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前公用胡同15号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2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前公用胡同15号,在市声喧嚣的新街口商业区,有一座幽深僻静的四合院建筑。它位于前公用胡同15号

  在市声喧嚣的新街口商业区,有一座幽深僻静的四合院建筑。它位于前公用胡同15号,是清朝著名的公用库。在前公用胡同西端悬挂的介绍牌上,有这样的记载:前公用胡同在元明两代属鸣玉坊,明代称供用库,因皇家外供用库在此而得名。清初音讹为宫衣库,民国时期改称前公用库。《顺天府志》中也有一些关于公用库作前后宫衣库的记载,而清朝内务府大臣崇子厚、民国奉系军阀傅双英也曾经先后在这里居住。
  这座四合院前后三进,除了中路的三进院落之外,东西两侧也各有跨院。宅院的几位主人对宅院的建筑及其格局作过一些改造,中路正房两侧加开的圆形花窗就是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的。目前这座四合院东路的两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垂花门、抄手游廊及数间后罩房仍然保留。四合院中路和西路的前部为花园,中路园中有一堆石花坛,原移放在此的两个雕刻精美的上、下马石现已被挪回大门前摆放,花园的西部现在盖起了仿古建筑“民族艺术厅”。从中路的堆石花坛向北便是这座宅院的主体建筑—— 一座前出抱厦的五开间花厅,以前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花厅的建造别具匠心,抱厦采用卷棚廊,大气而不笨重,与前面的花园融为一体,建筑四面开窗,两侧是精美的圆形花窗,原来的前廊在民国时被推出,廊檐下两侧的“松竹梅”砖雕被“请”进屋内,砖雕的雕刻工艺精细,意境传神,保存较好。花厅抱厦两旁堆有假山石,两侧建有造型别致的月亮门。进入花厅东侧的月亮门便可来到后院。后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四合院,较有特色的是它的西厢房与西院的东厢房相连,并且采用勾连搭式屋顶。从小院西行可进入整座宅院的西侧院落。西侧院落是一个前后三进的相对独立的四合院,上文介绍过的五开间花厅西侧的月亮门便是西侧院落的出入口。西侧的第一进院有五间倒座房与垂花门相对,“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外观尚好,只是卷棚略有残缺。垂花门两侧的看面墙上,嵌有什锦灯窗,一看就知道做过得体的修缮,只可惜垂花门的抱鼓石已经破损。进入垂花门是第二进院,院落面积、正房、左右耳房及东西厢房的开间均与东院相同,原有抄手游廊环绕全院,只是现在正房的“前脸”被推出,游廊无存。正房的后部有后罩房数间,是西侧的第三进院。
  在北京带有花园的四合院一般多采用“西宅东园”(比如帽儿胡同婉容旧居)和“东宅西园”(比如北新华街张廷阁寓所)的建筑格局,而像前公用胡同15号这样,采用将花园置于主体院落之前的四合院格局,在北京并不多见。
  前面介绍过,这座四合院曾经作过旧时的公用库,后又改为崇子厚、傅双英等人的私人住宅。可以试着分析,作为明清时期供应皇宫生活必需品的外设机关,这里的建筑应该具有严谨的规制和等级。在今天花园的位置,以前很可能建有房屋建筑,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变成了私人的宅院,原有的建筑被拆除(或毁于大火),宅院主人遂将此辟为花园。尽管这个花园没有亭台楼阁的点缀,只有大量的花草树木,但仍然可以在朴素而清新的庭院布景中体会出一种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感觉到的快乐和释怀。
  探访中,我对现在宅院的“入口”是否就是以前宅院的临街大门产生了一些疑问。经过实地考察,我发现从前公用胡同到宅院现在的“大门”大约有三十米,可就目前胡同北侧的建筑状况分析,并没有曾经向南扩建的痕迹,因此我认为在宅院“入口”的前方原来还有一个较大的空场,空场南端立有围墙,并在胡同的北侧建有随墙门或是其他形式的大门。我还就此到北京市文物局查阅资料,但未得到确实结论,所以上述想法仅能算我个人的观点。
  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四合院是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是参加西城区的小学生合唱比赛。我还依稀记得,那时宽敞的院落、环绕的游廊和满园的草木对我的深深吸引。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这里,当时的好奇已经变成了对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热衷。这些年,每当我走进充满北京传统文化风韵,孕育老北京人真实生活的四合院世界,兴趣的追求、内心的热爱就会让我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孰知,前公用胡同的这座四合院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是西城区少年宫所在地,每到周末就会有许多孩子来这里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他们的笑声和身影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也为古老的四合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座四合院建筑目前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前孙公园胡同
前孙公园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万源夹道,西至兴胜胡同,因胡同内有孙承泽府第花园而得名。所谓孙公园,其实就是孙承泽的宅园而已。这孙承泽是明朝崇祯时候的进士,清入关后降清官至吏部左侍郎。今天,走在前孙公园胡同上面,仍然可以隐约看到当年气派的影子,很多个大宅门林立,气势不凡。走在今天的前孙公园胡同里,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过去的痕迹,虽然它们苍老而模糊。
· 胡同文化—记前纱络胡同
北京以胡同出了名,我居然在上国衣冠之地,小居了四十多年,走过了许多胡同,但自己并不住在胡同里。刚来北京时暂住叶浅予家,那个地方叫大佛寺,一出大门便是热闹的大街。我读过一些谈北京胡同的文章,那种古老宁静的气氛,始终在我心里萦绕。后来几迁新居,都系临街,与胡同无缘。1957年“祸从口出”,原来住的美轮美奂的房子,终有一天被“勒令”搬家。对于那几间坐北朝南的屋子,我虽不无恋栈,却也只能自叹运蹇。新搬的屋子在前纱络胡同,这是我以前没有听到过的;那时我正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安娜带信给我,回家时不要走错了门。我原来的住处,有三间大房,容得我历年收罗的书籍,我想新搬的家肯定不会有原来的气派,但至少我的那些书可以随之迁徙,等我到了家,不免倒抽一口冷气,书籍何辜,也受到株连。新居之湫隘,简直出乎意外;一家四口的住处,不过是一间不到十米和一间可以容得一床一桌二椅的地方。我的五口红木书柜已经换成三个小得可怜的...
· 胡同文化—别了,前门胡同(一)
2005年7月的一天,我然经过祈年大街,建设银行大楼南侧成排的破旧平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首都第一次看到如此破旧的房子,且如此大的规模,匆匆拍了几张作为记录就离开了。我记住了西兴隆街和草厂胡同。9月初,我带着相机走进这片位于前门大街与祈年大街之间的胡同区。面积约l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胡同纵横交错,达30余条,遗存的传统风貌很浓,且与市内胡同有很大的区别:胡同很密集,大多为南北走向,很多院落大门是东、西开门。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末、清代、民国建筑,这些老宅历史大多有100年至200年。少量甚至在300年以上。斑驳的墙砖、残破的木门、磨损的石墩,都在诉说时光的变迁。不少老宅还很气派,砖雕也很精美。由于百年来基本未作维修和改造,感觉这片老宅群很原汁原味。家境殷实的居民早就搬出去了,剩下的很多是并不富裕的人家以及一些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口。走进胡同,我仿佛走进了中华民国初年的江南古镇,只是这里没有河道,街...
· 胡同文化—前后孙公园胡同
宣武门外梁家园诸胡同的北边有条前孙公园胡同和后孙公园胡同。请别误会,这里的“公园”可不是今天北海公园的“公园”。“孙公园”这三个字得分开来讲,孙,是指明清交替时的人物孙承泽,公,是敬辞。园,则指由孙承泽建造的园子。孙承泽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在位时的进士,官为给事中。清人关他降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业余时间著有很多著作,广为人知的有《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及《庚子消夏记》《尚书集解》等。孙承泽的花园子是一处依自然地理风貌建起来的私家园林,比它南边的梁家园晚建了几十年,梁家园以自然风景取胜,孙公园则以老宅旧屋众多为优。乾隆时代,纪晓岚还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孙公园老楼里发生的神奇故事——说是孙公园的后楼常年无人居住,仅作为贮藏杂物用,但人们都传说有成仙的狐狸在里面安了家,只是平时看不到它们的踪影形状。忽然有一天,房客听见后楼有吵骂声,接着又看见有牙牌从楼上“噼里啪拉”扔下来,声音摔得特响...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