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里弄文化—新式里弄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5
转发:0
评论:0
里弄文化—新式里弄,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住宅是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比

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住宅是在旧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比较适应当时中上层阶层的需要。境内最早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是民国9年(1920年)由中国营造公司建造的亚尔培坊(今陕西南路582弄),共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层楼房39幢、4层楼房4幢。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金城银行等金融资本的大量投资推动下,形成了境内新式里弄建设的全盛时期。大德里、大福里、信德里、合群坊、兴业里、树德坊等都在这一时期建造。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租界人口增加,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建筑质量也有提高。如碧梧村、复兴新村、愉园、琪美新村、大同新村、春芬别墅、高安新村、茂龄别墅等,已无石库门的痕迹。从外观造型、庭园绿化,到内部装饰,都日趋洋化,水电卫生设施已基本普及,少数还安装上煤气和暖气设备。解放后,新式里弄大都保存,基本上维持原状。1990年,全区有新式里弄住宅4147幢,建筑面积达82.43万平方米,占全区居民住房10%。主要分布在永嘉、天平、新乐、湖南、枫林等地区。

选介

兴业里 淮海中路955~977号、967弄1~45号,陕西南路302~334号,原为外侨大型花园住宅。民国19年由普益地产公司改建成新式里弄后,售与浙江兴业银行,故名兴业里。其中淮海中路955~975号以及陕西南路302~304号为4层楼店面房,共26幢;淮海中路967弄1~25号为2层楼房,共25幢;淮海中路967弄26~45号为砖木结构单间平房。所有住房都是清水外墙、木质门窗、松木地板、大卫生,并间有小型绿化园地。

上海新村 淮海中路1487弄,建于民国28年。弄内共有混合结构3层楼房56幢,成行列式排列,每幢楼均有小阳台和小园地,建筑面积共1.58万平方米。60年代又新建3层混合结构办公楼1幢,面积572平方米,现为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使用。

永嘉新村 永嘉路580弄,建于民国36年。原系交通银行职工宿舍,现为市民居住点。内分东、西两部,东部有砖木结构3层公寓楼房12幢;西部有2层楼房35幢,弄内通道宽畅,房前屋后遍植树木花卉,环境幽静。新村内有小学1所,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室内体育场1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上海的新式里弄的特色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当时素有“江海之涌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东方门户、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要冲。两股力量的汇合,使上海自1843年开埠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近一个世纪,由“蕞尔小邑”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上海市民的居住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发展着。它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体制,自成一体,独立成章。二历史沿革旧上海租界的圈立,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登陆场。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乱,使西方文化在无意之中找到了为市民阶层所接受的突破口。...
· 里弄文化(四)
石库门旧房是没有地下排污管、煤气管等基础设施的,新天地里弄改造时,每幢楼都要挖地数米,部份需深达九米,铺埋地下水、电、煤气管道、通讯电缆、污水处理、消防系统等。旧房不拆,挖土机开不进作业现场,施工难度相当大。铺设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的工人,皆小心翼翼,以免不小心碰坏了"文化"。有些旧楼内部的木料已腐朽了,所以其内部结构须全部重做,但能保留的还是千方百计地保留下来。沧桑空间闲话里弄里弄是近代上海人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长时间里被七十二家房客抢占争夺,就都要拜大上海的发达所赐了。移民的代代繁衍,致使上海人口暴增,里弄建筑的功能和体量全部经过了精打细算的压缩,空间不断地被分割、局促。每一条里弄自成一个小世界,上海人在这个小世界里精打细算地生活,练就了小螺丝壳里做大道场的本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的精明性格也是在小里弄生活里磨练出来的。上海里弄生活迅速发展之时,正值全国各地的移民大量拥入上海,可说...
· 里弄文化(一)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里弄",又叫"弄堂"。其实,称"里弄"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里弄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里弄的起源可以说,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区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里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
· 里弄文化(二)
在20世纪20年代石库门里弄的出现了一批新式里弄住宅。不断改进的新式石库门建筑才开始注重石库门本身的装饰,一般在石料门框上方有三角形式圆弧山花,上面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了西式装饰。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凡尔登花园(长乐村)和1927年的霞飞坊(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继承了石库门民居的某些传统做法,如正屋与辅屋的层高差、封闭或开口的后天井等,但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断,外观基本上西化了。考虑到小汽车的通行和回车,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良好的朝向、间距、通风、隔声等成为新式里弄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曾经代表里弄民居特征的"石库门"这一形式被淘汰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为争取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建筑空间形态...
· 里弄文化(三)
里弄的独特文化石库门里弄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里弄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1、石库门的住客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四通八达的里弄里,旅馆、作坊、报馆,也都会来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摊、修鞋匠、理发师傅、算命先生,以及传街走巷的各种露天职业者,都来此谋求营生。他们中大多是川流不息的各地移民。石库门里弄口更设有上海人称为"烟纸店"的单开间小店,提供香烟、草纸、老酒和各种小百货,二十四小时做买卖。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同时也折射出上海这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