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陕西—金凤钗
秦陇文化—陕西—金凤钗,线戏传统剧目,又名《康茂才休妻》。写元顺带时,岐山康茂才上京应试,往岳父家求
线戏传统剧目,又名《康茂才休妻》。写元顺带时,岐山康茂才上京应试,往岳父家求借银两。岳母胡氏见康贫穷,逼写休书悔婚。康妻凤英赠康以银两和金凤钗。宦门公子唐凯和欲娶风英不得,差家人唐来加害茂才。院子张清劝阻不听,反被唐来杀害,嫁祸于茂才,送官问斩,风英祭桩。县令张机以银两、金凤钗对证,真相大白,遂杀唐凯和,茂才夫妻团圆。
此剧为生、旦唱、做工重头戏。1957年李新庆整理改编本,由合阳县剧团第一次将木偶线戏,由人演出搬上舞台。导演侯振华、萧绪友。王锁成扮康茂才,李诚英扮荆凤英,张森扮胡氏,王彦武扮唐凯和,党守仁扮张清,王真道扮县令张机。1960年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合阳县剧团藏改编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传统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金琬钗
碗碗腔传统剧目。清嘉庆(1796——1820)李芳桂编剧。事见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及孟棨《崔护觅水逢女子》叙事诗,宋官本杂剧《崔护六幺》和《崔护逍遥乐》,元白朴杂剧《崔护喝浆》与尚仲贤杂剧《崔护喝浆》,无名氏《崔护觅水》戏文与《醉谈》话本,明孟称舜《桃花人面》杂剧,舍怀玉《桃花记》传奇,冯梦龙《警世通言》三卷,清舒位《人面桃花》及曹锡黼《桃花吟》传奇。叙唐时,崔护之姐艳娘与妹丽娘去东岳庙焚香,艳娘见秀才卢充爱之,故遗金琬钗而去。不料钗破和尚炼烨拾去,当晚去会艳娘,因其拒奸而捏死,并将崔府醉仆仓儿之帽脱下留在尸旁。艳蛆之父崔琬告于县官公冶恺。验尸得帽,即误断仓儿杀人。艳娘鬼魂冒充丽娘之名,九狸仙变作崔府丫环莲香,同去卢充书馆婚配,并赠以金琬钗。年余,艳娘鬼魂有孕,适被九天玄女召归仙。卢充久不见艳娘归来,又于清明时节偶遇真丽娘、莲香于坟茔,责其负义并忿忿掷钗而去。丽娘受辱忿而投江,卢充因此牵连...
· 秦陇文化—陕西—闹金街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困曹府》、《水西门》、《四红图》。事见《残唐五代史演义》、《飞龙传》及传奇本《盛世宏图》。写赵匡胤在后周郭威王面前夸下海口,愿单枪匹马去燕京刺杀刘化王。行至熊耳山,见曹仁全家被占山为王的魏豹掳去,即打败魏豹,救曹仁母子返家。水西门前,赵匡胤被刘化王派遣的崔耳捉拿。送金殿受审。曹仁弟曹杰与母、嫂、妹商定搭救之计。众人来到金殿,曹母将赵匡胤当作曹仁儿,曹杰以哥哥相称,曹仁妻以丈夫相称,刘化王信以为真,答应第二天再与文武同审。是夜,华佗下界,割去赵匡胤身上的肉瘤。翌日,刘化王命人查验赵身,果无痕迹,遂深信无疑。赵匡胤受命宫中演武,趁机刺死刘化王,逃出燕京回朝。此剧为红生重头戏。汉调二簧西安派山鸣岐、女生脚刘沛文,汉讲派何朝宏等擅演赵匡胤。戏中“赴法场”唱段脍炙人口,民间多有传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
· 秦陇文化—陕西—紫金簪
弦板腔剧目。1959年张汉、丁明、王绍猷依据《古本戏曲丛刊》载明谢主人(一说王云峰)原作《钗钏记》改编。叙宋吏部尚书高元贵有女高寄玉,许配夏昌时。夏家道中落,高元贵逼女退婚,女儿不依。高元贵遂借李善甫杀死丫环,嫁祸于夏昌时,告至吴知县,判夏昌时死刑。适巡抚来县,寄玉鸣冤,李善甫伏罪,寄玉与夏昌时成婚。此剧行当齐全,唱、做、念并重。1959年乾县弦板腔剧团首演。导演惠济民、张景民、郭朝中,音乐设计陈勋,锣鼓谱设计丛一民,舞美设计朱光玉。刘智民饰夏昌时,石振岐饰高元贵,车秀花饰高寄玉,杨巧言饰秋虹,王碧云饰宋德昌,许俊峰饰李善甫,李思民饰吴德利,王月亭饰夏秋莲,赵芹芳饰陈碧玉。其中《哭簪》、《告状》可单折演出。1979年参加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二等奖。有196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