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滚楼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0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滚楼,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双婚配》,叙唐时张金定为骊山老母弟子,欲求天朝大将王子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双婚配》,叙唐时张金定为骊山老母弟子,欲求天朝大将王子英为夫。一日,张让其父张壳浪于庄门等候。王子英向张金定师姐高金定提亲,被高追至庄门,张壳浪将王、高二人让进家中,用酒灌醉,使张、高二女先后与子英结为夫妻。

    此剧为秦腔清乾隆年间演出本。小生、小旦重做工戏。秦腔名伶魏长生以《滚楼》一出,名动京城,在中国戏曲史上久著盛誉。清人吴太初《燕兰小谱》咏其事。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有同目异本。西府秦腔本名《滚豌豆》,故事与秦腔本略有不同,写唐德宗时,黑水国侵犯边境,帝派罗洪义往征,不胜。复派王子英领兵助援,途中遇女大王高金定阻拦。王败,逃至杜家寨,杜公道将子英藏于女儿绣楼,杜女秀英与高金定有谊。金定来,亦将其安排于绣楼。且在楼板上铺满豌豆。入夜酒醉后,子英与金定在豌豆上胡拉乱滚,终成婚配。后秀英亦与王子英成婚。王、高合兵,剿灭黑水国,得胜还朝。李嘉宝演出此剧,誉满西府。今存1982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三十三集书录李德远口述秦腔《滚楼》抄存本和魏甲合口述西府秦腔《滚豌豆》抄存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鼓滚刘封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又名《鼓滚山》、《蝎子山》、《战山》。事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叙蜀将张飞驻兵阆中,闻知荆州危急,刘封坐视不救,以致关羽毙命。张心中怀恨,遂移兵上庸,欲杀刘封。但刘封兵权在手,不好妄动,张飞用刘父有谋位之心,诱刘藏入铜鼓,刘封不知是计,投身鼓内,被张飞滚下蝎子山。此剧为净脚唱做工重头戏,武戏文演。安德功、同州儿、王赖赖演出代表戏。1955年杨公愚请王赖赖住易俗社为王仲华、雷震中传授,并排练上演。今存196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第一集书录王赖赖口述本。
· 秦陇文化—陕西—白玉楼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白玉楼挂画》、《苦节图》。事见清人袁栋《白玉楼》杂剧。叙明时书生张彦娶妻白玉楼,甚贤,每日讨饭供张读书。张之寡婶钱氏,与屠户周刚私通,被玉楼发现。钱恐事泄,遂定计暗害玉楼,诬陷玉楼在外偷情,败坏门风,逼张彦休妻,又串通骗子江夏,把玉楼骗走。行至中途江夏强玉楼成亲,玉楼情急生智,将江夏推入江中,遂女扮男装,改名张彦。适驸马金彦芳之女金秀蓉飘彩,打中玉楼。玉楼惧逃,又遭强人抢劫,无奈林中自缢,适逢驸马金彦芳路过救起,并收为义女,令与其女金秀蓉作伴。玉楼将己身世告金,金画苦节图一张。玉楼去后,张彦悔悟,寻玉楼不见,夜宿刘胡子船上,刘有一女蕊莲,力能伏虎,遂招张彦为婿。张不辞而去,遍访其妻。后刘蕊莲亦因寻夫,女扮男装改名张彦打败贼兵,救了驸马。后张彦中了状元,与蕊莲双双拜访驸马府,见“苦节图”,得知玉楼下落。最后白玉楼、金秀蓉、刘蕊莲并嫁张彦。此剧为须生、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
· 秦陇文化—陕西—黄鹤楼
秦腔传统剧目。本事不见于《三国演义》,见元《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及清无名氏《黄鹤楼》传奇与郑瑜《黄鹤楼》杂剧。叙三国时周瑜为讨荆州,以吴侯孙权名义,差甘宁下书,请刘备过江赴宴。诸葛亮洞悉其谋,遂命赵云保刘备过江。周瑜困刘备于黄鹤楼上,逼写腾国文约。刘备君臣危急之中,赵云将诸葛亮临行所赠竹节打开,得周瑜令箭,君臣脱险而逃。周瑜领兵追赶,中孔明伏兵之计,兵败夏口。此剧为须生、武生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同名折戏《黄鹤楼》可单独演出,广为流行。文儿、沈和中、程镜生、骆彦芳、张新华演出代表作。沈和中饰周瑜,在生脚唱腔中创用“傲音”,唱“狂风吹动了长江浪”一段,成为一时新调。舞双翎、跳垛子、翻蟒扎靠等表演亦为绝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陕甘两省演出此剧,多以沈和中为宗师。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均有此剧目。孙太正、郑忠国、雷士奎演出亦有名。今存民国年间西安纯益成书局木刻本,长安书店1955年出版...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