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崇文门13胡同中西文化碰撞出彩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7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崇文门13胡同中西文化碰撞出彩,德国女人当垆巴黎饭店希腊夫妻烤制法国面包意大利人酒馆成为北京饭店———

  德国女人当垆巴黎饭店 希腊夫妻烤制法国面包 意大利人酒馆成为北京饭店———

  哈德门,这个让初到北京生活的人感到陌生的名字,却让老北京觉得亲切。哈德门是崇文门的前世,崇文门是哈德门的今生。当年哈德门西边是前门火车站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这里成为老北京内城和外城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中西方文化冲撞和共生的交汇点。

  崇文门内13条胡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洋人在这里开办了饭店、面包房、咖啡馆。几十年后饭店、面包房、咖啡馆和它的主人一同消逝,但踪迹却依稀可见,北京饭店就是从这里起家的。

  德国老板娘开设巴黎饭店

  巴黎饭店建在三元庵胡同(现名三源胡同),是座西式建筑。巴黎饭店的男主人叫杨振陛,祖籍天津。他的妻子是个德国人,中文名字叫杨阿娜,又名婀娜。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这个胡同中度过。他仍然记得这座巴黎饭店。他说,饭店就在他家对面,他一直以为饭店的女主人是法国人。当得知女主人来自德国时,赵先生也诧异,为什么饭店偏偏叫“巴黎饭店”。可惜的是,这个疑问随着巴黎饭店被拆除而成了谜。

  一个听上去还算合理的解释能解答这个疑问。原来当年崇文门大街上还有一座德国饭店,德国饭店当时主要为德国驻华使馆服务,具体建于哪一年现在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德国饭店比巴黎饭店早很多年。也许是怕混淆,杨振陛才将饭店命名为“巴黎饭店”。

  希腊人烤出法国面包飘香胡同

  除了这两座饭店,崇内大街上还有一家出售法式面包的面包房,招牌是J·AMOUROUS,在1917年登记,铺主是希腊人,住在孝顺胡同。档案记载男主人的名字是“叱呢来克斯”,女主人叫“达苏拉”。在这里居住近一个世纪的李老先生说,这家面包房里总散出阵阵香味,但住在这里的百姓不可能买得起,最多也只能闻闻香气而已。苏州胡同三家小门脸变成北京饭店

  1900年,两个法国人邦扎和佩拉蒂在现崇文门内大街苏州胡同开办了一家3间门脸的小酒馆,这就是北京饭店的前身。第二年酒馆迁到现东单菜市场隔壁,并挂上了“北京饭店”的招牌。后局”办公点改建为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更名为崇文门内大街邮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设为营业处邮亭、邮务支局,1996年被改建为中国邮政博物馆。冯玉祥一家居住在船板胡同

  13条胡同里住过不少名人,让在胡同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都感到惊讶。如果不是档案里的记载,谁也恢溃凑庠呵缴习卟底攀业睦虾故遣亓曰⒅亍?/P>

  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一家曾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居住在船板胡同21号和22号院。这个院子后来由他的兄长一家居住。张学良之弟张学恩曾在1931年居住在崇内,并就读于当时的汇文中学。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小时候就住在今三源胡同,他说他家旁边有一个煤铺,如今老煤铺的外貌依然可见。

  从哈德门到崇文门

  从哈德门到崇文门,在前世今生的轮回中档案记载着三个重要的年份。

  1959年筹建北京站,崇内大街改造,一些铺子被拆除。1965年修建地铁,北京站西街形成,更改了自清朝以来崇内地区的布局。1968年拆除老城墙,展宽街道。

  如今,当年的德国饭店和法国面包房已被拆除,巴黎饭店和老煤铺被改建为民房,小酒馆原址上建立了北京饭店。

  来,他们将饭店盘给意大利人卢苏经营。两年后卢苏根据饭店发展需要,便在王府井南口建起一座五层红砖楼(即现在的北京饭店新大楼所在地)。小报房胡同藏着中国最早的邮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全长3公里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25·23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最短的胡同小喇叭口胡同,北口不足0·6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仅存的过街楼儒福里的观音院过街楼北京城的胡同虽说大多数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的,但也有斜街。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由此接下去继续往南至复兴门内大街,佟麟阁路再以此往南接到宣武门西大街。一条原本是北京城西部重要水道的街连起了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这条胡同与长安街平行,在长安街南面,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它仅比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里的长安街短一点五里。与最长、最宽相反的就该是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了。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段,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才十来米长,东西走向。现今...
· 胡同文化—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胡同里以蛮子门居多,这其实也在说明着过去主人的身份。胡同里的蛮子门大多很气派,只是规制上无法造成广亮或是金柱的模样。所以能够猜测过去的主人大概应该是财力出众的商人了。精美的砖雕镶嵌在门楼上,诉说着属于过去的历史。
· 胡同文化—马胡同
六畜之首的马地名六畜当中,马排在首位,在以六畜为名称的北京地名中,马也是老大。明代时就达到40多个,比牛胡同多,比羊胡同也多。当时与马直接关系的就有乌马驿,养马胡同、马桩胡同——拴马的桩子、马巷胡同、御马监、御马监仓草栏、牧马所、马皮厂、找马河、马市——马匹交易市场;马市桥、马神庙街——街里有祭祀马王爷的庙;糖营瘦马营、骡马市——又一个大牲口交易市场;马厂胡同、马道口和埋马坟等。这些马地名分散在中、东、西、南、北等五个城区里。此外,朝廷还在京东温榆河畔设立了大规模的马房,豢养马匹和小马驹。当时就有驹子马房、北马房、金盏马房、北高马房(新店)、义河马房(常店)等,这些地名一直流传至今。还有一种与马没有直接关系而仅有简接联系的地名,像中兵马司和东、西、南、北城兵马司胡同,这些兵马司既是官署名,又是地名。兵马司全称兵马指挥司,其职责类似今天的公安部门,但管理的范围要宽。除了在五城骑着高头大马负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