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陕西—昭君和番
秦陇文化—陕西—昭君和番,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王昭君》、《美人图》。事见《史记·匈奴传》、《后汉书》、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王昭君》、《美人图》。事见《史记·匈奴传》、《后汉书》、《杂纪》,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畏昌龄《月夜走昭君》杂剧,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和番记》传奇,清无名氏《昭君传》、《青塚记》传奇及清人小说《双凤奇缘》。叙汉元帝后宫美女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貌,元帝不手召幸,昭君弹琵琶自伤,元帝发现其美,立为妃子,欲斩毛延寿。毛逃往匈奴,献昭君真画像。匈奴王发兵玫汉,索要昭君。汉军不敌,李广惨败,李虎阵亡,李陵被擒。元帝乃设计让宫女李凤英冒名昭君,前去和番,不料被毛延寿识破,番王大怒,夜杀李凤英,再次出兵索要昭君。元帝无奈,命昭君出塞和番。昭君至匈奴,首先约法三章:斩毛延寿,修筑通汉浮桥,桥成之日完婚。番王允之。三年后桥成,昭君以观景为名,登上桥头,投河自尽。尸体顺水流归汉都长安,汉元帝又命李广和昭君之妹赛昭君前往征番,番王自愿受降。
此剧为正旦唱做工并重戏。演到和番而终。秦腔增加李凤英代昭君出塞及昭君和番后自尽,尸回长安,元帝发兵征服匈奴情节,与京剧不同。安鸿印演出代表戏,有声调绝佳、悲惋凄凉之美誉。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季元子演出成名作,唱念尤佳,名重一时。今存民国年间陕西省南院门义兴堂石印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张彩香、马蓝鱼、孙利群等演出秦腔《昭君出塞》,为尚小云所传京剧本,表演走京剧路子,内容与此也大有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太和城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收殷夫人》、《要离刺庆忌》。事见《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至七十六回与明杨慎《太和城》杂剧,写伍员上朝,请吴王姬光出兵伐楚,为父报仇。时孙武子得知太和城三王爷庆忌造反,起兵前往征剿。龙王出兵借水,欲淹孙营,水母走漏消息,孙武子得知,以法术破了龙王,差要离刺死庆忌。此剧前半部为须生、小生唱做工戏,后半部为大净、须生做工戏。有《刺庆忌》、《五雷碗》等折戏,常作单独演出。剧中孙武子抡麻鞭特技表演,令人震惊,民谚云:“麻鞭抡的欢,太和城里鬼叫唤”。孙双钱、碎娃子、辣娃子演出成名作。汉调二簧、弦子戏及汉调桄桄、同州梆子、秦腔均有此剧目。秦腔黄娃、水娃子、高天喜;同州梆子王麦才演出亦有名。王麦才的碰碗、抡麻鞭特技,享誉秦中。西府秦腔本佚,今存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一集书录本。
· 秦陇文化—陕西—和氏璧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相秦》、《伐楚》、《伐苏秦》。事见《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及《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叙苏秦、张仪同窗学艺,入秦献策,秦用张而拒苏,张因而弃官与苏同逃。途中分手,张遇楚人冯杰,一同入楚,被荐于楚相昭阳。后楚失和氏璧,疑张而笞之,冯救张逃出。适苏秦在赵为相,张仪往投之。苏故傲慢之,张怒去,苏使熊贾暗助张入秦,为秦重用。张领兵伐楚,楚求于赵。苏领兵至,张欲报被辱之恨。熊贾道明原委,张始知苏慢待之意,深为感激,及罢兵,和好如初。此剧为秦腔八大本之一,系小生、正生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折戏《打张仪》、《激友》可单独演出,广有流行。晋公子、刘立杰、苏、苏育民、沈和中、靖正恭演出代表戏。《激友》曾为西安三意社的看家戏之一,苏与苏育民采用真假声相结合与“捎子音”的唱法,久负盛名。“时不来”三字的拖腔,别具风韵,堪称绝唱。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有此剧目。孙太正、雷士奎演出亦有名。...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 秦陇文化—陕西—破宁国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又名《宁国府》、《收朱亮祖》、《天关长》。事见《大英烈》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六回。叙元末,山东连遭三年荒旱,朱亮祖请银赈济黎民。奸相哈马谗言加害亮祖。元顺帝终将亮祖贬为宁国都尉。在亮祖离开南京赴任途中,哈马暗差张龙、赵虎埋伏观音堂截杀。亮祖刀劈二贼,安全赴任。朱元璋率师北伐,直捣燕京,唯宁国久攻不克。遂遣常遇春为帅,力战朱亮祖。朱亮祖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常遇春为国求才,晓以大义,朱亮祖终归降。此剧为须生、净脚唱打工并重戏。前半部为文戏,后半部为武戏,重要人物均配有文、武二脚色。其中《收朱亮祖》可作折戏单独演出。同州儿、王谋儿、兰州红、高陵红均擅演此剧。1960年有赵伯平、罗明改编本,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首演。艺术指导尚小云、徐碧云,导演郭昆山、惠济民,音乐设计张醒民等。雷乎良、杨三瑜饰朱亮祖,党树仁饰常遇春,杜爱仙饰朱夫人,白岳焰、王银香饰朱女儿,张惠兰饰郭英。二弦杨君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