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兵火缘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兵火缘,碗碗腔传统剧目。原名《拜月记》,又名《兵火拉伞》。叙金时,蒙古侵犯,脱海牙主

  碗碗腔传统剧目。原名《拜月记》,又名《兵火拉伞》。叙金时,蒙古侵犯,脱海牙主战,金主不纳,愤而撞死金殿。金主畏敌,迁都杭州,并抄斩脱海牙家族。脱子兴福逃出,藏蒋世隆家花园,与蒋结为兄弟后,潜出汴梁城。蒙古兵破汴梁,蒋世隆与妹瑞莲被乱兵冲散,王镇女瑞兰在逃难中与母分离。世隆唤妹瑞莲,瑞兰闻声呼应,二人雨中同行,夜居客店,结为夫妻。瑞莲寻兄与瑞兰母相遇,拜为义母。瑞兰父王镇出使汴梁,与世隆、瑞兰于客店相遇,逼瑞兰抛舍正在患病的世隆,同归杭州。途中遇夫人与瑞莲,一同回杭。世隆病癒,奔杭寻找瑞兰、瑞莲,途中偶遇兴福,二人商议,至京应考,遂中文、武状元。瑞兰思念世隆,于花园拜月祝愿,被瑞莲窥知,认了姑嫂。世隆、兴福打退蒙军,平息战乱,阵前立功,胜利回朝,金帝主婚,世隆与瑞兰,兴福与瑞莲,双双成婚,阖家团圆。

    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1959年春田建军、惠居民根据碗碗腔艺人田珍娃保存本整理,大荔县碗碗腔剧团首演,王玲、刘云、梁益龙、刘淑琴、李玉兰等演出。后经鱼讯、李步云、封至模润色剧本,再度排演,导演王小民,音乐指导王依群,艺术上得到全面出新。1960年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获奖状。1961年赴京演出。1961年至1963年应邀先后赴山东、山西、甘肃等六省区巡回演出,轰动一时。甘肃省戏校等十七个文艺团体相继移植演出《拉伞》、《拜月》等折戏。今存196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华剧(碗碗腔)》第八集收录本和大荔县剧团藏演出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柜中缘
剧情简介:一日、许钱氏与子淘气去娘家,欲托兄为女翠莲择配。去后不久,适有李都堂之子映南被害逃出,急藏于翠莲柜中。差人去后,其兄淘气回家取物,发现柜内有人,责妹行为不正,吵闹起来。母在途中久等不见子来,急转回家,见此状,怒斥其女。后问明情由,遂以女许与李公子。此剧现流传颇广,川剧、汉剧、京剧等均演出,近年来还改编为话剧上演。人物表许钱氏[青旦]翠莲母李映南[小生]公子许翠莲[小旦]闺秀甲、乙差役[杂]淘气[小丑]翠莲兄[许钱氏上。许钱氏(引)女儿未成婚,叫人常在心。(诗)小女今年十六春,日拈彩线弄金针。说与富家她不愿,只愿配个读书人。奴家许门钱氏,世居浙江仁和县。丈夫去世,留下一子一女。子名淘气。女名翠莲,年方二八,说了多少亲事,总嫌不是书生。今日天气甚好,想到娘家探望母亲,并托兄长为女择婿,不免前去一回也。(唱)今日里到娘屋去把亲探,与女儿要寻个美满姻缘。回头来把女儿一声呼唤,翠莲儿走来!...
· 秦陇文化—陕西—汉剧剧目系列《柜中缘》(节选)
(刘母上)刘母:(念)女儿未受聘,时刻挂在心。老身,赵氏。配刘俊,不幸丈夫早去世,膝下所生一儿一女。儿子名叫刘春,小名叫淘气,女儿名叫刘玉莲。今年十六岁,尚未许配人家,老身有意去到她舅父家中,托她舅父,与她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我这辈子的心愿不就了吗?不免把女儿叫了出来商议商议。女儿呀!玉莲,玉莲呀!玉莲你快出来呀!玉莲:(内)来了,来了。(上)(念)忽听母亲唤,急忙问根源。妈呀!你老人家在哪里叫我呀?刘母:妈在这里叫你呀!玉莲:妈——妈呀,你老人家叫我做么事呀?刘母:妈叫你自然有事的。玉莲:有么事呢?刘母:妈想到你舅舅家去一趟。玉莲:哦,妈到舅舅家去一趟。妈呀!那你去做么事呢?刘母:去有点事么!玉莲:妈,你去做么事,快跟女儿说了!刘母:玉莲,你如今有这么大一个人了,妈想托你的舅舅,与你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你看好不好。玉莲:哎,妈的心事我知道。刘母:你知道什么?玉莲:妈是想托舅舅给我找个婆...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 秦陇文化—陕西—破宁国
同州梆子传统剧目。又名《宁国府》、《收朱亮祖》、《天关长》。事见《大英烈》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六回。叙元末,山东连遭三年荒旱,朱亮祖请银赈济黎民。奸相哈马谗言加害亮祖。元顺帝终将亮祖贬为宁国都尉。在亮祖离开南京赴任途中,哈马暗差张龙、赵虎埋伏观音堂截杀。亮祖刀劈二贼,安全赴任。朱元璋率师北伐,直捣燕京,唯宁国久攻不克。遂遣常遇春为帅,力战朱亮祖。朱亮祖孤军无援,战败被俘。常遇春为国求才,晓以大义,朱亮祖终归降。此剧为须生、净脚唱打工并重戏。前半部为文戏,后半部为武戏,重要人物均配有文、武二脚色。其中《收朱亮祖》可作折戏单独演出。同州儿、王谋儿、兰州红、高陵红均擅演此剧。1960年有赵伯平、罗明改编本,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首演。艺术指导尚小云、徐碧云,导演郭昆山、惠济民,音乐设计张醒民等。雷乎良、杨三瑜饰朱亮祖,党树仁饰常遇春,杜爱仙饰朱夫人,白岳焰、王银香饰朱女儿,张惠兰饰郭英。二弦杨君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