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潜学胡同和大四条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2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潜学胡同和大四条,   大凡讲到故乡,似乎都应当是在哪个农村,青堂瓦舍、小桥流水……追溯到祖父那一

    大凡讲到故乡,似乎都应当是在哪个农村,青堂瓦舍、小桥流水……追溯到祖父那一辈,我家也是。可我出生在北京,我的母亲也出生在北京,北京的四合院就是我的故乡。

  从如今的平安大街往西再往北到新街口路口再往西,路北有一个师范学校,当年这里曾经是华北小学。从它东面的胡同里进去往北走就是大四条,大四条是一道东西的横街,穿过这条街就看见一棵硕大的槐树,槐树两旁是几个小商店,槐树西面有几条小胡同,其中一条叫做潜学胡同,走进这条小胡同,从路北挨着门牌数下去,六号门里就是我的家。妈妈说,爸爸单位没有宿舍,就由公家出面租了这个小院的一排南房。这座小小的四合院就是我平生最早的记忆。那院门口的门墩、黑色的双扇门,门上的一副对联“诗书传家久,勤俭继世长”是我这辈子记住的第一句写出来的话。走进这黑色的大门,还不能马上进到院子里,甚至还看不到院子,迈进门槛,是一个门洞,左手一个小门,大约原来是门房,我们搬进去之后,就把那个门堵住了,只留了窗户,窗台上放些个瓶瓶罐罐之类,门洞里也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门洞正对着一个影壁,影壁上的雕花已经斑驳,下了门洞的台阶就是南房,是我们家了。正房是北房,那是房东住的。房东姓刘,不记得干什么的了,从门上的对联来看大约也是个读过书的。只记得他家有个儿子叫小顺子,和我年龄相仿,我们经常一起玩耍,以至于惹得姥姥踮着那双小脚满院子追着让我去念书。西屋的三间房两头是厕所,中间是房东家的杂物间。

  记得东屋里曾经住过一个挺漂亮的女人,声音低低的脆脆的,经常拿糖给我们吃,叫我们到她的房间里去玩,我们也都喜欢去,因为房间里收拾得很干净,还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还因为她也和我们一起玩,亲我们抱我们,惹得我们笑,她也笑,她笑起来却总是拿手捂着嘴,身子前仰后合,看她这样子,我们就越加大笑起来,小屋里就充满了欢乐。我尤其喜欢她抱我,她的手软软的,身上香香的,卷卷的头发抚过我的脸上,痒痒的,很舒服。她说她最喜欢我,说是给我算过命,我是山头火她是山下水,命很合的,想给我当干妈,但妈妈竭力反对,甚至不让我再去她屋里了,妈妈说那女人是个神经病。不久,一个很粗壮的男人把她接走了。走的那天她特意到我家来抱了抱我,我看见她的眼里有眼泪,就大声地哭叫:“不要走!不要走!”直到妈妈硬把我接过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离别之苦。

  在小院里最高兴的记忆就是过年。大人们进了腊月早早就开始忙上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祭灶、打扫屋子、筹备年货、做新衣服……他们忙得昏天黑地,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厨房里像个跟屁虫似的,随着大人们乱转,吵着要好吃的,大人们就顺手往我们的小嘴里塞一块炖好的肉块,或是一块糖瓜,我们就高兴地颠颠着跑了。到了晚上,大孩子们在胡同里点燃了“小鞭儿”———一种拴在一起的小鞭炮,那时候可没有现在那么大威力的爆竹,听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孩子们就嘻嘻哈哈地笑着,闹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拿着大人们给糊的纸灯笼满胡同乱跑。记得有一年我和小顺子拿着灯笼在胡同里跑,他的灯笼忽然着起火来,吓得我们哇哇大哭扔下灯笼就跑,结果我的灯笼也着了,半条胡同都是红红的火光,大人们忙跑出来,又拿笤帚扑火又抱起我们来哄。现在的灯笼都是装小灯泡的了,不会被颠着了,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情趣。

  如今,那个潜学胡同连同大四条都早已不在了,那时的人们也早已作古的作古、四散的四散了,只有这记忆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年代越久远却越清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国学胡同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官书院胡同,西不通,位于孔庙与国子监后身。明清时无称。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此名。当与国子监有关。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子学、国学。故而与其相邻的胡同而有是称。
· 胡同文化—府学胡同
地标的印象府学胡同因胡同中过去有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为明清两代学子学习考试的地方。穿过繁华的平安大街,向北走不多远就可以来到府学胡同。由东口往里走去,可以看到很多个各样的宅门,如意门和蛮子门占了多数,保存也还基本完好,门楼上面的砖雕仍然依稀可见。流年的风景府学胡同东口南侧有很大一片地方,是过去的段祺瑞执政府。这建筑的存在其实也在述说着历史,“三一八”惨案,永远将这片地方印在了中国人的头脑里。府学胡同西口有文天祥祠,对于文天祥,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那种壮伟的气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祠堂里面的那棵相传为文天样亲手所植的枣树,其中一条树枝一直指向着南方,其寓意就是文天祥的著名诗篇《指南录》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吉州庐陵人,大概是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南宋末年,国事危急,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朝廷派去和...
· 胡同文化—东四八条
东四八条位于东城区东部,因胡同在东四北大街路东的胡同中由南向北排在第八位而得名。东四八条在明朝时称为正觉寺胡同,是因为胡同原来建有正觉寺而得名的。东四八条不是很宽,但里面的宅门大多比较精制,无论是排场的广亮大门还是普通的如意门。总的说来,胡同里的广亮式大门还是比较多的,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高官显贵们的居所,尤其是胡同西半部分,就更加明显。胡同东部开始断断续续出现了寻常人家的门楼,不过大多还是比较规整,建筑也比较大气。胡同的71号是叶圣陶先生的故居,故居是一座非常齐整的四合院,院内垂花门和游廊俱全,现在仍然保存基本完好。
· 胡同文化—定阜街和三不老胡同等几条街巷的来历
定阜街位于西城区中部,厂桥街道办事处境内,德胜门内大街南段东侧。明代此街称定府大街,因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府第设在此处,徐达原封定国公。其府为定国公府,所以,其街叫定府大街。新中国建立后1965年改为定阜街。三不老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厂桥街道办事处境内,棉花胡同东侧。这条胡同里是明朝有名太监郑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郑和本名马三保,明成祖朱栎赐名郑和。因此,明朝时此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老爹”是当时对年长人的尊称。清朝改名三伯老胡同,民国年间才改名三不老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此胡同依旧沿用此名。棉花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厂桥街道办事处境内,护国寺街北侧。明代其胡同北段叫陶兽医胡同,因该胡同住有一个姓陶的兽医大夫,故有此名。其南段叫棉花胡同,是有弹棉花手工业作坊在此居住。民国年间这两条胡同合并,改叫棉花胡同一直至今。护国寺街位于西城区中部,厂桥街道办事处境内,新街口南大街中段东侧。护国寺街是元代对...
· 胡同文化—静祥和的小胡同
这是一条不大知名的小胡同,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南面,前孙公园胡同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北面接前孙公园,南面连梁家园后身。北面出口很窄,只有一米左右,南面较宽,大约三米许。自北向南,胡同北半狭长,中间有个较宽畅的斜坡,形成北窄,中间稍大,南宽的布局。老人们讲,过去,胡同叫东裤裆,你看,中间大,两头窄,不是裤裆是什么。由于不好听,后来,就改叫为“东富藏”,但是,“藏”字仍读做“仓”,还是有点谐音吧。小胡同相当幸运,在几次的大拆大毁的浪潮中,没有遭劫,仍然保持了七十多年前的格局,也算不易了。过去,胡同有十个门,北口内西边是1号,依次向南是2,3,4,5号。5号位于南头,紧把着口。由南向北,则是6,7,8,9,10号。10号位于北口。现在,门牌号变了,又多加了两个门,但是,总格局没变。小胡同是宁静,而祥和的。每个门内院子不大,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以此为根据6号最大,1、8、9号次之。在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