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里弄
现在时兴叫社区,在过去的更多时间里,上海人熟悉的是里弄。
“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弄,则是小巷子。作为平民百姓聚居之所的里弄,据说18世纪末已经出现在上海。里弄的大量建造,则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当时的上海租界华洋杂居的局面开始不久,人口增加很快,普通市民总要求房价低些再低些,房地产开发商则要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两相结合,占地不大而容量可观的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里弄应运而生。它的总体布置,是欧洲联排式格局。从单体看,则是三间一厢脱胎于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这类亦中亦西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最早出现在现在的北京路宁波路一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新式石库门里弄开始出现。差不多在此前后,又出现所谓广式里弄,以其房式低矮,外观似广东城市里的旧宅而得名。早期的新式里弄建筑水平并不高,大致要到30年代,一批注重功能设计的新式里弄,才出现在上海人面前。它们进深减浅,开间加宽,卧室、起居室之外还有浴室、厨房,煤气和卫生也在这一类里弄里出现。
一条里弄大体上相当于现在所称的社区。它给邻里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不说一幢石库门之间,甚至一条里弄内,人们都互相熟悉。不像今天的一梯两户,对门相邻不相识是常有的事情。当然,在居住条件比较困难的年代,石库门房子曾经是住户间矛盾的根源之一。时过境迁,住在近邻不相知的地方,难免又会想起当年石库门邻居。
高楼之下,大街两旁,便是里弄。几幢,几十幢,甚至几百幢的房子连成一排,连成一片。要想寻找老上海风情,最理想的地方就在这里。平民百姓聚居的地方,有普通上海人的喜怒哀乐,最最实际的上海人的脉搏。问题是,上海正在脱胎换骨,新的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同时,一片片的里弄,一排排石库门正在消失。大时代,大概总在带来令人兴奋的东西的同时,也会叫人伤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