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赛戏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赛戏,流行于陕北佳县、吴堡、清涧、子长、子洲、米脂、绥德等地。因主要在迎神赛会中演

  流行于陕北佳县、吴堡、清涧、子长、子洲、米脂、绥德等地。因主要在迎神赛会中演出,故称“赛戏”或“赛赛”。佳县民间还有“龟兹扬把子”之称。龟兹,指表演赛戏的民间艺人吹奏的唢呐,系汉武帝时龟兹国传入的乐器。扬把子,系佳县一种地方土语;扬指扬打,比喻武打动作;把子,指当地对演出时所用的道具——麻鞭、刀、戈、戟以及长矛、黑鞭的统称。
    
    赛戏的历史渊源及形成时间,均无记载。据佳县文人沈世昌(年九十一岁,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口述,佳县县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已有赛戏演出。出名的戏班,为木长湾的王家班,该班的第二代传人王新年,出生于清道光年间,是一位赛戏能手,吹做俱佳,在陕北、晋北、宁夏都有名气,咸丰末年开始领班演出。王新年的父亲王保成,出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道光初年创建了王家班,为该班的第一代领班。王有三个儿子,都作过领班,佳县人称大儿子为大班主,二儿子为二班主,三儿子为三班主。咸丰到光绪年间(1851—1908),陕北佳县、子洲、子长、吴堡、清涧等地都有赛戏班子演出。仅佳县一地,除了王家班,还有李家班、赵家班、孙家班等。
    
    辛亥革命后,赛戏日趋衰落,仅有佳县的王家班一家演出。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佳县成为陕甘宁边区所属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破除迷信活动,赛戏遂停止演出。
    
    赛戏演出规俗特殊,一班只有十余人,要求人人都能一专多能,会吹、会打、又会念做。一般演出,每个台口为两天。第一天下午先由一人身穿长靠,背扎靠旗,手执黑虎鞭,戴面具,扮作灵官,在台上做一些戏曲化武打动作,然后引出一人或两人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对舞和对打,接着再出“四大天王”(即风、雷、火、水),手执兵器,追杀列鬼。趁天王不注意,列鬼偷着跑下戏台,观众见之,向其抛石扔打。列鬼口含羊血酒,喷人开路,趁机上台,被众天王擒拿后押之下台游街(村)示众,直到列鬼取掉鬼面具,露出真相,方才结束。晚饭后,继开夜戏,赛戏艺人坐于窑前或院落进行唢呐吹戏,配以锣鼓、牙子板、单皮鼓等乐器伴奏。第二天正式登台表演剧目。常演出的有历史故事戏《苟家滩》、《二进宫》、《天水关》、《双龙会》、《伐东吴》、《闯幽州》、《长坂坡》等;民间传说故事戏《斩旱魃》、《迎春神》、《驱鬼》、《驱疫魔》等,佛经故事戏《三世修身》、《二仙传道》、《大师降表》等,因演员少,多为折子戏或片断故事戏。脚色行当有生、旦、净、丑,表演简单、粗犷。还有一种演出形式,叫跑台演出。即台上走场子,列队说事;台下对白、对打,台上台下配合演出。这种形式在佳县农村比较流行。上述这两种演出形式,都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念词,为吟诵句式,无论念诵或道白,均以锣鼓节奏断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弦子戏
以弦胡伴唱而得名。又名“高腔”,以唱腔落尾有帮腔而得名。流行于陕南、鄂西、川北的交界地区。在陕西主要活跃于平利、镇坪、西乡、旬阳等地。弦子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说唱、皮影与舞台演出等三个阶段。据平利水田河老艺人李鉴德1962年口述,弦子戏是从其曾祖父李敬谋开始起家的。其曾祖父传给祖父李兴烈,再传到父亲李连生和他本人,共历一百八十余年。弦子戏的声腔主要源于陕南的说唱艺术“莲花落”。据李鉴德说,在其曾祖李敬谋(约清嘉庆1796—1820)时就叫做“莲花落”。仅用击乐锣鼓和小牙板伴奏,坐班说唱。咸丰、同治年间(185l一1874),因接受了“陕南曲子”的影响,才开始用三弦和弦胡等弹拨与拉弦乐器伴奏,并改作皮影演出,正式更名为“弦子腔”。李鉴德至今还保存着清同治元年(1862)的《白良关》抄本。(《1962年陕西省文化局调查资料》)建班稍晚于李家班的,还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莲香河的王家班,延...
· 秦陇文化—陕西—端公戏简介
源于古代设坛祀神仪式,因主庆者为端公佬,故称“端公戏”。盛行于南郑、城固、西乡、紫阳、汉阴、安康、旬阳县境,流行于留坝、宁陕、宁强、凤县、镇安及陕西、四川交界处的山区和兵陵地带。初为设坛祭祀形式,巫师以歌舞祀神驱鬼。巫师多为男性,民间习称巫师为端公。他们装旦扮丑,跳吟表演,故有“跳端公”之说。端公头戴木面具,两额侧部各插一个或两个摺叠黄表,腰扎麻带,脚穿草鞋。一手摇曳铜铃击节,伴踏跳步;一手执裹有色纸条的坛棒,指神示人。端公在坛上边跳边吟,吟之不足则唱,唱调为“神歌调”(又叫“坛歌调”),由包头(端公)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帮腔落尾伴以小锣、小鼓。据汉阴王家河,家传七代的大筒子艺人何玉庆口述,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表演,以端公为主,人员扩大到三至七人,一般是先跳坛,接着续演端公小戏。由地摊苇席上端公一人的踏跳表演,发展为用四张或八张方桌,并为桌台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所用乐器,...
· 秦陇文化—陕西—华剧新编古代戏《杨贵妃》
人物表顺序:杨玉环唐玄宗寿王陈元礼高力士杨国忠太子大臣龙武军太监宫女民妇若干序曲[秋风蓑草,残阳红叶,一段戎碑,一冢孤墓。碑上大书“唐杨贵妃之墓”。[白发宫人,持花束,捧供品,墓前奉献。他们叩拜、哭泣……[伴唱声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幕间诗君王游乐万机轻,醉心霓裳无心兵。华清窥浴遗笑柄,祗今犹话唐玄宗。第一场[华清宫[轻纱薄雾之中,杨玉环缓舒藕臂,作沐浴舞。[唐玄宗闲步殿台,乍窥浴姿,魂魄欲化。[女声独唱雨后梨花吐嫩蕊,雾中神女弄霞衣。天若有酒天亦醉,六官粉黛无颜色。[杨妃浴影隐去。[高力士走近玄宗。高力士万岁,此女……不知万岁以为……唐玄宗月宫嫦娥,犹恐不及!高力土万岁!……此女姓杨名玉环,乃兵曹参军杨国忠举荐。可惜现在在寿王宫中为妃……唐玄宗什么?寿王宫中为妃?高力士啊!只要万岁龙心喜悦,作臣下的谁敢道个不字。唐玄宗高爱卿妥善办理!(留连而去...
· 秦陇文化—陕西—阿宫腔现代戏《三姑娘》
人物表叶春玲——二十三岁,三女儿叶雪玲——二十八岁,二女儿叶秋玲——三十一岁,大女儿叶父——六十岁石庄庄——二十六岁石社社——二十三岁石母——四十九岁五全——二十九岁肖良——四十二岁剧本唱段:[初秋[幕前伴唱:果林村,果芳香,果园一歌乡韵长。叶家今日寿,叶家姐妹分外忙。[幕启叶家客厅。[叶父笑容满面,贴耳听着袖珍收音机上。叶父(唱)人未出门笑出声,酒未到口醉意浓。人寿年丰家家喜,豆事盈门我脚步轻。六十大寿合家庆,父女相聚乐融融。给春玲再把婚期定,一定要体体面面把亲成![秋玲从厨房内喊上。秋玲爸!爸!叶父秋玲,你收拾的咋样?秋玲爸,你听!(唱)猪牛羊内鱼鸡虾,蒸煮氽烧煎炒炸。甜香麻辣五味全,九个热菜十三花。叶父(认真地)娃,你看够不够?秋玲够了!够了!叶父娃,咱现在又不是没有,宁多甭叫少,能好尽管好!今天不光给爸拜寿,没过门的三女婿要来!秋玲庄庄要来?那让我再添几个菜去。(进内)[叶雪玲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