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白蛇传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白蛇传,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雷峰塔》。事见唐人传奇《白蛇记》,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雷峰塔》。事见唐人传奇《白蛇记》,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邾径《西湖三塔记》杂剧,陈六龙《雷峰记》传奇,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清人黄图珌《雷峰塔》传奇,陈嘉言父女改编本《雷峰塔》传奇,方培成改编《雷峰塔》传奇本。叙宋时,白云仙为白蛇修炼,与许仙有三载夫妻缘分,遂下凡,至西湖藉借伞与许仙相见,青儿作媒,结为姻缘。端阳节,许仙带回药酒,强白蛇饮之,蛇现原形,吓死许仙。白蛇盗来仙草,救之。西方佛祖差来法海,收伏白蛇,暗度许仙。诱许仙金山寺焚香,言明其妻系白蛇所化,并留许不归。白蛇和青儿往讨,与法海相斗,水漫金山。法海藉天将战败二蛇,又给许仙金钵,令其归家。许仙行至断桥,遇白蛇、青儿,青儿欲杀许仙,白蛇恩爱不忍。后白蛇生子,被法海压于雷峰塔下。白子士麟,长大成人,得中状元,遇菩萨指点,乃于雷峰塔前祭母。玉帝封白蛇为白云菩萨。
    
    此剧为秦腔各班社常演剧目,为小生、小旦、武旦为主的唱、做、打并重戏。其中有折戏《借伞》、《盗仙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祭塔》常单独演出。《断桥》等折戏曾为秦腔旦角演员的开门戏,以演此剧成名者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梁箴、润儿、二宝儿、出山红、何振中、李正敏、杨荫中、王明华、杨正俗、张正碧、韩启民演出代表戏。陈雨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饰白云仙,唱《断桥》一回,采用新创之[滚板腔],“柔口”发声,依情生腔,形成了陈派唱腔的艺术特色,传于后世。李正敏饰白云仙,首唱《断桥》,一鸣惊人,成李氏三部曲(《白蛇传》、《玉堂春》、《五典坡》)之一,创用剁字句的“断点头”唱法,形成“敏腔”特点,加强重点唱句,为人所重,誉为秦腔正宗,远播西北各地。四十年代杨荫中饰白云仙,行腔采用遏低翻高八度的阿宫腔唱法,亦为新奇,流行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袁多寿1954年改编本,由西北戏曲研究院一队首演,导演李正敏、邴少霞,配曲姚伶、荆生彦。李正敏、李应贞、霍慧君饰白云仙,马蓝鱼饰青儿,蔡志成饰许仙,胡玉发饰法海。1958年至1959年陕西演出团携此戏两次赴京演出,并远走江南十三省,获得盛誉。与此同时,西安易俗社、咸阳大众剧团等各地剧团也普遍演出,涌现出陈妙华、宁秀云、萧若兰、郭明霞、崔惠芳、马友仙、张咏华、孙利群等一批新秀,驰名秦中。同州梆子、西府秦腔亦有此剧目。新润子、杜周保、碎吉娃、张海娃、启运儿、朱林逢演出均有名。今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大荔冯炳怀收藏清代同州梆子同名抄本,民国年间大荔三友书局木刻同州梆子《雷峰塔》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白蛇传》本戏及《盗灵芝草》、《断桥亭》折子戏,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雷峰塔》上下两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名改编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杨鹤斋改编《白蛇传》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雷峰塔》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 秦陇文化—陕西—破宁国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又名《宁国府》、《收朱亮祖》、《天关长》。事见《大英烈》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六回。叙元末,山东连遭三年荒旱,朱亮祖请银赈济黎民。奸相哈马谗言加害亮祖。元顺帝终将亮祖贬为宁国都尉。在亮祖离开南京赴任途中,哈马暗差张龙、赵虎埋伏观音堂截杀。亮祖刀劈二贼,安全赴任。朱元璋率师北伐,直捣燕京,唯宁国久攻不克。遂遣常遇春为帅,力战朱亮祖。朱亮祖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常遇春为国求才,晓以大义,朱亮祖终归降。此剧为须生、净脚唱打工并重戏。前半部为文戏,后半部为武戏,重要人物均配有文、武二脚色。其中《收朱亮祖》可作折戏单独演出。同州儿、王谋儿、兰州红、高陵红均擅演此剧。1960年有赵伯平、罗明改编本,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首演。艺术指导尚小云、徐碧云,导演郭昆山、惠济民,音乐设计张醒民等。雷乎良、杨三瑜饰朱亮祖,党树仁饰常遇春,杜爱仙饰朱夫人,白岳焰、王银香饰朱女儿,张惠兰饰郭英。二弦杨君民...
· 秦陇文化—陕西—兵火缘
碗碗腔传统剧目。原名《拜月记》,又名《兵火拉伞》。叙金时,蒙古侵犯,脱海牙主战,金主不纳,愤而撞死金殿。金主畏敌,迁都杭州,并抄斩脱海牙家族。脱子兴福逃出,藏蒋世隆家花园,与蒋结为兄弟后,潜出汴梁城。蒙古兵破汴梁,蒋世隆与妹瑞莲被乱兵冲散,王镇女瑞兰在逃难中与母分离。世隆唤妹瑞莲,瑞兰闻声呼应,二人雨中同行,夜居客店,结为夫妻。瑞莲寻兄与瑞兰母相遇,拜为义母。瑞兰父王镇出使汴梁,与世隆、瑞兰于客店相遇,逼瑞兰抛舍正在患病的世隆,同归杭州。途中遇夫人与瑞莲,一同回杭。世隆病癒,奔杭寻找瑞兰、瑞莲,途中偶遇兴福,二人商议,至京应考,遂中文、武状元。瑞兰思念世隆,于花园拜月祝愿,被瑞莲窥知,认了姑嫂。世隆、兴福打退蒙军,平息战乱,阵前立功,胜利回朝,金帝主婚,世隆与瑞兰,兴福与瑞莲,双双成婚,阖家团圆。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1959年春田建军、惠居民根据碗碗腔艺人田珍娃保存本整理,大荔县...
· 秦陇文化—陕西—刺中山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事见《说唐》第四十四回至四十六回。叙唐李渊驾坐长安,中山薛万江五弟兄联兵攻打长安。李渊命秦王李世民挂帅征讨,齐王元吉却请战出征,李渊允之。元吉部将敬德首战败归,元吉命斩,秦琼相劝,亦令连斩。罗成怒劫法场,保敬德、秦琼免死,元吉出征,兵败灵台。李渊命秦王李世民挂帅,终取中山,薛万江归降。此剧为同州梆子现藏早期古本之一。秦腔亦有此剧目,名《五虎投唐》、《取中山》。须生、红生、大净唱、做、打并重戏。《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第三十三集收录清嘉庆十三年<1808)腊月朔日孙朝庆抄藏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