆。
此剧系生脚、正旦唱做工并重戏。唱西皮调,早年曾唱反西皮调。清末民初艺人赵安子饰秋胡,吴孝乾饰罗氏极负盛名,曾被慈禧太后邀进宫中演出,备受赏识。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桑园配
花鼓戏传统剧目。又名《四姐配夫》。叙王皇大帝四女儿四仙姑,不堪忍受天宫冷寂生活,遂冲破天规,下凡人间,得土地爷相助,于桑国内与崔文瑞喜结良缘。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1956年任宏谋改编本,由商洛剧团首演。配曲刘浩智。吴秀莲饰四仙姑、雷孝忠饰崔文瑞,李元哲饰土地爷。同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剧本整理改编三等奖,演出二等奖,吴秀莲获演员二等奖。今存1956年长安书店出版本。
· 秦陇文化—陕西—桑园人家
眉户剧目。1964年商县文艺创作小组编剧。叙生产队养蚕模范王二婶,打算将自家房子让给生产队养蚕,丈夫王老三不肯,女儿桑妹支持。王老三为改变他的孤立地位,欲把女儿嫁出去,再找一个听话的儿媳支持他。不料儿子找的媳妇是邻队的养蚕组长黄茶青。媳妇第一次上门探望公婆,便批评了公公的自私行为。王老三在全家人的帮助下,认识了错误。此剧为唱做工并重戏。1964年商县剧团首演。导演权涌泉、张生彩,音乐设计杜克、程立,舞美设计田宝林。唐档莲、刘安民、黄彩玲演出。今存《延河》1964年七、八期合刊发表本,同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本。
· 秦陇文化—陕西—花亭相会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对玉杯》。叙宋时,高文举得中状元,奸相温通慕其才,强捐为婿。高文举不忘发妻张梅英恩惠,暗修家书欲搬来京。温通得知,将家书改为休书。梅英接书赴京寻夫,途中贫困,自卖其身。进入温府充作丫环,又被打入花园为役。一日与高文举花园相会,各叙衷情,并对玉杯,夫妻相认。文举诉包丞处,将温通削职为民,文举、梅英团聚。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同名折戏《花亭相会》常单独演出。与《二度梅》中折戏《花亭相会》为同名异本。王天民、苏蕊娥、任哲中、杨金凤、靖正恭演出代表作。三十年代王天民采用关德海创造的[闪板腔]演唱,成为一时之改良新调。西府秦腔、同州梆子、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存清末同州清义堂木刻本,民国三十年(1941)西安德华书局木刻本,民国三十年西安太华纯益成书局木刻本,1955年长安书店出版整理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
· 秦陇文化—陕西—五台会兄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五台山》、《兄弟会》,事见《杨家将演义》第十九回。叙宋时杨延景从吴天塔盗取其父杨继业骨殖,路经五台山,借宿寺院,偶遇其兄杨五郎,兄弟相会,叙旧而别。此剧为二净重唱工戏,马建南、李裕民、周辅国、米新红、刘茂森演出代表戏。刘茂森饰杨五郎,擅用[大凄板],善施花脸“将音”、“敖音”,以如诉如泣的“喘音”润腔,唱大板苦音乱弹,别具韵味,名驰陕甘,并仿罗汉、菩萨雕塑神态,创造出“翻袍架式”、“肘肩合十”等造型,为各地所效仿,此剧曾为西安三意社看家戏之一。马建南、张寿全,擅长虎音,唱腔有声震梁木、瓦砾飞落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辅国等演唱又多吸收“二簧”花脸唱法,声高不炸,愈趋高亢,愈加优美动听。汉调二簧、西府秦腔亦有此剧目。今存长安书店1955年出版王喜中整理同名本。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