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陕西—天门阵
秦陇文化—陕西—天门阵,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穆柯寨》。全剧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搬兵》(六回)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穆柯寨》。全剧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搬兵》(六回),写北国萧天佐摆下天门阵,三关主帅杨延景差焦赞到五台山搬来杨延德,孟良去黄花山求马氏嫂嫂前来破阵。为给杨延德寻找斧柄、焦赞受命穆柯寨前砍伐“降龙木”。第二部分《烧山》(六回),写穆桂英下山擒杨宗保回寨招亲,焦赞、孟良无奈,放火烧山,反被穆桂英用“闭火扇”烧掉胡须,不敢回营,只得到葭山等待时机。第三部分《小战山》(三回),写寇准押粮路过葭山,引焦赞、孟良回营。杨延景知宗保私自招亲,起兵攻打穆柯寨,阵前遇杨宗保,命其枪挑穆天王。杨延景与穆桂英对战,被桂英打下,败阵而归。杨宗保辞别穆桂英,单骑回营。第四部分《辕门斩子》,写杨延景怒斩杨宗保,余太君求情不听,八贤王说情不允。穆桂英进营献“降龙木”,誓破天门阵,杨延景方允,遂赦杨宗保。
此剧为须生、武旦、小生、花脸唱、做、打工并重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以《辕门斩子》、《宗保拜帅》和《破天门》前唱后打一本演出,其中《辕门斩子》一折常作单独演出。全剧唱西皮调。秦腔亦有此剧目。今有196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簧》第一集收录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汉剧剧目系列《天门阵》(节选)
人物杨延昭——须生焦赞——大花脸孟良——二花脸杨宗保——小生佘太君——老旦赵德芳——须生穆桂英——武旦穆瓜——丑角四大铠——杂角四龙套辕门斩子(三通鼓、四大铠、四龙套、焦赞、孟良引杨延昭上)延昭:好恼,好气,哎嗨,好……(上位)焦、孟二都司。焦、孟:在。延昭:宗保回营,早报我知。焦、孟:啊!(杨宗保上)宗保:离了穆柯寨,急忙回宋营。焦、孟:小本官回营来了。宗保:回营来了,我父帅?焦,孟:正在发怒。宗保:待我转去。焦、孟:慢着!大丈夫只有上前,那能退后?宗保:如此二叔父替我报门。焦、孟:报,小本官告进。宗保:参见父帅。延昭:下跪何人?宗保:你儿宗保。延昭:为父赐儿一支将令,命儿巡营瞭哨,你向哪去了?宗保:穆柯寨招亲去。延昭:可有宋卫旨意?宗保:无有。延昭:为父将令?宗保:不曾。延昭:大胆!一无圣旨,二无将令,私自招亲,这还容得,二贤弟,掌起面来。(唱西皮飞撩子)怒发冲冠外,骂声小奴才。命儿巡...
· 秦陇文化—陕西—南天门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走雪》、《反大同》、《广华山》、《聚峰山》。事见《明史》卷五百零五《魏忠贤列传》及《后倭袍》弹词。叙明熹宗时,魏忠贤谋位,藉母寿诞之期,召约文武过府饮宴画押。天官曹模不服,魏忠贤冷本参奏,欲将曹模问斩,幸得陈仲搭救,曹被削职归里,夜宿官庄,魏差人杀其家眷,曹模自刎,夫人投井而死。家人曹文寿,保曹女玉莲奔山西大同投亲。途经四十里广华山,天降大雪,曹文寿冻死,打豹兵送玉莲至其公公李德政官衙。魏忠贤又私造圣旨,差人拿李德政进京问斩。副将张守信窥破假旨,遂约会十四王之兵进京讨贼。魏忠贤被杀,曹模之冤大白,玉莲被封女状元。此剧为须生、大净、老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折戏《走雪》可单独演出,久有流行,刘立杰、陈雨农、出山红、李云亭、争气娃、和家彦、伍振华、韩启民、查俊卿、田玉堂、苏蕊娥、王保易、郭明霞、崔惠芳、张咏华等演出代表戏。系陈雨农玉庆班的看家戏之一。陈雨农与李云亭联璧合...
· 秦陇文化—陕西—黄河阵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九曲黄河阵》、《混元金斗》。事见《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至五十回,清无名氏《黄河阵》传奇。叙夏商时,周武王伐纣,赵公明助阵,被七箭书射死。申公豹挑唆赵妹云霄、琼霄、碧霄为兄报仇。三霄带法宝下山,摆下“九曲黄河阵”,用混元金斗困住十二大仙及道教主、通天教主、截教主、阐教主,后得老子和燃灯道人下凡,合力破了黄河大阵,收伏了三霄。此剧为武旦、武生、净角唱打工并重戏。有鞭扫灯花和耍黑虎鞭等特技,并须置备金交锏、混元金斗等特制道具,非一般戏班所能演。为西府秦腔大班张家班与高家班的看家戏之一。王彦奎、侯烈饰燃灯道人,唱腔采用“天罡音”,特重西府风味。新润子饰三霄,擅用跷工,亦享名一时。秦腔、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刘立杰,以须生串演净脚燃灯道人,张寿全面勾金脸,乱弹用须生唱法反串花脸,成为定规,流传后世。马建南饰“三教”,善耍脸蛋,唱腔有声震梁木之美,亦为人赞赏,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南院...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