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上海老式里弄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5
转发:0
评论:0
上海老式里弄,  上海现在正在快速变化,这瞬息万变的变化令人百看不厌。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先驱,
   上海现在正在快速变化,这瞬息万变的变化令人百看不厌。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先驱,上海最先进行了人们思想和生活方面的解放,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的东西。在街头出现了时髦的酒吧、KTV,方便的超市,整洁的快餐厅,在大街上林立的百货公司里摆满了五彩缤纷的高档衣服、鞋子、皮包……玻璃橱里的高级名牌化妆品和香水光彩夺目。大型家用电器前面总是聚集着许多人。上海,现在“新”和“旧”正在并存,而“新”以破竹之势驱逐“旧”。人们周围充满着“新”的东西,你只要付钱,要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这样新的生活方式很快就渗透到上海人之间,越来越吸引住人心。

    但是,对我来说,在上海富于魅力的、吸引我的不是这些“新”的,而是中国传统色彩很浓的“旧”的东西。如果从繁华热闹的大街往里一走进去,眼前一下子就展示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上海里弄的世界。这是—个还看得到上海传统的旧的生活方式的地方,是与外面的快速变化完全隔断的、慢悠悠的,好像时间早就停在了那样的世界。

     我很喜欢到城隍庙附近的里弄人群稠密的地方去走走。我来上海以后,已经去过好几次。

    走过绚丽多彩的城隍庙旁边的商店街,要踏进黑白色彩的里弄世界时,我心里有点紧张。这是因为我刚走过来的大街是充满“新”的空间,对我来说是个司空见惯的,跟我国一样的区域。但是现在我要走进去的是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对我来说是个陌生而神秘的空间,好像有外面人不可侵犯的气氛。所以为了鼓点勇气,我停步,做个深呼吸,然后才严肃地迈出第一步。

    走进里弄的时候,我看到老的少的一起生活的活生生的情况。老阿姨在外头匆匆忙忙地洗蔬菜、切肉准备晚饭。年轻小伙子懒洋洋地躺在斜椅上目送行人。老头儿们坐在凳子上热热闹闹地聊聊天。“哎,小心点儿!”放学回家的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跑过来,差点儿碰到我了。

    这时,我发现我的周围洋溢着因人烟稠密而产生的、令人怀念的温暖。这是在我的国家里早就没有的。沉浸在这温暖里,我觉得我好像跟里弄世界融合在一起,变成里弄世界的一员。

    围绕着里弄生活的是连到里面的庄重的房子。房子前面有一对乌漆的木板门,关得紧紧的。从半开的窗户只看得出里面很阴暗,看起来房间狭小而简单。

    虽然里弄总是喧嚣得很,但是我看着这些房子时,倒觉得这里很安静。房子都很陈旧,令人觉得历史悠久,显得庄重肃穆,很有品格。这样,人们的生活活动和独特的里弄房子的宁静气氛,这“动”和“静”的调和,造成了里弄世界,使里弄具有格外别致的魅力。

    看上去,里弄的生活不如外面的豪华生活,似乎一定很辛苦,很不方便。但是,他们踏踏实实地、朴朴素素地生活,他们生活的样子真令人感动。

    在“新”驱逐“旧”的上海,里弄正在被拆毁,变成一堆瓦砾,它们后面像雨后春笋般耸立起高楼。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旧”的要注定消失吗?里弄一旦消失了,除了房子以外,还有里弄的生活、风俗、习惯等一切都没有了,这真遗憾而可惜。

   总有一天街上的里弄消失,但是留在我心中的上海里弄世界永不消失。

    我并不是为了给现今的上海市露丑,也不是为了表现我有什么高超的摄技,在今天的中国广大的农村尚没有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就说城市吧,有这样的景象的也不少的,我为什么要纪念它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生活对于今天的上海来说可能很快成为过去。我拍的是上海的闸北区长安路与长安西路的居民区。这里的形成大多是日本占领时期或更前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城市的街坊是怎样形成的,这些路街道的外墙是后来重修的结果,但是这也体现过去上海人的一些生活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寻访上海里弄
又到了临近毕业的日子,怀旧是难免的情绪。回想两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大家忙着找工作、忙着找房子、当然还不忘记忙着颓。那次和谷涛、小鸡一起跑到宝山区某个已经在市区地图上消失的地方去投简历,忙了大半天感谢上帝总算每人投出去一份,郁闷一天回寝室听那段经典的《那年从川大毕业》(还配上辛德勒名单的主题乐,作者绝对人才)。还有一次陪王翔、酋长他们一起找租房,路上遇到个仁兄十分热情邀我和他合租,原因是该老兄社会经验丰富,看一眼就知道我是刚毕业的,住在一起放心(汗)。两年时间过去了,哥几个各自拼事业,有的已经成了家。我又开始写毕业课题了,因为要查资料的关系老往上海图书馆跑。图书馆的选址非常好(淮海中路),周围环境高雅别致。附近比较显眼的建筑要算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这栋1924年完工的西式别墅堪称上海历史建筑的精华。可惜那里封闭森严,围墙外还有十步一岗的解放军,实在是很破坏审美情绪。不远处的衡山路上望得见一片西...
· 上海里弄的小笼生煎
素来一提到上海的点心,人们必先想到的便是出了名的四大金刚——油条,大饼,粢饭,豆浆。可是斗转星移,现在这些称号该让位与另两位大贤--小笼与生煎。在上海的街头你可以很容易地见到小笼和生煎身影。的在此暂借金大侠笔下的东邪西毒来称呼他们。关于小笼的起源在此我转录一下古猗园网站上的介绍“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成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又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
· 上海的新式里弄的特色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当时素有“江海之涌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东方门户、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要冲。两股力量的汇合,使上海自1843年开埠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近一个世纪,由“蕞尔小邑”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上海市民的居住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发展着。它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体制,自成一体,独立成章。二历史沿革旧上海租界的圈立,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登陆场。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乱,使西方文化在无意之中找到了为市民阶层所接受的突破口。...
· 上海里弄的文化历史
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发源地,上海里弄是中西现代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由此,里弄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及其背后的世俗生活,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城市特征,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长期以来,里弄的更新改造矛盾重重,尤其在今天,如何处理好超常规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保护并发扬上海历史文化、切实维护居民切身利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刻不容缓的任务。本书主要采用多学科理论融汇综合,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涉及里弄改造的政府政策制定、经济利益权衡、居民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城市特色保护和发扬等方面,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建筑学、经济学、城市更新理论、历史保护理论、城市设计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借鉴大量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 上海里弄里的鬼故事
我从小就住在上海的里弄房子,小时候经常听一些叔叔伯伯讲他们以前在里弄里发生的灵异故事,故事的真实性还是比较强的,我今天所讲的是灵异而不是所谓的鬼怪!以前有个老太太,一个人住在三层阁(三层阁是里弄房的最高一层),结果在家里病逝了,老房子的规矩是尸体要在家里进行超度,所以她的子女给她请来了法师在家里念了3天的经,到了第3天,老太太竟然神奇般的活了过来,于是法师就问她这几天做了什么梦!老太太说:”我就觉得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动,身上地上都是蛇,而且在门缝了有个钩子一直从外面在沟门口的一条蛇,钩了好久都没钩出去,然后就来了2个孩子站在床边,手里那着一本书,翻了一翻说没这个人,就走了,蛇也就不了H缓笪揖脱了.”听了老太太的话,法师让老太太放心,你命还不该绝,那2个孩子就是金童玉女,那本本子就是生死册,上面既然没有你的名字,那阎王爷也就不会招你过去,之所以梦到蛇,那是因为老太太属蛇的!后来过了好久,老太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