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消失的里弄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4
转发:0
评论:0
消失的里弄,现在时兴叫社区,在过去的更多时间里,上海人熟悉的是里弄。“五户为邻,五邻为里”;

现在时兴叫社区,在过去的更多时间里,上海人熟悉的是里弄。

“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弄,则是小巷子。作为平民百姓聚居之所的里弄,据说18世纪末已经出现在上海。里弄的大量建造,则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当时的上海租界华洋杂居的局面开始不久,人口增加很快,普通市民总要求房价低些再低些,房地产开发商则要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两相结合,占地不大而容量可观的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里弄应运而生。它的总体布置,是欧洲联排式格局。从单体看,则是三间一厢脱胎于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这类亦中亦西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最早出现在现在的北京路宁波路一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新式石库门里弄开始出现。差不多在此前后,又出现所谓广式里弄,以其房式低矮,外观似广东城市里的旧宅而得名。早期的新式里弄建筑水平并不高,大致要到30年代,一批注重功能设计的新式里弄,才出现在上海人面前。它们进深减浅,开间加宽,卧室、起居室之外还有浴室、厨房,煤气和卫生也在这一类里弄里出现。

一条里弄大体上相当于现在所称的社区。它给邻里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不说一幢石库门之间,甚至一条里弄内,人们都互相熟悉。不像今天的一梯两户,对门相邻不相识是常有的事情。当然,在居住条件比较困难的年代,石库门房子曾经是住户间矛盾的根源之一。时过境迁,住在近邻不相知的地方,难免又会想起当年石库门邻居。

高楼之下,大街两旁,便是里弄。几幢,几十幢,甚至几百幢的房子连成一排,连成一片。要想寻找老上海风情,最理想的地方就在这里。平民百姓聚居的地方,有普通上海人的喜怒哀乐,最最实际的上海人的脉搏。问题是,上海正在脱胎换骨,新的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同时,一片片的里弄,一排排石库门正在消失。大时代,大概总在带来令人兴奋的东西的同时,也会叫人伤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里弄文化—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新式里弄住宅是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比较适应当时中上层阶层的需要。境内最早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是民国9年(1920年)由中国营造公司建造的亚尔培坊(今陕西南路582弄),共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层楼房39幢、4层楼房4幢。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金城银行等金融资本的大量投资推动下,形成了境内新式里弄建设的全盛时期。大德里、大福里、信德里、合群坊、兴业里、树德坊等都在这一时期建造。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租界人口增加,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建筑质量也有提高。如碧梧村、复兴新村、愉园、琪美新村、大同新村、春芬别墅、高安新村、茂龄别墅等,已无石库门的痕迹。从外观造型、庭园绿化,到内部装饰,都日趋洋化,水电卫生设施已基本普及,少数还安装上煤气和暖气设备。解放后,新式里弄大都保存,基本上维持原状。1990年,全区有新式里弄住宅4147幢,建筑面积达...
· 里弄里的男人
彦结婚了,随俗嫁往夫家,放弃工作迁徙到上海。经过半天的旅途颠簸,晚间到达时城市已被光怪陆离的彩色霓虹灯包裹了。宏伟的内外环线高架路边缘及高楼大厦轮廓闪烁着蓝绿色的光芒,街道在桔黄色的路灯下显得神秘又洁净,红绿灯跳动着,无尽的车流拖着红黄色的尾灯默默无声的来往。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走着悠闲高雅、步履匆忙、茫然蹒跚的人群。老公使劲拉着彦的手。经过琳琅满目的商店,最后沿着小巷弯进像村落一样凌乱的居民区。这里灯光暗淡,弯弯曲曲的弄堂,高低不齐的居民自建房屋,身边走过的人说着不同地区的口音,路边地摊上摆放着各种看不清也叫不出名字的小玩意,烧烤的生意人借着亮使劲辨认手中的钱。彦新奇的东张西望。老公拽着彦绕过纳凉人最后走进了一座小楼,这是彦的新家。清晨,彦被一声声收废品、修煤气灶、做小买卖的南腔北调吆喝叫醒,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是灰灰的房屋,偶尔有一群鸽子带着串串鸽哨从天空飞过。下面弄堂的中心地段聚着几个穿...
· 旧里弄里的时尚
上海的南京路与淮海路依然繁华,但这两次到上海,朋友们领我们去的已不是这两个热点了,而是去“新天地”。微雨中游新天地,繁闹关在一个个石库门里弄里的酒吧、餐厅、俱乐部会所内。玻璃墙内一苗苗闪跳的小烛光勾勒出重重人影,歌者的磁性歌声掠过耳际,但伴奏的低音频却贴着你的心,远远也感触到这里的脉动。再去新天地时,是个清朗夜,设在街上的餐台人满为患,是游客,是本地的银领白领。弄堂里各国风味的高级餐厅里,大多是以味觉及氛围来思念家乡的跨国公司老外,他们穿着雪白的长袖衬衣,结着领带,一身正宗、严整的“公司文化”。新天地的规模不算大,占地三万平方米,令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变身过程。这个历经百余年的住宅区,从前是法租界,老房子破旧了却还气派,它的存在,体现着现代的上海历史文化。在这里进行旧房改造工程时,保留住石库门的砖墙屋瓦,留住古老文化的气韵;房子里的设备现代化,经营的项目时尚化,新天地成了消闲购物的新热点。要看...
· 里弄情结
“至言不文,至乐不笑,……”这是《淮南子》中对美的一种感受心态。美的事物往往难以言表其美。笔者每每看到美的建筑或景观时,往往说不出它们究竟美在何处。近时再去黄陂南路的“新天地”走走,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似乎找到了它的美之所在。其实,“新天地”之美,可以归纳为一个“情”字。人之情,有多方面,其中童年之情,总会与童年时代的景物联系在一起。上海近代多里弄房子,石库门、弄堂、客堂间、卧室、亭子间、晒台、老虎窗……这些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上海人,会时时忆起这些形象,这里的童年时代;有的即便是没有离开上海,但家已迁离市区,也对这些里弄形象印象至深。童年时代的情景,无论是欢乐的、悲怆的,富裕的、贫寒的,却都会令人魂牵梦绕,依依然记在心头。当他们看到“新天地”的这些形象,会有说不出的情怀,使他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新天地”有小弄堂,有石库门,客堂间式的空间,还有木百叶窗、山墙、晒...
· 上海里弄的小笼生煎
素来一提到上海的点心,人们必先想到的便是出了名的四大金刚——油条,大饼,粢饭,豆浆。可是斗转星移,现在这些称号该让位与另两位大贤--小笼与生煎。在上海的街头你可以很容易地见到小笼和生煎身影。的在此暂借金大侠笔下的东邪西毒来称呼他们。关于小笼的起源在此我转录一下古猗园网站上的介绍“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成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又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