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里弄住宅取名看海派建筑文化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4
转发:0
评论:0
从里弄住宅取名看海派建筑文化,最近,在静安区新推出的新福康里住宅小区,其取名很受老上海的青睐,据说因其名而买其

最近,在静安区新推出的新福康里住宅小区,其取名很受老上海的青睐,据说因其名而买其房的有一定数量,这说明,新建住宅小区取名若能很好地继承海派建筑文化,对促进住宅商品房销售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位专门研究上海里弄住宅名称的专家告诉笔者,近代上海因其巨大发展吸引着全国各地不断涌来大批人口,到20世纪初,上海人口已突破100万,相应地兴起大批居住建筑群。当时,木板房屋成批成行出现,形成了近代上海里弄住宅雏形。到1870年左右,因木板房屋易引起火灾,首先从英租界内改以砖木立贴式结构的新建筑,以后被称为“老式石库门”。因其总体布局采用欧洲联排式的房屋格局,组成一条弄堂用地比较节约,内部结构紧凑而很快在各处得到推广。每个弄堂一般只有一个弄口,面向道路,实际上是一个圈围着的小区建筑群。

细细察看,这些小建筑区内的名称五花八门,不仅仅限于“里”或“坊”,还有“村”、“弄”、“庐”、“园”、“庄”“、“宅”、“巷”、“新村”、“弄堂”、“胡同”、“花园”、“别墅”、“别业”等等。关于专名,大多由产权所有者各自命名。没有明确原则,政府也未限制和规定,不过从众多里弄名称中,可以归纳出它自然形成的命名规律。

一是以产权所有者的姓名或与其相关的因素命名。如幸福路269弄,由罗某于1939年出资建筑,他将“罗”字上下拆开,命名为“四维新村”,又如南京西路450弄,为荣业地产公司所建,命名为“荣业新村”。今长宁区侯家宅19弄,系金姓所建,他从自己和儿子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鸿业里”。有些里弄系当时几人合资建造的,为纪念初创,留作永存,于是以意代名,如“三义新村”,“四友新村”都是由当时三人和四人合建而取名的。

有些里弄是以其自身特征加以命名。如有以其居住者籍贯而取名的。今交通西路184弄,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批西安人定居于此,故称为“西安坊”,今番禺路55弄、75弄和95弄,因当时居住大部分外国人,故称“外国弄堂”。其他如“南通村”、“江北里”、“宁波里”、“太原坊”等都取意于此。有些里弄以经营业取名。如混堂弄、铁匠弄、典当弄、杀猪弄等等。

还有以富贵荣华、仁义道德、安吉顺平为中心思想的字、词命名。这些名称,既显示了传统的色彩,也反映了当时一般市民追求与渴望的指向和社会心理。在众多名称中,以“宝、“富”、“贵”、“庆”、“荣”、“昌”、“顺”、“吉”、“善”、“德”、“康”、“兴”等字组成的比比皆是。许多里弄还以“永”字或“恒”字为首,反映了人们对永恒地企望获得某种东西的强烈愿望。据统计,以“永”字为首的里弄,在上海有365条,如永仁、永升、永丰、永乐、永宁、永庆、永安、永嘉等,以永安为名的,上海曾有56条,以永庆为名的有39条,以永兴为名的有23条。

了解了上海住宅名称起因,也许有些人只把它看成是房屋的实体名称,实际上它经受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和时代气息的风情,它实际上就变成了都市乐章中的一个个生动的音符。它既折射出历史的波澜烟云,也包含和反映着城市丰富的风貌内涵。由此可见,象征着人们幸福、健康的新福康里小区受人青睐的原因,也看出为新建住宅小区取名时,怎样继承和发扬海派建筑文化的重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节能住宅建筑
产业化ASA镶嵌式围护结构的绿色节能住宅建筑装配体系相关阅读:英公司组装半成品建造节能房屋英国首批由起重机建造的“即时房屋”(instanthomes)问世,不到三周时间里房屋内疚已经建好了浴室和厨房。重达25吨的三间卧室半成品由工厂建造,再由卡车运送到指定地点。这批房屋的建造由公司与英国防部通力合作,为的是解决受伤退伍军人的房屋问题。“即时房屋”的灵感来源于战后的组合房屋,如今在兰开夏郡已经建造起了现代的“即时房屋”。工厂建造的房屋半成品在由卡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后由起重机安装组合。这种快速建房的想法主要是为了解决英国的住房危机,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当时由于纳粹军的狂轰滥炸许多房屋受损,政府为快速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想出了这一妙计。此次“即时房屋”由依贝斯房屋建造工厂全力打造,目前已经完工两所。据悉,这些房屋将通过当地的住房协会出租,依贝斯工厂也在积极与其他住房协会和国防部磋商。这种“即时...
· 沪剧和海派文化
沪剧是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名剧种。在此以前,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川沙、南汇一带的称东乡调,流行松江、青浦等地的称西乡调。沪剧的前身在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上海城区,民国初年称花鼓戏,后来称本地滩黄和申滩,在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申曲,1941年有个大剧团称名“上海沪剧社”,到1946年上海申曲正式定名为沪剧。沪剧的前身,“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演员只分上下手,没有‘行当’,是一种说唱歌舞形式。后来登上用木板搭成的小台,采用文明戏变成舞台演出的小戏。”1沪剧后来的迅速发展繁荣完全是进入了文化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后,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打造出来的。沪剧与上海方言的深层契合沪剧来自民间。早期的沪剧直接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用的都是经提炼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如《女看灯》中的“若要天花粉,采起杜瓜根。”《卖红菱》中的“天上呒没跌杀鸟,地上呒没饿杀人。”都...
· 里弄文化—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新式里弄住宅是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比较适应当时中上层阶层的需要。境内最早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是民国9年(1920年)由中国营造公司建造的亚尔培坊(今陕西南路582弄),共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层楼房39幢、4层楼房4幢。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金城银行等金融资本的大量投资推动下,形成了境内新式里弄建设的全盛时期。大德里、大福里、信德里、合群坊、兴业里、树德坊等都在这一时期建造。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租界人口增加,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建筑质量也有提高。如碧梧村、复兴新村、愉园、琪美新村、大同新村、春芬别墅、高安新村、茂龄别墅等,已无石库门的痕迹。从外观造型、庭园绿化,到内部装饰,都日趋洋化,水电卫生设施已基本普及,少数还安装上煤气和暖气设备。解放后,新式里弄大都保存,基本上维持原状。1990年,全区有新式里弄住宅4147幢,建筑面积达...
· 从历史看八闽文化
福建,一个矛盾的整合体,古老的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文明礼仪之邦”。《永远的驿站》向我们展示了那厚重的历史,在不断地融合与进步中,八闽文化极具个性魅力,多元性、矛盾性、海洋性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作者以其独到的历史观描绘了这一无与伦比的地域文化。/>在《永远的驿站》中,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文明会给它的后代带来远不止历史这点沧桑,更会激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即使这样,这里的民众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乡有一俗。”是福建民俗的真实写照。/>方言是地区最鲜明的特征,听口音即可辨别某一个人的籍贯,而闽地方言中又有许许多多的分支,也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村民,在见面的时候都无法沟通。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必定产生竞争,会有优胜劣汰,也许正是这样...
· 海派茶馆文化散论
什么叫“海派茶文化”?这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问题,而是上海文化发展中一个小小的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我以为,它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因时代变迁和地域特点包涵了现代文明因子的茶文化的重要分支,成为东西方文明结合小小奇葩的一个形象标志。当我们从上海的老城厢、新开发区、各街区看到风格各异的茶馆、茶坊时,不能不承认这是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在新时期上海这块沃土上螺旋形的再生。当人们在十多年前为上海的老茶馆渐渐消失而无奈地感叹时,不会想到在不久以后海派茶馆会以如此迅速的步伐、多姿多彩的形态在上海的街头重新崛起。这说明中国茶文化根系的深广,也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必然会影响并促进文化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必定具有时代和地方的特色,具有容纳、开放、创新特点,不同于京派、川派、粤派、杭派的海派茶文化,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在中国各地竟放中颇具特色的百花齐放中的中国茶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枝奇葩。茶馆文化是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