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渐行渐远的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8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渐行渐远的胡同,   “胡同”这个词打诞生的那天起铁定了心要在北京这片王土上生存下去,从元朝到明

胡同文化—渐行渐远的胡同

    “胡同”这个词打诞生的那天起铁定了心要在北京这片王土上生存下去,从元朝到明朝,从明朝到清朝,从清朝到现在,它不但没有消失,反而繁衍壮大,把北京的大小街衢并北京人的身上一一贴上了自己的标签,以至于今人在描述北京或者探索北京精神的时候,都不得不先从它入手。

胡同在覆盖北京城的过程中顺便衍生出了它自身的数十种写法,如“笛通”“火弄”“火瞳”“火巷”“胡洞”“梧桐”等等,名字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民俗专家、语言学家不得不费时费力,于诸多的名字中间寻出一根线,以求探出其源头。虽然是奔着一个目标走的,但是经由路径却不完全一样。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推断说:胡同这个词非本地土产,而是由蒙古语Hottog转化而来的,在蒙古语中,Hottog是水井的意思,水是生命之源,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类居住。从这个意义引申开去,胡同应该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日本人多田贞一研究表明:在蒙古,胡同指比村子稍微大一点儿的部落,相当于镇,后来指街道。此外,他还非常有创建性地指出——胡同这种东西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在蒙古、吉林、河北、天津、河南都有这个叫法。另有专家考证:胡同一词并非舶来品,而是从中华词汇演变而来的,不信的话可以翻翻典籍。

胡同文化—渐行渐远的胡同

 

雪后胡同  

一场雪后.胡同里人迹不多,多少有点落寞。但曲折的胡同与远处的城楼,静默着,似乎又在讲述着什么。

    不管胡同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否是北京特产,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胡同造就了北京文化,而北京文化反过来又使胡同获得了它的知名度。

    “胡同”这种称谓始于元朝。元朝政府比较喜欢整齐划一,于是在对北京城(当时的大都)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将居民区按片分开,而分开居民区的通道就被称为胡同。据史料记载,元朝时的北京共有街巷413条,其中有29条直接称为胡同,明朝时的街巷共有1170条,其中有459条直接称为胡同。而今,北京地区共有大小街衢6304条,而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1316条。

    胡同在元朝的时候有着严格的标准,长、宽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定,但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演化,胡同早已不复见当日旧观,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直或曲,将北京的居民区切分成了零零碎碎的若干小块。北京最长的胡同莫过于东、西交民巷,它长近七里,仅比长安街短一里多。而曾经位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的一尺大街只有十余米长,是北京最短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是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它的最窄处只有58厘米,仅容一个人通过。有句老话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在北京,也有一条胡同曲曲折折拐九个弯儿,当然,它的名字也就叫“九道湾”。

北京胡同的得名往往依据其地形。如有一条胡同出口处略有弯曲,北京人在旁边一看:这不是一条羊尾巴吗?于是直呼其为“羊尾巴胡同”。另有一种圆圈形胡同,人走进去后又能原地走出来,北京人笑呵呵地也给了它一个名字——“罗圈胡同”。另外,有的胡同一头细长,一头比较宽,北京人想了想,日:“耳挖勺胡同”。对于那种死胡同,北京人就叫它“口袋胡同”,对于那些口小里面大的胡同北京人则叫它“大肚子胡同”或者“闷葫芦罐儿”,弯弯曲曲的胡同就叫“九道湾”、“八道湾”,口大里面小而且弯曲的胡同就叫“豆芽胡同”,短小的胡同取名“一跑儿胡同”,方方正正的胡同就干脆叫“抽屉”、“盒子”什么的好了。

北京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位于东城目正义路。

    北京是几代王朝的皇城,既然是皇城,当然要显示出皇帝的威严来,所以北京城在规划的时候便完全依照《礼记》来,什么在左,什么在右,什么在前,什么在后,都有严格的规定,连路都端端正正,来不得一点儿转圜。而北京的胡同虽然经历了数代变迁,不能保持当年的端正模样儿,但是在拐角的地方却依然接近九十度,不省一点儿路程。这就是北京的胡同性格。北京人秉承了胡同性格,凡事直来直去,却也爽快。

    北京人喜欢走胡同,走在胡同里,莫名的便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北京人走在胡同里时,绝不贴着墙根,而是稳当地将双脚锁定在胡同的中轴线上,将眼睛保持平视。这是规矩。北京人守规矩,他们固执地把自己放在官家规定好的领地上,绝对不越雷池一步,和整齐统一的胡同一样,化做北京城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老舍当年才感叹道,北京人“做了一辈子的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胡同渐消失北京历史在死去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北京的土地变迁之所以受到格外的关注,不仅因其文化古都,更因为其身为京畿,提供示范。1267年,忽必烈于燕京营建新都城———元大都。新都城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涂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描述。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
· 端午节成“粽子节”部分习俗渐行渐远
  不识菖蒲、艾条模样,不知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端午这一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简单与“粽子节”画上等号。  5月24日,离端午节还有一周的时间,记者来到太原市某大型超市。在超市最显眼位置,摆放着各种礼盒包装的粽子。除了传统的红枣口味外,还有猪肉、蛋黄各种口味的粽子。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挑选粽子,“端午节快到了,买几包粽子回家。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不会包粽子。”当记者问起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她说每年都是象征性地买点粽子,赛龙舟还是几年前看过一次。对于过节,大多数人选择以吃为主。  记者走访中发现,许多人已经将端午节当做“粽子节”,无外乎吃几个粽子。不少80后表示,小时候端午节戴在手上的五彩绳、挂在脖子上的香包已经成了他们儿时过节的记忆。在太原市北大街一...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最窄的胡同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门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我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最近又有人关地踏勘,发现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虽然东口宽八十厘米,可胡同中间最窄处却只有四十四厘米,是胡同两侧居民住宅院前的台阶伸出占了地方,在这个地方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进居民院的门洞里,另一个人才能过去,要不然谁也甭想通行。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最短的胡同
北京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十来米长,东西走向,听一位老人讲胡同里原有几家门店,路北是刻字店,路南的店铺已记不清为何了,虽叫一尺大街,其实是条胡同,现已划入杨梅竹斜街,成了小街的西段。最近有人又发现,就在这儿附近,有一条更短的胡同,叫贯通巷,只有20多米长,可算是北最短的胡同。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